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8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一季度各項資管業務月均規模數據。其中,一季度的非貨規模為1-3月份各月末規模的算術平均數,并剔除了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規模和FOF持有的自身管理的基金規模。
從非貨公募的前20強名單來看,相較去年四季度末,除了華夏、廣發、嘉實、國泰四家公募管理人出現凈增長外,其余多家公募規模均有縮水。
從前三甲的對比來看,易方達和華夏、廣發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相比去年年末的10526.87億元有了646.18億元的縮水,易方達一季度末的非貨月均規模為9880.69億元,仍位居行業第一。
華夏基金一季度末的非貨月均規模為7125.48億元,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198.68億元。廣發基金也不甘示弱,一季度末的非貨月均規模為6696.54億元,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61.7億元。
在5000-6000億元的梯隊中,富國、招商、南方、匯添富等四家在列。相比去年年末,四家管理人的非貨月均規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規模在4000-5000億元的有博時、嘉實、鵬華三家。除了嘉實基金有了360.22億元的同比增加外,其余兩家分別縮水528.97億元、147.92億元。

在10-20名的排行榜中,僅國泰基金一家增加了166.02億元,從去年年末的2883.19億元增加至3049.21億元。此外,華泰柏瑞基金一季度末的非貨月均規模為2250.99億元,取代銀華基金,躋身第20位。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和一季度市場的波動、投資者的觀念變化都有關系?!耙患径仁蠥股和港股市場先揚后抑,一些規模較大的權益基金收益不佳,這讓一些投資者回本就賣、落袋為安。另一方面,經過三年的投資實戰,基民也不再迷信明星基金經理,轉而去挖掘一些小眾的績優基金。”有公募人士表示。
也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基金,趕上了AI的風口,實現了規模的逆勢上揚。以嘉實信息產業為例,作為一只發起式基金,首發規模僅有0.17億元。一季度末,該基金A/C份額合計4.17億元。一季度,該基金A份額收益率為41.01%。
不過,整體來看,公募基金行業的“頭部效應”仍較為明顯。擁有較好銷售渠道、更好投研資源的頭部基金公司,也更容易獲得資金的信賴。
同時,基金業協會還公布了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基金養老金業務月均規模前20強數據。
基金專戶業務方面,創金合信、建信、平安基金分列前三,規模分別達到7734.73億元、3546.38億元、2307.66億元。
基金公司養老金業務目前僅公布各家排名,并無具體規模數據,易方達、工銀瑞信、南方基金位列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