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子出行 張瑞辰
編輯|潘 談
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可謂小母牛坐火箭,一路火光帶閃電。
在高速增長的大環境下,各大主機廠的月銷成績好壞似乎動輒便以破萬來衡量,一旦哪家單月銷量不過萬,就斷定銷量不及預期了。
雖然新能源汽車發展神速,許多車企也順勢駛向快車道,但一個班里有成績好的學生,自然也會有成績差的。
剛剛過去的四月份,的確有那么幾家成績墊底的“差等生”。
上圖為各新能源主機廠在本月公布的4月銷量成績,其中排名靠后的三家(極狐、飛凡、創維)月銷成績均未過2000輛。
極狐:北汽藍谷的翻身仗,卻讓人們看不到希望
環比增長273%,同比增長212%,北汽極狐剛在3月份實現銷量回暖,交出2305輛的月銷成績單。不到一個月,就現出原形。4月,北汽極狐共交付了1812輛新車,環比下降21.39%,再次回到了一字開頭的行列中。
由于北汽藍谷旗下的BEIJING品牌,在B端市場逐漸飽和,極狐也就寄托了北汽藍谷的全部希望。但2022年全年北汽極狐累計僅交付11895輛新車,僅全年銷售目標的30%,可以說沒能撐起北汽藍谷的翻身希望。
極狐作為北汽集團旗下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從誕生開始品牌建設便有所欠缺。多年以來北汽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較低端,也就使得很多人對該品牌興趣不大,真正買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近日,北汽藍谷公布了2022年的財報,其中顯示2022年總營收為95.14億元,同比增長了9.4%。但2022年也是北汽藍谷的連續第四年虧損,從2019年開始北汽藍谷總計共虧損超172億元。
上游原材料上漲、芯片供應不足以及大環境影響,新能源汽車的確在2022年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但受影響的也絕非只有北汽一家,產品銷量的遠不及預期才是導致大額虧損的主要原因。
北汽極狐背靠大廠北汽,從出生就含著金鑰匙:不像初創型公司資金不足、資源不夠的問題。導致極狐止步不前的,還得說是自身品牌力、定位以及產品力的不足,才是銷量慘淡的罪魁禍首。
像冬奧會、演唱會、電視植入以及新品發布這些活動北汽極狐在2022年都沒落下,可流量似乎沒能轉換成銷量,品牌力始終沒有質的提升。其次,北汽極狐的定位是屬于偏高端的,而新能源汽車中高端定位的產品終究不能成為大眾款,隔壁的哪吒、埃安甚至比亞迪,放在主流車型市場中的比重較大,因而市場表現也較為樂觀。然后便是極狐的產品力缺少核心競爭力,沒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東西,既在技術上沒有優勢,在售后上也沒有蔚來那么優秀。起初無非就是憑借華為的技術加持艱難踱步,現在華為的重心不在極狐,北汽極狐的未來可不太明朗。
飛凡:一心向上的飛凡,能靠F7站起來嗎?
作為上汽集團旗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飛凡汽車本應該是有比較強實力的存在,市場表現也不如意。
目前飛凡汽車在售的車型有飛凡ER6、MARVEL R、F7以及飛凡R7,而飛凡ER6和飛凡MARVEL R其實是飛凡汽車前身R品牌的產品,已經是過去時。現在,將打造20萬元以上車型的飛凡汽車,處于產品和品牌的轉型期。
從榮威的產品序列到獨立的R品牌,再到飛凡汽車,一路走來飛凡汽車似乎在極力的擺脫榮威的影子,擺脫之后反而銷量不及以前。
2022年全年飛凡汽車累計交付了14837輛新車,在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處于中下游的水平,但怎么說月均銷量也處于1000輛的水位。反觀2023年,1月250輛,2月68輛,3月549輛,4月雖環比增長了127.32%實現了1248輛的交付,但2023年前四個月累計才交付了2115輛,疲軟的表現甚至可能還不及去年全年銷量。
拿飛凡R7舉例,27.99萬-38.99萬元的售價可以選擇特斯拉Model Y、小鵬G9、理想L7、理想L8、蔚來ES6甚至同屬上汽的智己LS7,與這些車型相比,飛凡R7既在價格上不占優勢,產品力上也沒有突出點。而且飛凡R7的空間表現太差,以及配置表現比較一般很難通過產品吸引消費者。
在如今這么卷的新能源行業中,沒點頂尖兒硬貨怎么混下去?新能源時代可不像燃油車時代,不存在為情懷買單,消費者要的就是強大的產品力。
據悉,4月份飛凡汽車的銷量成績中,有將近一半是由飛凡F7帶來的,飛凡汽車全新推出的飛凡F7在4月份的單周交付量就突破了700臺。看來F7是飛凡汽車銷量回暖的有力幫手,能否帶領“跑偏”的飛凡重回賽道,期待之后的市場表現。
創維:起步不穩,卻急于跑起來
要說品牌認可度低,上述提到的極狐和飛凡怎么說也還都是車廠出身,而創維則是跨行而來。知名度低、產品缺乏特點、營銷不足,使得創維汽車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偏低,影響了其銷量。
畢竟連4月還沒結束,創維汽車率先公布銷量成績,上演了一出差生先交卷的戲碼。選擇錯峰公布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交付成績在眾多主機廠同時公布的時候拿不出手。
“雖然成績差,但我快啊!”
數據顯示,創維汽車4月共交付1226輛,其中海外出口含578輛,總計交付同比去年增長10.1%。也就是說4月份創維汽車在國內的銷量僅有648輛。
前段時間,創維汽車還因為質量不過關引起了風波。本按照2018規程研發和制造的創維EV6,在此次中汽研C-NCAP碰撞測試中遇到了2021規程的測試標準,并且沒能符合中汽研的碰撞測試標準。
創維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吳龍八還表示,如果是按照2018年的規程測試標準,能拿到接近5星(滿分)的成績。但問題在于創維的車是要賣給2023年的消費者,而不是賣給2018年的消費者。
對于產品質量不過關的創維汽車,不知道怎么能讓消費者放心購買。
再有,創維汽車的定價也值得商榷。在內卷如此激烈、價格戰之下的新能源市場上,既沒有出眾的品牌力又沒有突出的產品力,創維竟然把一輛續航只有410公里的EV6賣到了16.28萬-28.08萬元,這種自信,可能李想也沒有。
寫在最后
市面上能入消費者眼的新能源產品,多多少少有屬于自己的強競爭點,凡是沒把心思放在基本功上的主機廠,都沒有出色的表現。而且想成為在這么內卷環境下的佼佼者,技術、營銷、服務等方面都不容忽視。
雖然“沼澤三兄弟”在品牌力上都存在一定短板,但沉下心來扎好基本功把產品做好的例子也不是沒有,比如李想,做好了產品,再來激濁揚清,人們也會有更多容忍度。
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越發激烈,不及時做出調整就很容易被淘汰。“沼澤三兄弟”只是在4月銷量數據中月銷未過2000輛的車企,不代表像只公布大定訂單卻不敢公布實際銷量的阿維塔,以及4月銷量剛剛買過2000輛的智己就暫時告別了泥潭。
2023是新能源發展的下半場,也是主機廠的淘汰賽,誰能在賽道上持續奔跑,誰又能從泥潭中爬起來站直,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