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小福
編輯|樸芳
最近最熱門的話題可能莫過于五一節假日了。
伴隨新冠劃歸乙類乙管,春節后的首個小長假五一勞動節遭遇了罕見的全國報復性出行。各地旅游景區人滿為患,消費市場復蘇勢頭迅猛。這四個多月來,“放開”帶來的積極影響正在投射至各行各業,電影行業亦然。
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電影市場產出票房158.6億元,同比上漲13.5%,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5%;觀影人次3.4億,同比上漲9.7%,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0%,市場回暖趨勢顯著。
而電影市場供給節奏、影院經營秩序以及觀眾觀影需求的恢復,對各公司業績也起到了顯著提振作用。
日前,各上市電影公司陸續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財報。在犀牛君梳理出的9家重點電影類上市公司中,除博納影業、光線傳媒之外,剩余七家企業的一季度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了不同幅度的上漲。
放開前后,開始“反轉”?
在今年電影公司一季報中,最有趣的現象或許是“地位反轉”。
光線傳媒和博納影業這兩家在疫情三年中表現相對平穩的公司,反而成了這季度中唯二營收或凈利同比減少的上市電影公司。
一定程度上說,這未嘗不是一種積極信號。
光線傳媒和博納影業在過去三年表現穩健具備一定特殊性。
例如光線是依靠中小體量優勢類型項目的穩定輸出,保證了在市場波動期繼續創造營收。博納影業則吃到了過去三年市場的主旋律電影利好,從《中國醫生》到累計產出近百億的《長津湖》系列,過去兩年間僅依靠這些市場表現強勁的單片就支撐起了整個博納的業績。
來到今年后,在更加良性的市場競爭狀態下,其余公司市場競爭力回升,博納與光線曾經的優勢也就被稀釋了。
當然在此之中,光線的總體表現還是非常穩定的。盡管一季度營收同比下滑了6.43%,但凈利大幅上漲了63.38%。這主要得益于光線參與的《深海》《滿江紅》《交換人生》《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等主要影片的良好票房成績,帶來了利潤的上升。
相比之下,營收、利潤雙降的博納影業頹勢更明顯。作為一家深度綁定內容的公司,博納在一季度僅有一部主控的《無名》上映,由于成本過高、票房天花板較低等因素,這部影片盡管獲得了超9億元的票房,仍未支撐住博納業績,故而造成了雙雙同比下滑。
而在這輪復蘇中表現最亮眼的大概是萬達電影。
在第一季度,萬達電影充分發揮了院線龍頭企業優勢,抓住了此次復蘇機遇。根據萬達電影一季報,萬達第一季度票房已恢復至2019年的96%,人次恢復至89%,兩項數據全部跑贏大盤。
其次是橫店影視。一方面,依托于院線市場回暖,橫店影視的院線業務穩步復蘇;另一方面,在內容端,由橫店參與出品的《流浪地球2》《熊出沒·伴我“熊芯”》《保你平安》等項目也都獲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熊出沒》作為春節檔最穩的系列電影,市場表現接連創造新高,今年憑借逼近15億元的票房再度刷新系列紀錄,目前仍高居年榜第三。而橫店影視作為該系列的重要幕后玩家,也一直在躺收紅利。
其余公司方面,像華誼兄弟、北京文化都實現了同比凈利扭虧,國營一哥中國電影的營收、凈利也都實現了同比上漲。在春意盎然的行業環境中,頭部電影公司總體明顯向好。
理性樂觀,長期看好
不過我們還是要理性看待今年一季報的回暖。
由于涵蓋了春節檔這個每年上半年票房產出最高的檔期,一般來說每年第一季度電影公司的業績都會相對好看。特別是在新冠劃歸乙類乙管后的首個季度,這種復蘇態勢可能會更加明顯。
目前來看,本輪市場復蘇還在持續。在剛剛結束的五一檔,電影市場在旅游市場嚴重分流的情況下仍維持了穩健回暖態勢,最終以超過15億元的總票房高居影史五一檔第三位。
但疫情影響終歸是漫長而多方面的,就像在五一檔新片中,遺憾的項目并不在少數。以上市電影公司參與項目為例,光線傳媒與萬達電影是今年五一檔里唯二推出主控項目的上市影企。其中光線傳統優勢青春片《這么多年》截至5月4日累計票房2.2億元,而萬達影業的愛情片《倒數說愛你》僅收2200萬+,兩部影片類型相近,市場對比卻很慘烈。
其余公司參與項目方面,由中影、橫店參與出品的喜劇《人生路不熟》表現超出預期,依靠類型優勢與自身品質在檔期逆襲奪冠,累計票房已經突破5.5億元。中影、博納參投的檔期頭號種子《長空之王》緊隨其后,票房僅相差前者幾百萬。
相比之下,另一部由中影參投的劇情片《長沙夜生活》,明明拿著同檔期最高的豆瓣口碑,上映一周以來卻只有一千萬出頭的票房成績。
檔期內項目的嚴重二八分化,暴露了市場活力的有限。而在五一檔結束后,市場也立刻回到了平淡狀態。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長時間的拉鋸戰,無論是行業產能還是市場規模,無論是公司營收還是凈利產出,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所以,現在還遠沒有到頭部公司松一口氣的時刻。
接下來,在2023年剩余不到三個季度的時間里,頭部電影公司有兩個主要目標。
第一,繼續恢復院線、內容等主營業務版塊。
過去三年由于市場不可抗力,就連頭部公司都無法如期按節奏上映影片,院線市場亦長期處于波動狀態。今年,將是頭部公司釋出優質存貨,拉動大盤回升的最好機會。
目前來看,已經有很多公司在躍躍欲試。
經歷多次沖擊“茍延殘喘”的北京文化終于將在今年暑期檔推出《封神》第一部,這可能是這家公司為數不多的好牌了。在春節檔憑借《流浪地球2》穩賺一筆的中影也籌備了獻禮大片《志愿軍:雄兵出擊》等待稱霸國慶檔。
另外光線影業的《堅如磐石》《掃黑·撥云見日》《草木人間》等影片,華誼兄弟的重磅新作《前任4:英年早婚》,也均有望在年內獲得公映機會。
這些優質內容,將左右著今年的電影市場容量,也會決定相關內容、院線企業下半年的業績走向。
第二,探尋新的業務抓手。
在疫情三年中,降本增效、多條腿走路已成為越來越多公司的共識。
像萬達電影、光線傳媒、橫店影視、華誼兄弟等公司,都早早涉足院線電影之外的內容領域,將觸角伸向劇集、網絡電影等新品類。而博納影業也在近幾年開始試水網劇,并在近期官宣開機了電視劇項目《上甘嶺》。
低調了許久的上海電影也在3月有了大動作。宣布以6120.24萬元的價格收購上影集團和上海美術制片廠聯合成立的公司上影元文化的51%股權,而這家公司,正是今年年初大火動畫《中國奇譚》的IP運營方。
接下來,上影將圍繞《中國奇譚》系列繼續開發續作,并將上影廠、美影廠的經典IP作品進行梳理分類,啟動了《新雪孩子》《新邋遢大王》《斑羚飛渡》等經典動畫的院線電影項目開發。
除IP版權運營業務外,上影還在去年收購了昊浦影視基地,著手探尋AI與影視產業的融合點等。種種動作,都表明了上海電影正在積極探尋主營業務之外的第二賽道。
而同樣積極靠攏大熱概念AIGC的,還有光線傳媒與華誼兄弟等頭部公司。皆意圖通過這一新技術手段,實現影視內容生產的降本增效。
當然,無論是將新概念轉化為實際運用,還是依靠其他內容來創造新的營收指點,可能都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成效。因此,在尋找第二賽道之余,第一賽道主營業務仍是各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
不過,最難熬的2022年都熬過去了,面對充滿想象空間的2023年,我們愿意說上一句——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