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氪新消費 沐九九
編輯 | 黃曉軍
提到燈飾行業,自然離不開中山古鎮。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燈飾潮流看京滬,京滬燈飾看古鎮”的佳話便一直流傳至今。時至今日,這個面積僅50平方公里左右的小鎮,已然成長為“中國燈飾之都”,不僅包攬了世界上50%左右的燈飾,還占據了全國70%的燈飾市場,并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特色小鎮。可以說,小到燈珠、燈泡、臺燈,大到街邊的路燈、景觀燈、家裝燈等,都能在古鎮找到身影。
產業發展壯大孕育出明顯的集群優勢,據央視報道,目前古鎮燈飾擁有上萬家燈飾及其配件工商企業,年銷售總額超過千億元。
小小古鎮,是如何照亮世界上一半的“光明”的?
01 40年沉浮記,從小漁村到燈飾之都
如果深究我國燈飾照明產業的起點,大約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但由于國情不穩、戰亂頻繁,國內燈飾照明產業始終遭受著艱難前行的命運,人們的需求也一直停留在照明上。直到改革開放后,人們對燈具才有了新的需求,此時浙江的郭巨鎮、廣東的古鎮鎮也得以承接時代的紅利,應運而生。
40多年前,古鎮還是一個桑基魚塘、稻花飄香的農業小鎮,這里的人大多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直到80年代,據說有兩位姓袁的年輕人到香港探親時發現,香港夜晚燈火通明,堪比白晝。
巨大的好奇心激發著年輕人的探索欲,兩個人用一根電線、一根彎管、一個燈泡和燈座制出了古鎮第一臺壁燈。恰逢改革開放風吹遍地,古鎮人傳統經商天賦被再度開發出來,當地不少古鎮人都學著制作壁燈拿去售賣,并逐漸形成“前店后廠”的格局,此后發展成為海州第一家燈飾廠—裕華燈飾廠。
值得一提的是,初期古鎮燈飾產業其實并不亮眼。當時除古鎮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有燈飾產業外,往北的長三角也誕生了一批燈飾生產企業,且形成了更高的知名度。比如當時浙江的郭巨鎮,就有不少鄉鎮企業是照明產業的領頭羊,此后浙江溫州又逐漸替代并成長為燈具生產重鎮,高峰時期甚至有上千家相關企業。
比起郭巨鎮和溫州,古鎮燈飾的知名度并不高,因此產品也大多只能自產自銷,需要銷售人員挨家挨戶推銷。有時候為了吸引客戶,銷售員還不得不采用“先使用后買單”的方式進行推銷,不僅效率低,且成本高。但不可否認,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古鎮人確實靠這種方式將古鎮燈飾銷售到了蘭州、成都等地,也一度讓“提燈走天下”成為佳話。
到后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大批燈飾外商經由廣東市場進入中國,廣東省一些沿海地區率先受到新產品和新趨勢影響,帶動了廣東燈飾業崛起。這其中,古鎮因處于中山、江門、佛山三市交匯處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占盡優勢,加之溫州燈飾生產優勢衰落后,大批溫州企業遷入古鎮,也在加快了古鎮燈飾產業集群速度。
到1987年時,古鎮燈飾就已經占據了全國40%~50%的份額。3年后,古鎮燈飾長街建立,當年年底,燈飾街的店鋪就超過了1000家。
此后,隨著90年代房地產興起帶來的家庭裝修熱,市場對燈飾的需求大幅增加,古鎮燈飾產業在得以快速成長時,也發展到更大的規模。
在1999年時,古鎮燈飾已經進入了成熟騰飛階段,在國內已享有知名度,甚至有了“燈飾潮流看京滬,京滬燈飾看古鎮”的說法。
同年10月,首屆古鎮燈博會在古鎮開幕,讓古鎮成為全中國最大燈飾生產基地及產品集散地的同時,也讓古鎮燈飾開始受到國際關注,并成功打開國際市場。據了解,此次燈博會共有海內外40多萬人參觀,成交金額達到了11億元。
2002年,在第二屆燈博會舉辦之時,古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授予“中國燈飾之都”稱號,一時名聲大噪,并迅速占據全國70%以上的燈飾份額。時至今日,古鎮燈飾早已達到上千億元的銷售額,風頭依舊。
02 虧錢、招工難、競爭者云集,古鎮解“憂”迫在眉睫
雖然古鎮靠著地理優勢成功崛起,但在現代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環——交通運輸上,古鎮卻一直跟不上。
2008年,連通古鎮與中山南部的古神公路才正式通車,到了2011年底,古鎮才開始有輕軌站使用,直到2015年底,古鎮才首次擁有自己的高速公路出入口。為了解決古鎮的交通問題,在古鎮的十三五規劃中,交通發展是一個重點內容。
在交通運輸遲緩的情況下,古鎮還能實現幾十億產值,其實力不容小覷。
而最近幾年在交通線上的布局,更是加快了古鎮燈飾產業的迅猛發展。比如和京東合作后,依托京東強大的物流運輸能力,2019年雙十一時,古鎮便實現了全國90%行政區縣的燈飾快遞24小時送達。
可即便如此,仍舊很難掩蓋古鎮這幾年遭遇的困境。誠然,經過數十年發展,古鎮已經具備相對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但從時代需求變化這一動態要素來看,古鎮不免有些保守和落后。
比如在低碳環保的半導體照明成為主流下,古鎮在半導體照明光源制造上卻明顯跟不上。據統計,2018-2020 年,古鎮與燈飾照明相關的規上工業總產值中,燈飾成品制造的工業產值占比由63.8% 持續升至71.6%,燈飾配件制造的工業產值占比由4.3%升至7.8%,而電光源制造的工業產值占比由31.9% 降至20.6%,絕大部分制造燈具成品的電光源需要從外地購買。
不只是電光源器件,在近幾年備受關注的LED芯片研發制造上古鎮也十分稀缺,導致當地在燈飾、燈具企業貨源上始終受制于人,更不用談高附加值、高溢價了。
因此,發展到今天,古鎮燈飾產業還是以傳統基礎加工和裝配制造為主。這其中,以中小企業最為居多。
以2020年末為數據,在古鎮與燈飾照明相關的近百家規上工業企業中,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業占比分別為1.3%、6.8%、89.2% 和 2.7%,無10億元以上工業產值的企業,工業產值為5億-10億元的企業僅2家,以工業產值為2000萬-5000萬元的企業居多。
和其他制造產業一樣,這種中低端生產制造直接造成價格戰內卷,尤其在電商沖擊下,不少商家被迫陷入價格混戰。比如五環外就曾報道,在古鎮當地有商家為價格戰虧錢發愁,原本一個5W筒燈成本大概在9塊錢,結果網上卻賣2塊錢,接到的單子也全是低價單,做完一單不賺反虧。
虧錢是其一,更難的是,在提高溢價,創造高附加值產品上,古鎮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產品科技創新關鍵在于人才,但在人才吸引力方面,相較于周邊城市,受制于產業發展規模化、效益化后勁不足造成薪酬待遇不高、個人成長前景有限等因素,古鎮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據了解,由于靠近廣州和深圳,很多員工干得不開心就走人,而企業又不愿意加錢增加成本,最終導致老師傅退休后后繼無人的狀況。
除此之外,惠州、東莞、佛山等地的燈飾照明產業也在逐漸崛起,給古鎮帶來威脅。比如作為中國照明電器品牌基地的惠州,近幾年通過大力發展LED產業,在照明產業上大展拳腳,逐漸成為后起之勢。
擺在古鎮面前的難題,亟待解決。
03 結語
誠然,電商導致價格戰加劇,但另一方面,電商也改變了傳統交互方式,讓消費者不用通過經銷商直接購買到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建立消費者對產品的品牌意識。
這就意味著,古鎮燈飾企業應該致力于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發展更高端化智能化的產品,實施品牌戰略,最終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
路漫漫其修遠兮,古鎮燈飾需要下一個新的故事。想想,古鎮也到了四十不惑的年紀了。
參考資料:《世界上一半的“光明”,都掌握在廣東這個小鎮人的手里》
《燈光下的艱難:中國燈飾之都困局》
《40年間從農村到中國燈飾之都,這個廣東小鎮了不起》
《中山古鎮燈飾產化集群升級路徑妍究》
《產業鏈視角下的傳統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以中山古鎮燈飾產業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