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海關總署周二公布數據稱,以美元計,4月中國出口金額同比增長8.5%,增速較上月收窄6.3個百分點;進口同比下降7.9%,降幅比上月擴大6.5個百分點。
出口表現好于預期,而進口不及預期。數據發布前,界面新聞采集的8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4月,出口同比增長5.8%,進口增長0.3%。
分析師表示,去年4月相對較低的基數支撐了本期出口增速,但刨除基數因素,總體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主要壓力還是來自于外需回落。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在報告中指出,歐美經濟增長趨緩,海外需求總體走弱趨勢未改。不過,我國新一輪穩外貿政策接連出臺,疊加去年同期低基數效應,使得本月出口維持了正增長。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較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至48.6%,連續兩個月環比下降,且再次降至2020年6月以來最低水平。其中,美國制造業PMI為47.1%,連續6個月低于50%;歐洲制造業PMI為47.0%,連續9個月在50%以下。此外,亞洲兩大出口導向國家韓國和越南4月出口金額同比分別下降14.2%、17.2%,降幅較上月進一步擴大。
海運價格也顯示歐美需求疲軟。根據國際物流咨詢公司德魯里發布最新的世界集裝箱指數,截至5月4日,上海至洛杉磯40英尺集裝箱運費為1825美元,同比下跌79%;上海至荷蘭鹿特丹航線運費為1645美元,同比下跌84%。
海關數據顯示,4月,在前三大出口市場中,我國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4.5%,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長3.9%,對美國出口下降6.5%。主要出口商品中,汽車(包括底盤)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95.7%,船舶出口同比增長79.2%,箱包及類似容器出口同比增長36.8%。
進口方面,分析師指出,內需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均呈現回落態勢,對進口增速形成壓制。
上海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鄭嘉偉對界面新聞表示,進口下滑主要與國內經濟復蘇進程放緩、內生增長動能有待加強密切相關。此外,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落,企業補庫積極性動力不足,疊加海外衰退預期增強,轉口貿易企業新訂單下滑,導致進口超預期下滑,衰退式順差現象再現。
海關數據顯示,4月,我國實現貿易順差902.1億美元,同比擴大76.5%。
從內需來看,4月,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較上月回落2.7個百分點至49.2%,時隔三個月再次回落至榮枯線以下。其中,進口PMI回落2.0個百分點至48.9%。
從價格因素看,4月,大宗商品價格呈繼續回落態勢。海關數據顯示,4月,我國進口原油金額同比下降28.5%,但數量僅同比下降1.4%;進口銅礦砂及其精礦金額同比下降1.1%,數量同比增長11.6%;進口鐵礦砂及其精礦金額同比下降5.8%,數量同比增長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