文|市值觀察 泰羅
編輯|小市妹
剛剛經歷價格瘋狂下跌的碳酸鋰,終于開始反彈。
A股的鋰礦巨頭們,股價也支棱了起來。
5月15日,天齊鋰業、盛新鋰能、中礦資源、永興材料都妥妥的封板漲停。
碳酸鋰,這個新能源車電池的主要材料,成本要占到整塊電池成本的一半以上,其價格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2022年11月,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一度逼近60萬元/噸。漲得高,跌的也快。今年4月份其價格跌破20萬,不到半年時間,跌了超過60%。
根據證券時報報道,4月底以來,工業級、電池級碳酸鋰最新市場均價分別達23.5萬元/噸、24.75萬元/噸,較上月的年內低點分別上漲超70%、35%。
復盤這一輪鋰的“瘋牛”市,供需失衡與周期錯配是根本原因。
2015年之前,全球鋰價基本維持在4萬元左右。隨后新能源車放量,鋰需求大增,推動價格大幅走高,進而帶動Pilbara、Altura等主要鋰礦擴產。
2018年,供給的提升再一次把鋰價打回十年前,致使很大高成本礦山被迫退出牌桌。其中Bald Hill破產,Wodgina被雅寶收購,隨后停產維護,Altura也被Pilbara收購。
就在鋰供給不斷收縮的同時,新能源汽車卻迎來大爆發,整個產業鏈的擴張熱情被徹底點燃,特別是在中國。
2020年,國內正極材料出貨量只有50萬噸,但是到了2021年,這一數據直接飆升到111萬噸,產能更是高達170萬噸。
問題在于,中游制造和上游礦山的擴產周期并不同步。
國際能源署曾做過統計,澳大利亞的鋰輝石礦山從發現到投產大約需要4年的時間,南美鹽湖則需要7年。相比之下,正極材料的產能建設周期非常短,僅需1年左右。
這種情況在光伏產業已經有過預演,下游組件在短時間內完成高速擴張,但硅料卻并未跟上,致使后者的價格漲到了天際。放到新能源車產業,這種由周期錯配引發的供應鏈失衡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
2021年,碳酸鋰漲價幅度高達430%以上。進入2022年,局面進一步失控,碳酸鋰價格從年初的28萬/噸最高漲至超50萬/元噸,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里又翻了近乎一倍。
一輛電動車大概平均需要30-50kg碳酸鋰,如此算來,今年僅鋰一種材料就給電動車帶來了上萬元的單車成本負擔,更別提鈷和鎳也已經漲瘋了。
2022Q2,鋰精礦長協價再度走高,其中MtCattlin長協價指引達到5000美元/噸CIF,Pilbara也預計鋰精礦價格將進一步走高。
事實上,行情發展到如今這樣的局面,已不單單是供需失衡所造成的,背后總有一些推波助瀾的力量存在。這一點,產業界或多或少都有所感知。
蔚來李斌在2021年財報電話會上公開表示,公司已對上游材料從礦產開始到各個環節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調查,結論是,這一輪的碳酸鋰的漲價所隱藏的投機性因素很大。
在今天這樣一個資本高度發達的時代,商品的價格很多時候并不是完全由供需決定的,而是被賦予了很強的金融投機屬性。
2022年5月24日,作為澳洲最大鋰礦商的Pilbara以5955美元/噸FOB的價格拍賣了5000噸鋰精礦石,這已經是公司自去年以來的第5次拍賣。同樣的道理,這種散單拍賣根本不代表市場的真實供需,四月鋰精礦主流價格大約是3100美元/噸,遠遠低于Pilbara的拍賣價格。
從根本上說,這種行為更像是鋰礦商在故意制造噱頭渲染氣氛,為接下來的漲價造勢。包括最近拍賣的斯諾威礦,盡管本身對整個鋰資源市場擾動不大,但信息所傳遞出的信號卻是一種巨大的沖擊。
長期來看,當下這種非理性繁榮很難持續,因為純粹從市場供需角度出發,全球并不缺鋰資源。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最新數據,2021年,全球已探明鋰資源儲量為2200萬噸金屬鋰當量,對應1.17億噸碳酸鋰當量。作為對比,2020年全球鋰需求僅為33 萬噸碳酸鋰當量,根據光大證券的預測,到2025年,即便新能源車大量普及,這一數據也只有124萬噸。
也就是說,目前已探明的鋰資源可以開發上百年。
上游鋰礦企業賺的盆滿缽滿。
2022年,天齊鋰業營業收入約404.49億元,同比增加427.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41.25億元,同比增加1060.47%。創下歷史新高。
另一邊,贛鋒鋰業2022年營業收入418.23億元,同比增長274.6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05.04億元,同比增長292.16%。
成本上升總要有人承擔,要么產業吃進去,要么轉嫁給消費者。
芯片短缺,鋰電材料價格瘋漲,汽車產業當下所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
但趨勢延續的同時也在積累著否定自身的力量,一旦成本超過車企和消費者的承受范圍,那么終端的冷卻自然也會反作用上游,降低需求和價格。
對于近段時間鋰價的反彈,有市場觀點稱,漲價更多由情緒主導,鋰價的漲幅難以支撐現階段的需求。
東證期貨也持保留觀點:基本面角度,我們認為下半年國內鋰鹽轉入緊平衡、環比顯著修復,有望支撐價格止跌企穩,但短期內的反彈更多是由投機需求而非終端需求推升,基于此,我們對本輪反彈的空間及可持續性持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