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據央視新聞消息,阿根廷經濟部長馬薩周三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阿根廷將停止使用美元來支付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轉而使用人民幣結算。
央視報道稱,馬薩表示,與不同企業達成協議后,阿根廷將于本月使用人民幣支付價值相當于大約10.4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使用人民幣可以加快阿根廷未來幾個月的中國商品進口節奏,相關授權的效率將更高。預計從5月份起,阿根廷還將使用人民幣支付價值相當于7.9億至1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
中國是阿根廷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阿根廷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20年,中阿央行簽署高達13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今年1月,兩國又擴大了貨幣互換協議,阿根廷央行獲得額外350億元人民幣,用于補償外匯市場的操作。
今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捷報頻傳。3月,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巴西宣布將直接用人民幣 - 雷亞爾結算中巴之間的貿易和金融交易;中國海油與道達爾能源達成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LNG)采購交易,標志著我國在油氣貿易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交易探索邁出實質性一步。2月,伊拉克央行提出允許以人民幣直接結算該國對華貿易,以此改善外匯儲備。
此外,巴西總統在本月訪華時呼吁金磚國家使用本幣結算,馬來西亞總理透露該國央行已就中馬雙邊貿易用林吉特-人民幣結算一事與中方進行談判。國務院辦公廳在近日發布的《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中也提到,進一步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靜靜在研究報告中稱,新冠疫情之后,人民幣國際化重回公眾視野,以國際貨幣三大職能來衡量,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駛回“快車道”。人民幣國際化的再加速,不僅意味著國際貨幣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而且預示著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即將迎來歷史機遇。
根據央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2年上半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為20.32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在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的占比上升至49.1%。
銀河證券分析師高明在研究報告中稱,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了其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同時也賦予了其主權貨幣成為國際化貨幣的能力。美元之所以成為核心的國際貨幣,也是一段時間美國的經濟、政治、外交、軍事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實力所決定的。動態來看,中國的綜合實力正在經歷高速發展,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最終將會推動國際貨幣的多元化。
不過,分析師強調,雖然近年來“去美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將“去美元化”與“人民幣國際化”劃等號仍為時尚早。
央行在《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中指出,截至2022年一季度,人民幣國際化綜合指數為2.86,同比上升14%,但較美元58.13、歐元21.56、英鎊8.87和日元4.96的國際化綜合指數仍存在較大差距。人民銀行構建的貨幣國際化指數綜合考慮了貨幣的支付、投資、融資和儲備四大功能。
在支付方面,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顯示,今年3月,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占比2.26%,位居第五,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分別以41.74%、32.64%、6.19%和4.78%的占比位居前四。
另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2022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比2.69%,位列第五,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分別以58.36%、20.47%、5.51%、4.95%的占比位居前四。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董琦指出,國際儲備結算貨幣的“路徑依賴”導致轉型周期及其漫長。自1870年美國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在科技創新原始動能方面超過英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分別在GDP總量和人均GDP超過英國,再到二戰后完成美元對英鎊國際地位的替代,整個過程歷時近70年。考慮到當前美國仍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此時談非美國家貨幣對美元的替代為時尚早。其次,與其他非美貨幣如英鎊、歐元和日元相比,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仍然偏低。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依德周一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舉辦的鴻儒論道活動上也表示,對“去美元化”的問題要客觀看待,目前還沒有可以替代美元的貨幣。
“歐元天生有缺陷,它有銀行聯盟但財政沒有聯盟,而且統計數字來看,雖然歐元數字很靚麗,但都是歐洲國家之間在交流的,第三國家用歐元比例很低,用美元的比例比較高。”
“人民幣還沒有走出去,在全球儲備貨幣中占的比例只有2%,雖然美國在下降,從十幾年前70%下降到去年底的58.4%,但是還是超過了你幾十倍的。不是說美元好得不得了,而是目前沒有別的貨幣能替代它。”喬依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