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瀚視野觀察
在中國互聯網市場上,如果要問哪個賽道最紅火也競爭最激烈,云計算市場肯定是其中之一,作為各家大廠都不遺余力發力的賽道,云計算始終被大家關注,就在最近云計算的各種消息引發了整個市場的熱議,一方面,阿里云出手引發了市場的價格戰,另一方面,市場大幅度波動,騰訊跌出前三,運營商開始突飛猛進,很多人都在問云計算混戰到底誰能笑到最后?
一、阿里降價,騰訊落后,運營商狂飆的云市場
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188.4億美元,增長24.5%。雖仍保持增長,但過去3年公有云客戶縮減支出,云計算廠商縮減投資預算,使得增速低于此前預期的 30%。
值得注意的是,增長放緩之際,競爭并未放松。報告調研的廠商份額顯示,IaaS+PaaS方面,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信天翼云、騰訊云和AWS排名前五位,其份額分別為31.9%、12.1%、10.3%、9.9%、8.6%。IaaS則和IaaS+PaaS市場排位保持一致,五大廠商分別為32.6%、13.0%、11.8%、9.2%、7.9%。
其中,與2022年上半年相比,前五大廠商的份額與排名出現大幅變化。騰訊首次跌出前三,其IaaS+PaaS份額從11.1%減少到9.9%,排名從第二降至第四;取代其位置的華為云IaaS+PaaS市場份額從10.8%增加到12.1%,排名從第三升至第二;天翼云IaaS+PaaS市場份額從8.9%增加到10.3%,排名從第四升至第三;此外,阿里云市場份額排名雖然依舊保持第一,但其份額從 36.7%減到 31.9%。
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布的研報顯示,2018年,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中,騰訊云擁有16.5%的市場份額,收入環比增速為34.3%,排在份額40.5%的阿里云之后,位列中國市場第二。
而就在前不久,三大運營商也無不展現出自己的野望,據界面新聞的報道2022年,三大運營商的云業務都取得了翻倍增長。財報顯示,2022年中國移動云業務年營收達到503億元,增速超過100%;中國電信天翼云收入達到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聯通云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121%。
不僅如此,運營商對云業務展現出了更多勢在必得的野心。4月25日,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副總理吳世俊對媒體透露,移動云將在未來三年力爭突破年營收1500億元。4月28日,中國電信方面在數字中國云生態大會上進一步重申了天翼云的目標,將在2023年實現營收突破千億元。
二、云計算混戰到底誰能笑到最后?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云計算市場成為了各大企業爭相布局的重要領域。在中國市場中,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等企業占據了頭部優勢,而三大運營商也開始集中發力云計算,試圖在這個領域分得一杯羹。面對著云計算市場的此消彼長,很多人都在問我們到底該怎么分析云計算市場的變局?云計算如此激烈的市場混戰,誰才能是笑到最后的那個?
首先,三大運營商開始全力沖刺云計算。從數據上就能夠看的非常明顯,根據界面新聞的報道,IDC報告顯示,2022年下半年,前四大云計算廠商: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合計增長9%。而三大運營商的公有云業務增速均超100%,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這其中,天翼云與移動云已經和市場頭部企業無限接近,處于緊追不舍的狀態。
一是三大運營商的寬帶天然優勢非常明顯。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寬帶網絡的支持。而三大運營商作為國內寬帶市場的主導者,擁有龐大的帶寬資源和基礎設施,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5.87億戶,比 2021年底增加5117萬戶。其中FTTH/O用戶總數達5.56億戶,比2021年底增加5123萬戶。而這多達5.87億戶的用戶絕大部分都是三大運營商的用戶,有這些用戶基數存在,三大運營商想要發展云計算至少在帶寬這個層面就具有其他競爭者難以比擬的天然優勢。此外,運營商的機房遍布全國各地,幾乎在各省的主干網分布點三大運營商都布局了數量龐大的機房,這些機房只要稍一改造就可以輕松上云,然后就可以提供高效的云計算服務。因此,運營商在云計算領域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這種天然優勢其他競爭者可以說難以望其項背。
二是政企上云的紅利運營商可以說先發優勢明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政府行業趨勢洞察報告(2022年)》指出,2021年,我國政務云市場規模達到802.6億元,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203.9億元。可以說,為了推進國家信息化建設,我國在大力支持政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上云。作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政企上云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三大運營商本身就是國有企業,又是工信部支持的云計算國家隊,具有很強的先天背景和資源優勢,可以為國央企提供專業的云計算服務,運營商的背景作為“云計算國家隊”對國央企天然具有說服力。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在2021年全國公示的超1億元的政企數字化大單中,三大運營商合力拿下了超過200個訂單,其中中國電信104個、中國移動68個、中國聯通34個,相比之下,阿里云與騰訊云只拿到9個。
三是三大運營商亟待通過云計算擺脫管道化困局。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三大運營商在社交軟件方面的影響力也非常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是中國移動大力發力飛信,還是三大運營商聯手推出5G消息,其目的都是為了擺脫云計算管道化的困局,但是從效果來說,這些做法的效果都并不明顯,于是云計算就成為了三大運營商翻盤的最大可能,畢竟微軟就是憑借云計算實現了逆襲,別的企業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其次,云計算市場已經全面進入競速賽階段。雖然,阿里、騰訊、華為、百度處于先發狀態,但是三大運營商明顯是緊追不舍,目前的格局就是,阿里云占據頭部優勢,三大運營商后來居上,其他企業都處于高壓狀態。阿里云在云計算市場中的份額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他們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用戶體驗。而三大運營商在云計算市場中的份額也在逐漸增加,他們也在加緊布局云計算市場。同時,其他企業也在加緊布局云計算市場。比如,百度云、京東云等企業也在積極推出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提高自己在云計算市場中的競爭力。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各家企業都在爭奪市場份額和用戶。因此,一方面,整個市場的發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的擴大競爭還在日益加劇。
第三,長期來看,云計算市場的混戰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充分競爭可以有效降低市場價格,提升服務質量,用戶受益。我們認為各家云計算企業之間的價格戰是一件好事。只有通過價格戰,云計算市場才能進一步發展,各家云計算企業才能有更多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只有競爭才能推動云市場發展的更好,云計算市場的發展需要充分競爭,只有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云計算企業才能夠發掘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進而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份額和更高的利潤。
在這個市場中,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實力、不斷降低成本的企業才能夠生存下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這些企業將會成為未來的領軍企業,所以,三大運營商的“攪局”不是壞事,我們反而可以更加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