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前段時間,海爾汽車對外回應了造車的傳聞,他們再次表示自己不會造整車,只會從所謂的“汽車生態”入手,考慮到海爾與小米、蘋果等科技公司不同,他們的實力主要集中在工業制造方面,所以很有可能他們會從給車企提供智能硬件服務做起,又或者只是砸錢投資,身居幕后。
而早在去年8月,就有媒體曝光稱,海爾正在籌備造車,將會涉足整車制造,并推出全新的品牌,這一消息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隨后海爾集團負責人也對此作出回應,稱“網絡上傳言海爾集團推出自有品牌汽車的報道不屬實”。
不過對于“造車傳聞”,海爾方面還是承認,他們正在利用旗下的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一些車企合作,試圖打造一個汽車領域的工業互聯網子平臺,以求建立一套家車互聯的生態,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而早在2018年,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就和房車品牌康派斯就建立了合作,并通過一系列的交互定制、模塊采購、智慧物流、智慧服務等功能,將康派斯這個曾經在威海不算知名的房車品牌,打造成了全國房車行業里,首個能夠大規模定制生產的品牌。
隨后在2020年,海爾集團又以投資人的身份,注資了上海博泰車聯網,而在更早的時候,包括飛馳鎂物、賽赫智能、彤明高科在內的與汽車制造相關聯企業,都曾獲得過來自海爾的投資。2021年,海爾集團又與上汽、奇瑞等國內知名車企合作,并開始嘗試在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載互聯等領域進行研發。
如此看來,海爾“造車”的事并不假,只是他們目前的主要方向還是在商用領域,有限地與車企展開合作,并且涉及的方向是為車企提供模塊規模化的工業化汽車制造方案,當然未來海爾會不會造整車,目前來看也還沒有定數。
畢竟在2015年,海爾就曾與知名汽車零部件公司佛吉亞建立了合作關系,雙方基于海爾HOPE平臺進行了一系列的開發嘗試,未來,不排除該平臺會迭代升級為海爾自己的汽車平臺。
事實上,早在海爾之前,創維和格力兩家家電品牌,就曾先行踏入了造車的隊伍,不過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
以創維舉例,他們在10年前就殺入了汽車行業,從商用領域一直做到了乘用車領域,并打造了新能源品牌天美汽車,并進行了整車生產。不過其首款車型天美ET5因為產品力太過一般而銷量慘淡,隨后天美汽車又更名“創維汽車”,推出了售價區間為14.68萬元至25.28萬元的中型純電動SUV創維EV6,不過銷量依舊糟糕。
而格力造車也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除了通過拍賣得到了銀隆新能源30.47%的股權,獲得了整車汽車生產資質外,在實際的產品上他們并無實質成果。而在今年3月,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也明確表示,他們不會進入家用汽車市場。
上述案例說明,在汽車行業高度內卷的情況下,外行想要,僅靠砸錢就成功轉型,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這些年蘋果造車、恒大造車、小米造車的故事,我們看了太多,到最后,大家也都搞明白了,原來“跨界造車”失敗是常態,就連華為都不敢下場,更何況其他人呢。
畢竟如今的汽車市場,造車容易,賣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