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車家
毫無疑問,2022年是韓系品牌進入中國近10年以來最難熬的一年。
據韓國汽車業聯合會(KAMA)于4月21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韓系車在全球范圍內的各個市場占有率分別為美國10.7%、歐洲9.4%、墨西哥12.0%、巴西9.7%、東盟地區4.6%,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只占據了韓系品牌1.6%的份額。
無論是曾經風光的北京現代、悅達起亞,還是最近才回歸的捷尼賽思,他們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都可以用糟糕來形容。而奇怪的是,去年起亞的全球銷量為6,848,200輛,其表現僅次于豐田和大眾,位居銷量榜第三,要說這成績真不差,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何韓系品牌偏偏在中國市場賣不動。
其實回望過去,我們不難發現,韓系車曾經在華還是有過輝煌的時期。
當初他們以“低價,高質量”的賣點,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占據了很大的席位,至少在三大件方面他們能夠提供讓消費者滿意放心的品質。北京現代在其巔峰時期創造過年銷百萬的記錄,而東風悅達起亞也曾一年賣出過70萬輛,但從2017年開始,起亞和現代就走起了下坡路。
而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市場環境和其他外部因素之外,近年來,自主品牌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對以性價比為主的韓國汽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為在同等價位之下,自主品牌的產品,不管是從硬件還是軟件上,都要遠遠超過韓國汽車,這一點不僅適用于韓系,如今的日系、德系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局面,最起碼在中低端市場來說,確實如此。
可以說,現在的韓國汽車已經不存在所謂的“性價比”了,加之,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到來之際,準備不足的韓系車并未在這一領域拿出像樣的產品,因此準備不足的他們自然就開始掉隊了。
當然這并不代表他們打算撤出中國市場,在今年的3月20日,起亞中國就正式對外宣布將加速品牌電動化,并發布了中期規劃,誓要在中國市場上奪回屬于自己的蛋糕。
按計劃,起亞將會從今年起,在E-GMP平臺的基礎上每年至少推出一款電動車型,爭取在2027年左右將電動車產品線擴展至6款,并最終在2030年前實現40%的電動車份額。
起亞公司自2023年開始,將在E-GMP基礎上,每年至少發布一款全電車型;到2027年,電動汽車的總型號將有6個;力爭在2030年前讓電動汽車的年銷售達到180,000輛的規模并使其在市場中的占比達到40%。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起亞的轉型計劃相較于目前其他合資品牌來說,還是太過保守,就拿一向在電動化轉型事業上不太積極的本田來說,他們已經將停止投放燃油車的時間節點提前至了2027年,而豐田、馬自達等品牌的轉型計劃也都明顯比韓系積極。
而隨著燃油車淘汰速率的加快,留給韓系品牌喘息的時間或許真的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