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刀財經 果子離
在廣西梧州,以往走在步埠路上,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一身農民裝束的漢子,用塑料編織袋或半舊的皮包,裝著十幾斤閃閃發光的人工寶石,在珠寶店與老板交接貨物、討價還價。這些晶瑩剔透的人工寶石,在燈光照耀下閃閃發亮。
如此神奇的情景,在當地人眼中卻是早已司空見慣。
地處粵桂交界處的梧州,歷來被視為桂東門戶;又因位于潯江、桂江、西江三江匯流之地,自古被稱作“三江總匯”。40年來,一種不起眼的人工寶石在當地扎根、做大并成行成市,讓梧州逐漸演變為網友口中“中國最閃亮的小城”。
目前,梧州市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寶石加工和貿易集散地,人工寶石的年產量超1000億粒,占中國產量80%、全球70%以上,2021年綜合產值達40億元。
01 源自偶然的“發家”
天然寶石數量稀少且價格昂貴,普通老百姓很難隨心所欲地大肆購買。但人工寶石就不一樣啦,不僅外表美觀,價格還低廉,滿足了不少普通人佩戴珠寶的需求。許多中東的石油大亨喜歡用各式人工寶石來裝點房屋,印度人也愛用七彩寶石來打扮自己,廉價的人工寶石在海內外頗受歡迎。
如今,梧州人工寶石每年銷售量以億件計,遠遠超過黃金、白銀,是典型的小商品占據大市場。
人工寶石產業之所以能在梧州發展壯大,緣于一次偶然。
1982年,香港寶石制造商人崔福明來梧州探親訪友。彼時梧州正處于改革開放浪潮之下,嗅到發展商機的崔福明,果斷將寶石加工廠搬到梧州萬秀區北環路小學,通過“校辦廠”、來料加工的形式發展人工寶石加工事業,由此點燃了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的“星星之火”。
得益于全球第三次產業轉移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天時”,以及毗鄰粵港澳水運交通優勢的“地利”,一批港澳臺寶石商人帶著資金、技術、設備相繼來到了梧州,也帶動了當地商人紛紛投身人工寶石行業。
此后10年,崔福明點燃的“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勢”。
來自美國、沙特阿拉伯、韓國、意大利、墨西哥、印度等國商人云集步埠路,進行著人工寶石的貿易。據梧州老一輩人工寶石商人回憶,2000年前后,梧州市區常住人口不過30萬,而從事人工寶石加工的務工人員就超過10萬人。
隨著行業壯大,原來“前店后廠”作坊式的店鋪已經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1993年后,梧州人工寶石加工逐步走向集群化發展。1999年,在一眾寶石從業者的努力下,梧州市寶石商會正式成立。
在寶石商會的提議下,梧州寶石城的建設項目被提上了日程,以“寶石城”專業市場,取代“寶石街”的游動式市場,讓經營者擁有固定交易場所,結束昔日散兵游勇的狀態。
2003年,占地面積超2萬平方米、內有商鋪500多間的寶石城正式建成,這里也成為梧州人工寶石最重要的加工銷售場所。
自寶石城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近十年,梧州寶石產業迎來了噴井式發展。梧州市政府也順應時勢,將人造寶石加工業列入“十五”期間梧州市支柱產業,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大幅度降低水、電、地價,鼓勵人造寶石商人擴大投資。
這一時期,梧州全市擁有寶石加工設備將近8 萬臺,每年加工寶石總量超過60 億粒,規格近一萬種。原本安靜的梧州步埠路變得愈發熱鬧。在相當很長一段時間里,步埠路日夜通明地響徹著寶石加工的聲音。
那時梧州商賈輻輳、客似云來,無愧“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的名號。
02 穿越“成長的陣痛”
繁榮之下,也隱藏著危機。
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給嚴重依賴出口的梧州人工寶石行業當頭一棒。大批外國客商退單,這直接導致了多家寶石公司庫存嚴重積壓,貨款被拖欠甚至破產。
金融危機的寒意,蔓延至各行各業,也讓梧州人造寶石產業鏈相對單一、產品低端趨同等弊病暴露無遺。
長期以來,梧州人工寶石產業主要集中在打磨、切割等初級加工領域,附加值并不高,再加上行業無序競爭,利潤大幅下降。與此同時,加工期間造成的噪音、廢物污染,也讓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
內外沖擊之下,梧州人工寶石從業者從巔峰10萬多人銳減至5萬以下。昔日隨處可聞、此起彼伏的磨石聲,忽然沉寂了。
連番打擊,讓來料加工式的梧州人工寶石產業,面臨“成長中的陣痛”。不過,梧州也沒有就此沉寂,而是痛定思痛,毅然轉型。
事實上,人工寶石的利潤低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在其誕生之日便伴隨其中。要為做大做強人工寶石產業,梧州必須做出改變。
為此,梧州市走出了關鍵兩步。
第一步是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人工寶石附加值。
早期,梧州當地人工寶石產業基本聚焦在人造寶石加工上,而上游的原料生產環節和下游的鑲嵌飾品產業,基本上游離在梧州市場之外。單純的人造寶石加工,賺到的利潤,在整個產業鏈上少得可憐。
俗稱“鋯石”的立方氧化鋯,是生產人工寶石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2012年前后,梧州每年生產寶石半成品所消耗的立方氧化鋯約4600噸以上,而這些原材料幾乎都源自四川、江西等地。
向上游延伸,本身就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的梧州在著力引入相關設備后,在本土自己生產立方氧化鋯等原材料,減少外部依賴,進一步壓縮成本。
向下游拓展,梧州從起初的從單純模仿,轉變為加強自主設計、充分挖掘人工寶石的附加值。
產業園生產模式,也是梧州人工寶石轉型升級中的重要舉措。梧州市已建成多個寶石加工園,可容納寶石加工機械多達數千套。現如今,梧州人工寶石產業已從單一的加工產業集群,向集加工、制造、設計、商貿、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集群轉變。
第二步是擦亮“梧州寶石節”的金字招牌。
梧州寶石節始于2004年,原本作為向海內外推介人工寶石的重要窗口。酒香也怕巷子深,2008年金融危機后,梧州更加重視寶石節的作用。
作為梧州市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的經貿會展盛會,梧州寶石節通過“節慶搭臺,經貿唱戲”的形式,推動眾多項目簽約落實。
以寶石為媒,以節會友,梧州搭平臺、聚客商、打品牌、旺市場、促發展。單是2022年的梧州寶石節,就簽約項目25個,總投資達251.5億元。
梧州寶石節舉辦十多年來,不僅成為人工寶石產業走向世界的窗口,更成為當地對外開放合作、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為海內外客商在人工寶石加工經營和其他領域創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商機。
03 尋找“施華洛世奇”
還在發展壯大的梧州人工寶石產業并非毫無煩惱。人造寶石附加值低、過度內卷,依然是困擾著從業者的大難題。2015年《梧州日報》就曾刊文報道,由于產業發展遭遇瓶頸,行業內部過于內卷,當地寶石商人的利潤低至只有5%左右。
向“施華洛世奇”學習、打造自己的“施華洛世奇”,成為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突破自我的一大命題。
同為人造寶石出身,施華洛世奇以切割工藝和設計出名,其產品近些年在全球不斷拓展市場,成為不少消費者眼里的“輕奢品牌”。除了通透的質地外,堪比鉆石切割的精準工藝,也讓施華洛世奇廣受青睞。其經典的小天鵝項鏈,就連一些明星也愛不釋手。
如今只要提起“人工水晶”,消費者腦海里想到的第一個品牌就是施華洛世奇。不夸張地說,當下施華洛世奇將人工水晶珠寶做到了極致,已然成為“人工水晶”的權威和風向標。
論歷史,梧州已深耕人工寶石行業40年,論人工,梧州從業者眾多;但從業者賺取的利潤,跟施華洛世奇比,還是“小巫見大巫”。2022年,施華洛世奇業績增幅創過去7年新高,銷售額高達18.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9億元。
歸根到底,梧州人工寶石行業還是缺少具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本土龍頭品牌。
縱觀中國人工寶石行業整體發展,品牌化程度普遍不高。梧州人工寶石從業者們,前期多以貿易起家,在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后,才大力發展國內加工、批發業務;對于品牌的定位、工藝的提升,還缺乏全盤考慮和足夠的工藝研發投入。
眾所周知,寶石首飾行業的大部分利潤,集中在首飾鑲嵌、飾品等產業鏈下游。有業內人士透露,普通工人打磨出來的人工寶石初級成品可能只賣2元左右,但經過鑲嵌加工成品牌飾品,一般可以賣到兩三百元,升值空間過百倍。面對行業整體利潤下降的大趨勢,梧州從業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寶石鑲嵌業。
施華洛世奇的成功,在于其精湛的工藝和巨額成本的營銷,將原本100塊錢的人工寶石,打造出價值1000塊錢的絢爛效果;用水晶作為創作的元素和載體,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未來,梧州人工寶石產業想要更上一層樓,還需在設計上多下功夫,打造自己的“施華洛世奇”。
參考資料:
1.經濟參考報-廣西梧州:"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亟待突破困局
2.梧州日報-30余載歲月,梧州這張“世界人工寶石之都”的名片日益響亮
3.新華網-“世界人工寶石之都”30年產業的“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