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歸國后的第177天,顏寧再次站上深圳科創的舞臺中心。
4月27日,首屆光明科學城論壇正式開幕。這也是顏寧宣布回國后再一次公開亮相。此時,她已經多了兩個新身份——深圳醫學科學院(籌)院長兼深圳灣實驗室主任。
2022年11月,深圳啟動籌辦深圳醫學科學院。彼時生物學家顏寧正式宣布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到中國參與創立,并出任院長。
在開幕演講中,顏寧提及到深圳醫科院的最新籌建進程。她提到,醫科院采用多點布局,在光明、坪山、河套地區均有分布。
這家采取全新機制的醫學科研新平臺對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計劃于2025年建成,承擔著“與深圳灣實驗室實現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使命,也在近日來連續發出兩則招聘公告,首次面向全球招聘PI,包括特聘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
顏寧講述道,醫科院有五大職能定位,包括前沿科學研究、臨床轉化、教育國際交流、專項資金管理和科技創新咨詢。
針對前沿科學研究,她提到將建立8個研究所,包括神經-免疫學、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傳染病、藥理與藥學、生物互作、系統醫學、罕見病與疑難病、生殖發育與老齡化,總規模200名全職PT,配備10大公共儀器平臺設施。
除了前沿研究,“希望在經費來源與使用、人才培養、轉化支持、管理、架構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
“可能大家會有疑惑,怎么沒有癌癥研究或代謝疾病研究?因為在深圳灣實驗室已經布局了。”顏寧提到,一開始設計醫科院實體研究時,就計劃要與深圳灣實驗室有互補,各自有各自的學科優勢。
臨床轉化也是深圳醫科院將要進行的工作之一,但節奏有所調整。“臨床轉化剛開始時,我們把轉化作為重點,現在看到深圳灣在不同機制探索,醫科院的定位也有所改變,要打造源頭創新的內容,所以不再急于設立轉化中心。”她稱,這是花費時間最久的版圖,“目標是如何培養下一代的醫學科學家,使他們既懂臨床又懂科研。。”
在2019年掛牌的深圳灣實驗室位于深圳光明區,目前已有將近100個實驗室,其中70多位全職到崗,以轉化研究和產業支撐為重點。
今年3月,顏寧獲聘深圳灣實驗室主任。她介紹道,實驗室已經布局三個轉化中心,深圳灣轉化醫學中心、百瑞創新中心、坪山醫藥研發中心,“通過這一個全鏈條打通基礎科研到應用轉化。”
顏寧指出,深圳在發展生物醫藥上存在相當的劣勢,例如缺乏醫藥集群優勢、領軍人才和各級優秀人才嚴重不足。但也由于其固有模式少,能夠后發先至,突破原有機制。
例如已經啟動的醫學科學專項資金,可以說是在我國的一次嘗試,“我們的經費主要來自于科技部的研發經費,如何打通科技與醫療,其實很多地方在嘗試。”
醫學科學專項資金包括給臨床專業、公共衛生專業高校學生提供獎學金,讓其到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并通過設立基金會,創新實體研究的經費支持模式,“這是打通‘醫’‘研’很重要的一步。”
“深圳醫科院是在現有深圳的教育、研發、臨床格局之下,希望能變成橋接科創與衛健,打通科研與轉化、基礎與臨床的平臺。”顏寧的“野心”不小,在她的設想中,醫科院的目標是建設為“立足深圳、帶動灣區、輻射全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學科技戰略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