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女性意識的覺醒和進步,但不可忽視的一點則是,女性主義道阻且長,這一路走來遇到的困難更是難以想象,尤其是女性面對男性天然所帶來的壓迫感之時。
近日,有女乘客發文吐槽坐軟臥時只有自己和三個男性同處一室,且車廂門是關閉的,這讓她十分尷尬。同時,她認為這樣的售票方式和安排極不合理。對此,有網友提出高鐵、火車等公共交通應該推出同性別車廂的建議,也有人表示該女子過分矯情,如果要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將會帶來高昂的運營成本。
由于這一話題過于熱門,相關討論逐漸延伸到“女性和陌生人打交道”上。隨后,某專家指出,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取決于對于女性和兒童的態度,但女性也不要把公共場所的所有陌生男性都當作潛在犯罪分子,要學會與陌生人打交道,而不是拒絕與陌生人交流,年輕女性更要多積累社會經驗,學會“與狼共舞”。
且不論“與狼共舞”的論調是否合適,我們認為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何女性在密閉的公共空間內會對男性存在天然的恐懼?其背后是否因為并未給女性塑造一個足夠安全、足夠放心的環境?
事實上,此前發生的女性公共安全事件進入公眾視野后,一再加重了人們的不安感,比如電梯騷擾、網約車安全、夜路尾隨等等,都讓女性的空間恐懼被頻繁觸發。在TOPHER看來,盡管女性主義和過去相比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只要社會依然處于男性視角凝視之下,女性的不安感就不會降低。
如果說高鐵車廂事件僅僅是女性主動意識上散發的恐懼,那么最近發生的史航性騷擾事件則又為女性安全問題再度添上一絲陰霾。日前,一女性指控知名編劇史航曾在2019年對其實施言語和肢體上的性騷擾。隨后,多位受害者陸續發聲,截止目前至少已有12名女性表示史航使用類似的方式,如“聞頭發”“舔耳朵”等進行過性騷擾。
不久,史航發文回應,但受害者并不認同,且眾人發布聯合聲明要求其公開道歉。此外,她們還提供了部分可以證明史航確實有實施性騷擾的證據。5月2日,史航再度回應,表示不存在性騷擾,“我從未違背女性意愿從未利用過所謂的強權地位侵犯任何人……”
這一次,網友依然無法認同,有人認為,在面對明顯強勢的男性性騷擾言語時,女性作為弱勢方可能會通過假意順從來脫險。的確,業內已有一定名氣的史航自然站在天平傾斜的一方,其惡劣不僅在于用權勢和地位進行騷擾,更令人發指的則是事件暴露之后的偷換概念及混淆視聽。
事件發生后,目前已有多個機構撤銷并停止與史航的相關合作,我們暫且無法得知后續走向如何。但在當下性騷擾取證困難、背后的權力不對等、以及社會、大眾對受害女性可能存在的污名化等大背景下,那些勇敢站出來發聲的女性實在令人敬佩。
當她們學會say no,當她們愛自己,當她們敢于“與狼斗爭”,那就算是成功的一小步,最終會累積成一條綿延不斷的前進之路。
PART 1 安全感不應源于自我包裹
身為女性,你無法預知,那些毫無預兆、毫無道理的暴擊或安全問題何時降臨?你無從得知,在危險襲來的這一刻,弱小的女性應該勇敢站起還是示弱躲避?
一直以來,身為女性的我們總是被教育“不立危墻之下”:深夜不要出門、不要穿暴露的衣服、不要獨自與異性外出......甚至是在家也要在門外擺放男性物品以示不是獨居,抑或是點外賣只敢讓外賣員放在門外。
放眼至每一位女性,當被視為“獵物”之時,人們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也無處可逃,其命運似乎已成“定局”。然而,女性的安全感不應該來源于無限度的自我包裹。在極端事件極大侵蝕女性群體的安全感之下,如何構造嚴格的法律懲罰機制和男性尊重女性意識的提升,才是保護女性最好的鎧甲。
1999年10月26日,年輕女子豬野詩織在日本埼玉縣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受害者生前因長期受到跟蹤騷擾而多次向警方報案,警方卻未予重視,最終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記者清水潔在調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依從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遺言”的引導,多方走訪查證,在警方輕視線索、調查不力的情況下,以記者的身份找到了實行犯,進而揭露了警方對受害者生前報案的漠視、敷衍,以及案發后試圖抹黑受害者、掩蓋瀆職事實的行為。
此案引發強烈的社會反響,并推動了日本《跟蹤騷擾行為規范法》的出臺。由記者清水潔所撰寫的《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則是該事件的全記錄。
在作者看來,受害者一共被殺害了三次。第一次是罪犯,第二次是怠于調查的警方,第三次是傷害名譽的媒體。這也進一步引發人們思考:為何遭遇騷擾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脅的女性奮力求救,卻無人聽見?站在公權力的對立面,普通人如何揭露一個又一個謊言?
此書除了讓眾人審視公權力及媒體載舟覆舟的能力之外,也揭示出每個人都可能是促成社會之惡的原因,但我們可以有所選擇、甚至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四川人民出版社
薦書:《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
作者: [日]清水潔
譯者:王華懋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2 安全感不應源于情感操縱
很多女性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不斷自證。尤其是面對最親密的關系時,這種自證的傾向會更加強烈。回想一下過去,你對自己的看法是否來自于周圍人的評價?你是否總在向父母、伴侶和領導道歉?你的父母數落你的穿著、工作、朋友還有交往對象,你卻反思也許他們的意見都是對的?你很難做出簡單的決定,并且經常自我懷疑?
如果你符合以上的情形,小心!你很可能已經被“煤氣燈操縱”了!“煤氣燈操縱”是一種陰險的情感虐待和操縱形式,很難識別,甚至很難擺脫。由羅賓·斯特恩所撰寫的《煤氣燈效應》則為人們清晰地講明了這種情感操縱的具體模式和應對策略。
“煤氣燈效應”一詞源于1944年美國上映的一部知名老電影《煤氣燈下》,該片主要講述了鋼琴師安東作為丈夫,通過不斷對妻子寶拉進行精神操控從而使其發瘋,以霸占其所繼承的財產的故事。
在《煤氣燈效應》一書中,擁有超過30年心理咨詢經驗的知名心理治療師羅賓·斯特恩博士向人們展示了煤氣燈操縱的運作模式,從認清煤氣燈操縱的三個階段,到停止煤氣燈操縱的五種方法,以及你該如何決定哪些關系還有救、哪些需要盡早離開的判斷準則。
作者認為,煤氣燈操縱存在于任何關系中,可能是伴侶、雇主、親戚或朋友。而之所以人們會被操控,是因為它觸發了我們內心無比恐懼的誘因——被遺棄;還觸發了內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賞識和被愛的需求。
她表示,煤氣燈操縱總是通過兩個人實現,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點滴中慢慢滲透的。通常,煤氣燈操縱者來播種困惑和懷疑;另一人是被操縱者,為了能讓這段關系繼續,不惜懷疑自己的認知。在她看來,雙方都有責任,這才是煤氣燈操縱的本質。
但這并非無藥可救。羅賓·斯特恩博士指出,每個人的身體內部都隱藏著一個擁有巨大能量的源泉,可以助力你擺脫煤氣燈效應。
首先,你要意識到自己在煤氣燈操縱里扮演的角色,看清楚你的行為、渴望和幻想是如何引導你把煤氣燈操縱者過度理想化,并時刻尋求他的認可的。然后,你的自我認知之旅就會啟程。而《煤氣燈效應》則會為你提供幫助,陪伴你走過每一步。只要你提高警覺、保持坦誠、學會求助,你便可以立刻終止這些“毒性關系”。你也會發現,你值得對自己更好一點!
本書堪稱求生的必要工具,通過羅賓·斯特恩清晰、舒心且練達的語調,將循序漸進地帶領那些遭受過心理虐待的讀者踏上旅程,幫助他們找回對生活和命運的掌控力。
圖片來源:中信出版集團
薦書:《煤氣燈效應》
作者:[美]羅賓·斯特恩
譯者:劉彥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PART 3 安全感應來自不被定義
“在博士、司機、高管前加個‘女’字,怎么聽都是貶義”;
“女性的事業心不可信,結婚有孩子就回歸家庭了”;
“男人不喜歡女強人,男人需要的是小鳥依人”;
“我敢在數千人面前演講,卻不敢跟男友提一個要求”;
……
作為女性個體,人們可以獨立完成許多事:讀書、工作、旅行,追逐夢想,經營事業,給自己和家人穩定的物質與情感支持;但是一旦進入某段關系之中,女性便不再是“自己”,不敢對“另一半”提需求,不能用母語在關系里說“不”,沒骨氣斬斷“有毒”的關系,只能強迫自己忍氣吞聲......
向內看,女性大多非常在意自我評價,偷偷修正著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夠接納真實的自己,對自己的一些情緒感到羞恥和內疚;深深質疑自己,不斷反省自己哪里不好;努力維持著表面的平和,不允許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身為女性,我們聽過太多來自社會的限制的聲音,以至于女性每次想要突破自己時,腦海里都會冒出一個聲音——“一個女孩子,差不多得了”。
好在,和過去相比,我們正處在一場變革中,更多的女性正在覺醒,現代女性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多的發展自我的機會。但,你是否想過,如果你的人生沒有觀眾,你想成為怎樣的自己?我們又該成為怎樣的女性?
回歸現實來看,盡管女性被賦予了前幾代人都沒有的權利,既可以徜徉在知識海洋,也能夠逐夢職場,同時還擁有向生命深處發展的自由。然而,我們也時常面臨深深的恐懼和沖突,因為大家既不想沿襲傳統女性的行為模式,又不能復制男性的行為模式。該成為怎樣的女性,我們缺少范本。
由心理咨詢師馬曉韻所著的《不被定義的女性》一書為女性做出了解答。她認為,沒有一顆星星是相同的,每一顆都有其獨特的視角和軌跡。成為怎樣的女性,答案不在外面,而在每個女性的心里。
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了集體潛意識對女性的影響,從女性心理困惑、自我、愛與關系、工作事業、療愈五個維度出發,陪伴我們慢慢告別那些限制人生可能性的規則,走出既定的人生腳本,戰勝前進過程中內心的恐懼和沖突,擁有向生命深處發展的自由和活出自我的勇氣。
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在這本書中看見自己,找到共鳴。愿讀罷本書的你,可以學會傾聽內在真實的聲音,并對自身的意識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因為你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有選擇權、可以靠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的。你可以付出、犧牲、追求事業,也可以面對得失、承認脆弱、投入家庭,無論你選擇的是什么,都應該是你自己的選擇。
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薦書:《不被定義的女性》
作者:馬曉韻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PART 4 安全感應來自勇敢抉擇
你是否想過,當女性擁有更多對職業、婚姻、身體、人生的選擇權,應如何處置內心的情緒、沖突、自我懷疑與牽絆,勇敢向前?
這個時代的女性,總被外界及自身的高標準綁架。作為學生老師說女生后勁兒不足,學歷太高又被說不好嫁。作為女人胖了丑了都會被嫌棄,太漂亮又被懷疑不踏實。作為員工面對“已婚未育”的尷尬,事業太好又被議論婚姻失敗。作為母親全職主婦不被理解,去工作又被說對孩子家庭不負責……
面對機會的時候,很多人頭腦里都會有這樣的聲音:我是個女孩,好想有個人依賴一下。正是這種聲音,限制了人生很多的可能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男人通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現,女性則通常會低估。
在這個女性擁有更多對職業、婚姻、身體、人生選擇權的時代,女性的內心世界究竟是怎樣的,有哪些情緒、沖突、自我懷疑與牽絆?有哪些超越男性的素質與能力?
由伊麗莎白·卡多赫及安娜·德·蒙塔爾洛所撰寫的《她世界》一書則針對現代女性的心理特征,從多重女性身份入手,為人們打破內心限制,肯定自我效能感。
本書從社會發展帶來的女性角色變化、社會文化背景、存在主義哲學等角度出發,對女性一生中的關鍵時期將要面對的選擇及挑戰做出了深度的分析,揭示了現代社會下女性的處境與內在成長的真相。作者認為,事實上,只有當女性不再強調自己是女性,并對自身的意識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時,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
同時,《她世界》教會女性讓自尊心和自信心良性循環,不再把自己物化,不再重視他人的評判,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與信念,學會處理家庭與親密關系,在職場上向前一步,整合內在的潛力,活出自信、自在、獨立、安穩、完整的自己。
愿本書陪伴世界各個角落的女孩們一起呼吸,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
薦書:《她世界:一部獨特的女性心靈成長圖鑒》
作者:[法]伊麗莎白·卡多赫 [法]安娜·德·蒙塔爾洛
譯者:劉惠芳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PART 5 安全感應來自熱愛自我
當安全問題、自我覺醒被討論之后,我們似乎應該尋找女性安全感的底層源泉,那就是學會熱愛自我。在TOPHER看來,愛自己是一種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能力,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在通往幸福的旅程中所向披靡,游刃有余。
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更應該習得這種能力,很多女性認為,自我批評是實現自我關愛的方式,而且她們的自我批評已經到了吹毛求疵、自我苛責的程度,仿佛越刁難自己,越能得到一個更好的自我。
但這并非正確之道。我們應該如何進行自我關愛?相信在社會工作專家、心理咨詢師梅根·洛根所著的《愛的練習》一書中,你會找到具體的操作方法。
本書短小精悍,既可以自己書寫練習,又可以與人分享交流,通過那些生動有趣的測試,你可以在不經意間融入其中,獲得意想不到的頓悟。
作者在書中指出,自我關愛并非來自外界,比如取得多大的成就、獲得多大的成功。它也并非來自內心那些羞于批評和恐懼的感受。自我關愛無關羞恥、撒謊、貶低和苛責,通過這種極端方式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會讓你崩潰、變得更糟,繼而絕望地等待被解救。
她認為,真正的自我關愛來自內心,是當我們把事情搞砸、把生活弄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我們依然愛著自己。此外,不論外界環境如何,只要有愛,你依然可以獲得持續成長。
事實上,對于女性來說,自我關愛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實踐,是一段開始了就不要停下來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本書會是你專業耐心的向導以及溫柔有趣的陪伴者。同時,《愛的練習》也是一部讓女性成長和反思的書,可以幫助廣大女性學會在關系中實現自我關懷。
各位女性,從現在開始,要學會每天“DIY愛自己”,遠離內耗,從內在培養反脆弱的力量,學會認知自己,信任自己,尊重自己,善待自己,最終擁有一個內在平和的人生。
圖片來源:人民郵電出版社
薦書:《愛的練習》
作者:[美]梅根·洛根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尾
數年前,
女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曾寫到:
“我希望能睡到空地上、
到西部旅行、
在夜晚自由行走。”
如今,
女性們是否實現了她當初的所想所愿呢?
可能我們不得不承認,
在公共安全上,
似乎并未取得多么長足的進步,
畢竟女性的恐懼依然顯著存在。
但,有一點值得肯定,
那就是敢于say no的女性越來越多,
這樣的聲音匯聚得越多,
就會讓西爾維婭.普拉斯夢想的那一天早日實現。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濟整合營銷|數據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