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吳治邦
一度有望被河南省國資旗下城發環境(000885.SZ)吸收合并,但啟迪環境(000826.SZ)被媒體曝光財務造假丑聞后,上述A吃A的重組案最終未能成行。
4月26日晚間公告顯示,啟迪環境不僅在2020年-2022年連續三年巨虧,公司2023年一季度延續了虧損趨勢,虧損金額達7750.08萬元。
根據啟迪環境的年報披露,公司當前的產業定位為環保能源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公司下轄數字環衛、水務生態、固廢處置、環衛車輛及環保設備研發制造等主營業務。
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啟迪環境的部分業務以BOT、PPP、EPC 等方式開展。以水生態治理業務為例,公司與項目所在地政府或主管部門簽署以城市供排水一體化項目投資、建設、運營的業務許可經營;同時公司在水環境綜合治理業務領域具備并開展項目咨詢評價資質業務;固廢處置業務一般采用特許經營模式,即公司與項目所在地政府或市政管理部門簽訂特許經營權協議,在特許經營期限內為特定區域提供相應的服務,并收取服務費,具體實施方式同樣包括 BOT、TOT、PPP、托管運營等。
不過,從啟迪環境4月6日晚間披露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來看,公司涉嫌在2017年-2018年間,通過偽造虛假分包合同及節點結算單確認成本,虛構了相關PPP項目合同完工百分比,提前確認或虛假確認總包合同收入,導致啟迪環境2017、2018年年報中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等項目存在虛假記載。上述虛假列報主要存在于啟迪環境對宜昌、荊州、吉首、南寧四個項目的會計處理中。
面對金額巨大的PPP項目合同,讓啟迪環境找到了財務造假的空間。啟迪環境甚至通過偽造材料的方式,偽造出從未實施的工程設施。以全稱荊州市餐廚糞便垃圾無害化處理 PPP 項目為例,啟迪環境通過偽造的成本入賬依據的《分包合同》《產值確認表》及《成本工程驗收單》,提前確認了2017年成本及收入。導致啟迪環境于 2017年虛增該項目主營業務收入3.2億元;主營業務成本2198.2萬元。
啟迪環境2023年一季度的營收數據來看,公司盡管選擇收縮業務規模,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有所縮減,但虧損金額達7750.08萬元。資產負債表顯示,公司當前未分配利潤為-28.97億元, 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權益合計為73.54億元,但流動資產中最大的為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43.99億元。在大環境欠佳的背景下,公司這部分資產的質量自然被打上了較大的疑問。
作為一家營收體量較大,但經營模式較傳統的企業來說,啟迪環境仍需解決掙錢的問題,不過,2023年一季度的盈利情形顯然不支撐這一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