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CPE參考 欣怡
編輯 | 許帆
農業,不像互聯網,不像消費,它沒有性感的GMV、DAU數據,也沒有動輒幾千萬、幾億的估值。
但就是曾經無人寵愛的農業投資,正在被敏銳的風投們,醞釀成各類新故事,那些身處體量偏小的基金的投資人,認為投農業是繼投消費后的不二之選。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中國農業食品行業一級市場融資事件數為86起,融資總額為153.87億元。
除了農業垂直基金,紅杉、高瓴、經緯、IDG、軟銀等多家一線基金均有布局和關注。2022年力度更甚。
據IT桔子統計,截止到 2022 年 8 月,中國新經濟農業領域共發生了 1395 起投融資事件(包含一二級市場融資),融資總規模達到 1788 億元。
根據35斗數據統計,而僅在去年下半年,在各家機構紛紛珍惜子彈的環境下,農業領域仍有超過70起投融資事件,資金總額超過100億人民幣,包括育種、養殖、農藥等在內的三農項目都獲得了不少資本加持。
從投資輪次來看,VC投資偏向早期項目,主要集中在B輪以前,占比超過80%。
那么,投資機構們都在投什么項目?
高瓴資本在2022年推出了40億碳中和新基金,參與的投資項目包括合成生物材料生產制造商藍晶微生物、可食用微生物合成蛋白研發商昌進生物、農作物智能種植決策服務提供商愛科農。
如高瓴創投所言,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領域信息化的供應鏈不斷升級,不僅可以幫助農民解決銷售難題,還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賦能中國農業,農業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也會帶來巨大的投資機遇。
此外,在替代蛋白方向的技術攻堅,不但能改變人類蛋白質的供給和生產方式,同時對于實現碳中和有重大前瞻意義。
紅杉資本參與投資了創新型合成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服務商微構工場,作物精準育種技術研發應用服務商彌生生物,獨家投資了微藻基產品研發生產商德默特。
IDG資本與高瓴創投一起領投愛科農外,還積極布局育種類項目,獨家投資了蔬菜水果新品種培育及全產業鏈開發商中農美蔬,以及玉米育種技術研發商邁澤裕豐。
而再進一步分析這些投資項目,高瓴資本這樣的頭部機構,對農業投資的理解邏輯,歸類在碳中和的大盤子里,其他上述這些一線的VC/PE為代表來說,投資主旋律還是圍繞科技投資層面,農業上的投資實際并不多。
農業投資最基本的問題得從土地說起,這也是農業投資的首要問題。
一方面,土地具備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此外,土地的質量和地理位置也會影響農業投資的效果。
這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否能對土地進行細致的評估和分析,確保投資的可行性和收益?這是拋給投資人們的第一個問題。
接下來,我們要說一說商業模式的問題。這關乎農業投資是不是VC/PE心中的“完美模樣”。
目前,我國農業商業模式普遍落后,商業化程度較低,行業規模集中度也低。
甚至,你或許在麥田里找到的創業者絕大部分都是年紀較大、文化水平偏低的農民,高學歷、高技術的非農創業者稀少。
這關乎著,投資人是否能在麥田里找到既懂農業食品、又懂高科技技術的創業者。生物技術、合成蛋白,哪一項不是知識壁壘?
而對于投資人來說,做農業投資不下麥田又是不現實的,否則這很難培養投資人對農業的深切認知。
身邊的一位從消費轉農業的投資人朋友告訴我,過去他們是沉浸在寫字樓、再沉浸也就是實驗室、廠房和倉庫。
但轉到跟農業之后,他們會下到麥田里,直到看見有烏鴉、鴿子盤旋在養雞場上空飛來飛去的場景時,心才會定下來。
再來,農業項目周期長,利潤不高,退出還不算順暢。因為這不是一條馬上能盈利的行業。
再比如,隨著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面臨不少的問題。
種子相當是農業的“芯片”,一個優良種子可以貢獻糧食增產量的45%-50%,但培育新品種周期相當長,通常以5到10年為單位,而且難度大、失敗率高。縱觀國內的農業上市公司案例,也是屈指可數。
產品質量→銷售→造血→擴大規模,這是做農業項目最正常的經營鏈條,所以,這也決定搞農業投資收益低、資金回收慢,導致體量偏小的基金部分項目難落地,到后期募資時不及預期。
搞農業的互聯網大廠,譬如阿里巴巴,專注于農業技術。目前設立了大農業辦公室,聚合淘寶天貓、阿里云、菜鳥、盒馬等20多個業務,打造多方位的互聯網助農體系。
此外,京東農業、網易、騰訊、美團等也介入了智慧種養殖、循環農業、植物工廠等領域。
從獲得資本青睞的角度看,育種、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如無人機)、規模養殖、農食供應鏈、休閑食品、農業電商等成為農業資本市場的焦點。
但目前,很多企業獲得融資或者成功IP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綜合能力強,而不是all in在某一細分賽道。
有研究曾指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
另外,農業機械化的短板也需要補齊。目前,國內機械化程度極不平衡,如小麥機械化率超過96%,而甘蔗機收率不足12%,水稻機插率僅40%,玉米機械收獲率63%,與歐美發達國家機械化水平存在極大差距。
因此,對于我國農機制造業來說,無論是與國際先進農機同行相比,還是與國內其他制造行業相比,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農業作為一個被國家大力引導的發展方向,這樣一條“正確”的賽道,投資圈里的人都想來試試。
但這些從TMT、消費跨界過來的他們,往往忽視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農業行業太傳統、太講究長坡厚雪了。
復旦大學經濟系教授周兆生曾指出,投資問題一直是困擾農業產業化的問題之一。
正如給十月稻田和黃天鵝做FA的泰和資本蔣凱陽,曾向媒體所言:“盡管農業是條好賽道,但并不好投”。
所以,想當好一名專業的農業投資人,可比投TMT、消費難多了。當然,在資本傾斜農業的助力下,我們也尤為期盼中國能誕生第一位名副其實的“農業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