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從我們國家的維度來看,我國已經進入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的發展新階段?!痹?/span>4月27日舉辦的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杰才演講時指出,大科學時代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裝置,如果缺乏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很多科學基礎研究難以突破。
“大科學”概念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國科學史家普賴斯發表的《小科學、大科學》一書,其中認為二戰前的科學都屬于小科學,從二戰時期起,進入大科學時代。
而大科學裝置,是指需要“大手筆”建設,并能長期穩定運行、具有科學和工程雙重屬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在韓杰才看來,根據人均GDP量級,過去到現在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早期人均GDP為1000-3000美元的量級,以要素和土地資源實現發展;人均GDP提升至5000美元時,是以資本為驅動,過去20年深圳也是受益于此而快速發展。
“現在是創新驅動的時期,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科技和要素帶來的發展已經不可能產生新的增量,所以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社會價值,打造基礎科學的產業?!表n杰才說。
2021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排行榜首的流行語。韓杰才認為,這個變局的核心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一組數據反映出大科學裝置已成為推動現代科技發展的重器。1970年以來,利用大科學裝置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越來越高:1970到1990年是40%,1991年到2010年是48%,2010年以后高達57%。
事實上,在我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模式也更換了幾輪。早期50年代的“兩彈一星”,是以舉國體制建設的大科學裝置;90年代后的北斗衛星,則是單點建設的裝置。
一直到“十一五”時期后,國內的大科學裝置開始呈規?;6M入“十三五”以后,大科學裝置達到10多個的量級,實現了規模化的、有頂層設計的推進建設。發展到當下,隨著ChatGPT的面世,超級計算大裝置亦成為眾所矚目的技術。
目前,國內在建或建成的大規模裝置達近60個的規模。從學科分布來看,從“十二五”時期開始,“把工程領域和一些行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解決列入了大科學裝置的規劃,集中在天文、量子、物理、地球環境科學等方面?!?/span>
韓杰才認為,從科學價值來看,大科學裝置發揮了策源作用,是原創性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的成果,在產出應用方面具備強大動力;在國際合作方面,由于是高投入、高技術含量的裝置,也成為國際合作很好的平臺。
對于基礎研究而言,大科學裝置已成為其不可脫離的基底。深圳超算中心主任馮圣中在論壇間隙向界面大灣區表示,現代科技往往需要大裝置來支撐:“比如超級計算機大裝置,是材料學、藥物創新、基礎醫學、生命科學的支撐。借助于大裝置,才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去解決一些不確定性的問題。”
伴隨著各地投入建設科學城,大科學裝置也成為競賽的關鍵。例如集中了不少大科學裝置的合肥,2022年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依托大科學裝置,上海致力于成為全球光子科學中心。
而在深圳的光明科學城,則規劃要建設10個大科學裝置,現時已經建成3個,包括腦科學重大裝置和合成生物重大裝置等。
此前,哈爾濱工業大學亦在深圳投入試運行地面模擬裝置,計劃圍繞高低溫、高真空、微重力等方面,為元器件的長壽命和人在空間的長期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光明科學城要想建設為創新中心,必須要構筑大科學裝置平臺,通過這樣的裝置加強區域集群合作,促進新技術溢出效應。”韓杰才如是說。
他也提到,深圳乃至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定位,都要深化當地的特色。深圳的裝置可以特別針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也可以圍繞海洋、核能方面,研究材料和基建在這些特殊環境下的作用,推動元器件的高性能化和高質量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學明則進一步指出,先進光源大裝置能帶動大灣區的電子產業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卡脖子技術相關的領域,比如像光刻技術、光刻膠開發、新材料、新質譜技術等。”
在集成電路領域,我國芯片市場占全球的比重為60%,但是芯片制造占比和IC制造設備占比分別僅有10%和1%-2%,半導體關鍵零部件占比甚至為0%。用楊學明的話來形容,這是“非常致命的”:“所以需要花大力氣推動高端儀器和設備領域的發展,大科學裝置是其中的一部分?!?/span>
產業轉化是另一個著力點。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告訴記者,應當注意科學和產業的一體規劃與設計,“像光明區的腦科學裝置和合成裝置,旁邊都有技術創新中心。科研人員在樓上,創業人員在樓下,每個孵化器后面都帶著1-2個產業。這種模式我們叫蝴蝶效應,是深圳的特點?!?/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