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食代 潘嫻
時隔三年到訪中國,這一市場的別樣面貌讓燕麥奶巨頭OATLY掌門人為之嘆服。
即便過去三年面臨諸多挑戰,這家來自瑞典的企業依然在中國成功“打卡”了多個小目標:產品由一款“咖啡大師”燕麥奶拓展至雪糕、燕麥咖啡飲料、“茶飲大師”燕麥奶、烘焙奶油等品類;從咖啡店一路“出圈”到茶飲店、零售貨架、電商;首家本土工廠順利投產……在這些布局支持下,OATLY不僅在中國卷起了燕麥奶風潮,也讓這個市場成為其重要增長引擎。
“我們的中國團隊完成了不可思議的工作。要樹立一個全新品類并不容易,只有當你具備強大的團隊、出色的產品、能與人們產生共鳴的品牌才能做到這一點。”OATLY首席執行官Toni Petersson在與小食代等交流時稱,中國團隊的管理能力和OATLY所取得的市場地位令其印象深刻。
OATLY全球首席執行官 Toni Petersson
在昨天下午近一小時的交流中,這位熱情大方、全程侃侃而談的CEO還透露了走訪感想、本土化思路、競爭護城河等等。下面,我們來一起聽聽他的說法。
節奏更快
從鮮為人知到中國植物奶“新貴”,OATLY僅在此走過五年時間。
“幾年前,我到過的(上海)辦公室還很大很空曠,但現在那里已經擠滿了人,我們甚至還啟用了新的辦公樓。”Petersson表示,在中國,OATLY的發展節奏快過很多市場,變化同樣快的還有消費者適應和擁抱創新的速度。
他又指出,自己非常懷念中國市場,與團隊見面是這趟旅程最重要的安排。
“我們昨天和創新研發團隊開了研討會,這為我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說,和任何其他地方相比,中國市場的創新水平和創新(儲備)數量都是最高、最多的。”Petersson說。
中國工廠生產的咖啡大師燕麥奶
在此次交流中,Petersson還提到,其對中國市場的重點策略進展感到滿意。小食代介紹過,今年該公司將在亞洲專注于三項戰略:擴大分銷、推出新產品和提高效率。
其中針對分銷,Petersson稱,OATLY已成功開拓零售渠道,并且初期反饋理想。此外,該公司在占據優勢的咖啡店渠道“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以建立更廣泛的銷售網絡。
在新品方面,Petersson表示,OATLY雪糕和茶飲大師燕麥奶的早期表現“超乎預期”。與此同時,該公司也在打造更多中國本土特有的創新產品,并形容新品令其“感到驚艷”。
而在提高效率上,這則主要圍繞OATLY馬鞍山工廠開展。“和所有其他公司一樣,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追求效率。”Petersson說,隨著該公司擴大規模,馬鞍山工廠也需要提高生產效率。
本土化制勝
對OATLY中國而言,無論是過往所取得的成績還是未來尋求增長,本土化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果我們嘗試在瑞典總部控制中國市場的工作,這是行不通的。中國團隊無疑比總部更了解本地市場。”Petersson指出,為實現更好發展,OATLY已在中國成為一家“本土化程度非常高的”公司。
以團隊為例,OATLY中國就確保每一個職能部門都由本土團隊運營,并賦予他們充分的決策權。“像供應鏈、品牌建設、商業創新等部門都是本地團隊負責,他們將OATLY全球的使命和愿景落地中國。”Petersson說。
他還表示,中國團隊是OATLY全球“創造力最強”的團隊,也能向其他市場輸出經驗。“這不僅是指產品創新,還涵蓋許多不同方面,比如處理問題的方式。我還特別引以為豪的是,我們并不是迎合創新趨勢或者改良已有發明,而是開創全新事物”。
此外,本土工廠也至關重要。這不僅事關OATLY能否快速將產品運輸到消費者和客戶手中,也將支持其加快創新來捕捉增長機會。
OATLY馬鞍山工廠
“我們和很多餐飲連鎖及其他客戶有著密切合作,可以開發很多產品應用,但這些想法必須要靠馬鞍山工廠來落地。”Petersson表示,馬鞍山基地配備了OATLY最先進的“中試車間(注:用于小規模試產新品)”,也是OATLY全球第一座設有感官實驗室的工廠。
更常來走走
眼下,以OATLY為代表的中國燕麥奶市場正迅速崛起。
據艾媒咨詢數據,2020年中國燕麥奶的市場規模達到17.5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153.6%。2021年該市場規模同樣呈現一倍多的增速,同比增長率為141.7%。該機構今年指出,預計未來四年中,燕麥奶的市場規模保持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比增長率保持在50%左右。
在享受燕麥奶增長紅利的同時,作為“先行者”的OATLY也面臨著更多品牌加入帶來的競爭。
談及對競爭加劇的看法,Petersson認為這將有助于提高燕麥奶的品類認知度,而OATLY將憑借30年的品牌、科研、工藝沉淀取勝,“成為引領變革的品牌”。
“我很喜歡中國市場的一點是,每次來到這里都能看到新變化,因此以后我也會更頻繁地來走走。”Petersson說,“未來我們將有望接觸到數以百萬計的中國消費者,取得更高的品牌知名度,為消費者帶來不同品類的多款產品。”
他還表示,中國市場的燕麥奶潛力要大于很多市場,OATLY不僅會繼續以“全球質量標準、本土創新產品”捕捉機遇,也將致力于推動可持續發展。
“一家公司的責任不僅僅是賺錢。它也要為消費者、社會和整個世界帶來真正的好處。” Petersson說,“每天叫醒我們的是把質量最有保證、更可持續的產品制造出來。我們希望把產品放到貨架上賣,也能夠幫助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