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電網
隨著世界步入近現代,汽車工業成為工業各國工業發展水平的一根標桿:縱觀各國歷史,無論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興起,還是50年代聯邦德國、意大利、法國經濟的起飛以及60年代日本經濟的發展,無不是以汽車為代表的重工業高速增長為前導。
中國也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五計劃里,將“建汽車廠并造車”作為為國家級重點項目。即便是現在,汽車產業的支柱性地位也依然存在。2021年中國汽車工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占全國GDP總量近10%,而同期房地產行業產值77561億,占GDP比重為6.8%。
汽車工業的對經濟的重要性,一直吸引著許多企業家趨之若鶩,其中自然也包括家電企業。近年來,伴隨著2014年新能源汽車熱潮興起,不少家電企業紛紛“上車”。將近9年過去,擺在他們面前的道路是更順暢了?還是更擁堵了?
陸陸續續的“上車”的“乘客”
眾所周知,由于房地產的管控、市場容量、新冠疫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家電企業們對自己的主業前景并不樂觀。在鞏固現有業務的競爭力之外,他們開始不斷尋找新的增量市場與新賽道。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景氣度較高的賽道,都不乏家電巨頭跨界布局的身影。
五一節前,市面上紛紛傳言有一位新“上車”的“乘客”出現——海爾。4月29日,海爾就“造車”傳言進行官方回應稱,海爾非常明確不造整車,將從生態的角度切入汽車市場,其中就包括零部件和汽車充電樁。
不過,早在海爾之前,就有不少家電企業已經“上車”。只不過他們的結局并不樂觀。
1997年,春蘭斥資7.2億元收購了東風南京汽車汽車廠,組建了春蘭汽車,生產中、重型卡車,但在2008年因虧損嚴重被江蘇徐工集團收購。
2003年,美的相繼收購并改造了云南客車廠、云南航天神州汽車、湖南三湘客車,并形成昆明和長沙兩大基地,進入客車領域。但2008年由于經營不善,美的暫停造車項目,生產基地易主。其中,美的長沙汽車生產基地被比亞迪1.08億元接手。
2016年,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開始力主格力收購銀隆新能源,幾經波折后,2021年8月,格力電器以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同年11月,銀隆新能源官宣更名“格力鈦”,但是該公司在2022年凈利虧損繼續擴大,虧逾19億元。
創維集團于2019年底成立天美汽車,2021年正式發布“創維汽車”品牌,并推出第一臺乘用車SUV。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創維汽車總銷量僅2.19萬輛。黃宏生稱,2023年創維汽車的銷量目標是挑戰4萬輛。
其他家電企業則退而求次,沒有以銷售整車作為自己的目標。例如早前造車失敗的美的,2016年開始研發針對車用的電動壓縮機,2018年成立汽車部件公司威靈汽車。據悉,威靈汽車位于安徽合肥的工廠已于2021年投產,位于安徽安慶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略新基地一期也已于2023年年初正式投產。
TCL則在新能源車載相關產品上發力。TCL旗下的TCL華星在2019年正式開啟車載顯示應用業務,目前已經與比亞迪、上汽、奧迪、奔馳等國內外一線品牌客戶在車載顯示業務上開展合作。
海信則是在2021年公布了其在汽車電子領域的三大布局:車路協同、智能座艙以及整車熱管理。同年,海信斥資約13億元控股了日本三電控股株式會社,后者主營業務為電動壓縮機、熱泵系統和汽車空調等產品的制造和銷售。
不過當下,擺在這些“乘客”面前的,是他們面前越來越擁擠的賽道。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但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只有少數幾家汽車制造商,而中國有幾十家,其中許多公司多年來一直在追求汽車業務的擴張。
蛋糕就那么大,分的人多起來,每個人搶到手里的就不多了。就連資本曾經熱捧新能源汽車,也開始打起價格戰:2023年開年,特斯拉借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正式退出的契機,率先在中國市場挑起了“價格戰”,引發了包括蔚來、小鵬、飛凡在內十余家車企先后降價。有新能源汽車品牌銷售顧問表示,自己所在門店3月份的成交量環比下滑了近三成,“很多客戶是沖著優惠來的,看到優惠情況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就扭頭走了。”
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汽車工業產銷數據顯示4月我國汽車產銷環比下降。整體來看,當前國內汽車市場需求動力依然較弱,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釋放,汽車工業穩增長任務依然較重。
從大的產業環境來看情況也不容樂觀。國內各大巨頭集中放量,國外汽車品牌扎堆入市,同時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保護政策和紅利正在逐步消失,迎接各大車企的將是一場硬仗。近兩年,僅新進企業的新能源汽車制造項目總體產能就將近300萬輛;另外包括北汽、廣汽、上汽、一汽、奇瑞、吉利、長城、東風、長安等等大型的自主傳統車企在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規劃產能就超過500萬,還不包括宇通、中通、金龍等大型客車企業和一些專用車企業的規劃產能。國內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風險正在積聚。
與此同時,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及產業鏈的管控越發嚴格,重點培育具備規模和實力的大型企業的意圖愈發明顯。而隨著行業成熟的逐步提升,未來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淘汰。
汽車工業是技術、資金、人才高度密集,高度全球化、高度競爭的現代化大工業,代表著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高低。對于跨界“上車”的家電企業而言,這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同時他們還需要面對原本浸淫行業多年的傳統車企、互聯網科技公司等多個對手的競爭。若想以汽車業務作為自己的第二支柱產業,家電企業需要在今年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