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消費智庫 焦逸夢
編輯|yu
審核:Single、ZZ
奶茶“卷”的盡頭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最近,酸奶正在用當初“奶茶的思路”席卷飲品行業!
當人們在社交媒體,用奶茶杯曬出高顏值的藍天白云酸奶、風景畫酸奶時,我突然有種錯覺,好像回到了喜茶、奈雪當年火爆的時候,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
一個并不算新的品類,搖身一變,以截然不同的新面貌,變成了“當紅炸子雞”。
酸奶專門店涌起排隊潮,有人今年已經喝了幾十、上百杯現制酸奶了,小紅書上相關的筆記數也高達幾萬;
現制酸奶連鎖品牌們也迎來了一波融資、開店潮,其中王子森林完成了千萬級戰略融資,新乳業斥資2.31億元收購的一只酸奶牛開店數超900家,2014年成立的茉酸奶開店數超500家;
新茶飲品牌古茗、書亦、7分甜齊刷刷上新現制酸奶產品,動輒獲得幾天百萬杯的銷量,新鮮零食品牌熊貓沫沫也在賣現制酸奶;
現制酸奶突然爆火的原因是什么?各家的玩法有哪些差異?這個細分品類的天花板在哪里?
圖片來源:微博@MOREYOGURT茉酸奶
現制酸奶的爆火密碼到底是什么?
關于現制酸奶的爆火,我總結了以下原因。
1.新茶飲內卷,呼喚新面孔
新茶飲在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后,已經很難再靠產品密碼出圈了,層出不窮的品牌聯名也成了常規操作。在這種情況下,單品類開始流行,比如之前的咖啡、檸檬茶、綠豆等等。
那為什么現制酸奶如今火了,而此前一直沉寂?成立9年的茉酸奶想必有一定的發言權,茉酸奶聯合創始人顧豪曾提過:“茉酸奶剛出來時,是客單十幾元的CoCo、一點點的天下,客單二三十元的牛油果酸奶讓人望而卻步。”
也就說,在新茶飲發展正盛時,沒人能搶走其風頭。而當新茶飲成為一個大品類,并且在消費端、連鎖門店端等全方位鋪設好“基礎設施”后,現制酸奶順勢登場。
和幾年前商超的4樓5樓里“安安靜靜”的純現制酸奶檔口不同,現在的現制酸奶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它往往出現在商場1樓人流量巨大的地段;門店風格也非常吸睛、你很難忽視它的存在,甚至有的設置了客座區;而聚焦到產品本身,加了牛油果、草莓的現制酸奶正在用各種各樣的高顏值擊中年輕女性消費者的心。
2.從無添加劑到現釀酸奶,消費者對酸奶“鮮”的需求提高
2021年,國內的低溫酸奶市場一共賣出500億元。其中蒙牛達成78.51億元的銷量,伊利為75.73億元,君樂寶只有48.23億元。
但這些乳業巨頭們攻打低溫酸奶市場,靠的是零售價低于3元的八連杯產品,以及做常溫酸奶的安慕希、純甄。巨頭們很少做高檔低溫酸奶產品。
常溫酸奶一般經過滅活處理,會“殺死”活性乳酸菌,而低溫酸奶、活性乳酸菌能夠存活,更具營養價值。
但因為低溫酸奶的供應鏈難度比較高,保質期只有20天,需要冷鏈運輸,運輸成本也高,對研發的要求更高,種種掣肘使得低溫酸奶進入門檻高,屬于“巨頭們看不上、但新品牌有機會跑出來”的賽道。
所以過去幾年,低溫酸奶領域跑出了年銷售額20億元的簡愛,它就是通過低溫、無添加,在零售渠道做到了低溫酸奶的頭部品牌。此外,還有一系列新銳酸奶品牌簡愛、樂純、卡士、北海牧場、吾島等等。
兵分兩路,除了作為包裝酸奶在各大零售渠道售賣,酸奶繼續向前卷了一步,即變成了在門店端現做的現制酸奶。這是消費者酸奶“鮮”這一需求的持續強化。因此現制酸奶領域出現了一批連鎖品牌,比如茉酸奶、王子森林、一只酸奶牛和被稱為“酸奶界的愛馬仕”的blueglass。
這一批線下酸奶連鎖品牌,除了主打低溫酸奶、活菌酸奶之外,還主張酸奶加萬物,比如用各種新鮮水果融合新鮮酸奶。
3.真正流行的原因可能是零食化和高顏值
同樣是乳制品,酸奶和牛奶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是,牛奶是營養品,而酸奶具備明顯的零食化的特點。
這也是為什么市場上會出現嚼拌類的酸奶產品,而且簡愛也推出過酸奶慕斯,將酸奶和甜點融合,有些酸奶品牌會加一些酪和奶油,這些都表現出了酸奶零食化的趨勢。
現制酸奶的典型售賣場景往往是這樣的,逛商場的年輕女性,或者上著班的白領被各種高顏值的酸奶吸引,進而去自己購買或者和同事們一起不惜花上跑腿費,點上一杯充滿各種料的酸奶,吃完有十足的飽腹感。
酸奶確實是一個大品類,無需做消費者教育,人們認為酸奶往往具備了促進腸胃消化的作用。但這波現制酸奶的流行真的是因為人們對健康的追求嗎?
可能并不是。因為即便是真正實現了配料干凈沒有添加,也融合了大量果肉、谷物等輔料,甚至是加了酪、加奶油、加糖,這一大堆東西加起來,含糖量和熱量也并不低。
所以我認為,這邊可能現制酸奶的流行更多的原因,可能是對酸奶零食化的滿足感和高顏值背后的精神愉悅感,而不是僅僅是對健康的追求,追求健康和自律是反人性的。就像人人都知道開卷有益,但真正能靜下心看書的人有多少?公開數據表明,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人均每天讀書時間為21.05分鐘,比2020年增加1.01分鐘。
當下消費者認為的健康,和帶來的好吃好喝、愉悅的感覺可能才是這波現制酸奶的“流行密碼”。
圖片來源:微博@一只酸奶牛
相比新茶飲,連鎖酸奶是全方位的卷
從現制酸奶的層面來看,目前市場上主要有3種創新。
一種是以茉酸奶為代表的牛油果+酸奶的混合型創新;
一種是以滿米酸奶為代表的,用幾十種水果+小料+特色酸奶組成的“水果撈”;
一種是炒酸奶,以酸奶為主要原料,配以堅果、新鮮水果等輔料,經炒冰機快速制冷凝固而成的具備冰淇淋口感的冷飲食品,這個品類里有開店數超500家的連鎖酸奶品牌汴梁徐先生炒酸奶。
圖片來源:窄門餐眼
而當下,酸奶連鎖品牌也在各個層面開“卷”了。
1.卷新鮮和專業度
比如,王子森林和新希望達成了供應鏈合作,其主打5天保質期黃金鮮牛奶,并且把酸奶的發酵過程前置到了門店,從頭天晚上低溫發酵到第二天10點發酵完成。還投資了超1億元進行生產基地和相關菌種的研發。
而茉酸奶做的也是活菌酸奶,它依靠的則是后端的生產線,比如生產線就有8-10噸的最低起訂量,再加上酸奶是短保產品,有20多天的保質期,茉酸奶需要依托前端的多門店和多銷量的支撐,以達到生產線的標準。
而滿米酸奶,第一款火爆的產品是被網友戲稱為泥石流酸奶、水泥酸奶的五谷水泥黑酸奶,用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棗等磨成粉發酵而成。藍顏色的藻藍酸奶則是由藻藍蛋白提取物、天然椰漿等制作而成。
網紅酸奶品牌K22主打一杯里有15顆草莓,據說是丹東草莓,而且店里只提供桃子、草莓、芒果、牛油果四種口味產品,強調真材實料的食材和高顏值。
2.卷產品顏值
顏值就更不用說了,魔都上海涌現了一批有著各種高顏值的現制酸奶,這個顏值就來源于產品本身。
相比于之前的新茶飲,現制酸奶的顏值又往前走了一步,油畫風、藍天白云風,層出不窮,可能是由于新茶飲更多還是液體的飲料形態,而酸奶更固態的形態更加便于畫畫創作。
像“酸奶界的愛馬仕”blueglass就是典型代表,純白色的酸奶打底,再用上小清新的藍。或者是用綠色打底,大面積的草莓粉色中又穿插著白,消費者紛紛感嘆“像打翻了的顏料盤”、“美得像一幅畫”。
圖片來源:Blueglass小紅書
3.卷門店的場景營銷
開在合生匯的K22草莓酸奶,用大片的粉色和粉色城堡主題,吸引了不少人光顧,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相比于新茶飲前些年流行的簡潔風,或者是黑金風等門店風格,這波連鎖酸奶品牌把門店風格也推到了新的高度,跳出原有的某些色系的框架,而是融入了更多新元素,吸睛程度也大大增強。獨特的門店風格也會增強品牌的差異化,比如羽絨服品牌波司登用一字排開的模特,改掉原有的門窗,形成巨大的展示面。
除了風格,連鎖酸奶品牌們開始提供更多的客座區,讓酸奶從一個小小的檔口店變成一個可以體驗、休息聊天的“第三空間”。比如,Blueglass藍色港灣店店中栽種著一顆99歲的橄欖樹,顧客可以圍樹而坐,聊天喝酸奶。這樣看起來,一杯酸奶高達40-50元Blueglass似乎也沒那么“貴”了。
Blueglass藍色港灣店和大族廣場店,圖片來源:Blueglass
現制酸奶能火多久?未來該何去何從?
有一個反常識的事實是,我們的低溫酸奶已經很久沒有真正的創新了。
很多人會覺得不理解,前面不是講了現制酸奶的各種創新嗎?
我們這里指的是從食品科學的角度考慮的真正創新。
酸奶和牛奶不一樣,牛奶需要保證奶源的足夠新鮮即可,但酸奶在此基礎之上,還涉及到研發和創新,特別是菌種,菌種在酸奶界是相當于“芯片類”的存在,目前我國的菌種主要還是依賴進口。
如前文所述,酸奶這個品類供應鏈門檻高,菌種的研發創新門檻高,所以過去很多年,中國酸奶在商業上的成功,更多是來自于低端的八連杯,它是用奶粉沖泡出來的復原乳,是酸奶中相對次等的原料之一,并且添加了一系列成分,本質是一種風味飲料。真正做活菌酸奶的并不多。
所以,為什么如今現制酸奶突然火了?因為從快消品變成了餐飲,在萬物皆可酸奶的思維下,酸奶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新鮮、現制、無添加的酸奶看起來似乎比快消品形態的酸奶更新鮮。但我認為,酸奶作為一種需要食品技術、需要在生產線上生產的原料產品,本質上和包裝形式的快消品并無本質差別。產品的最大差別可能是門店端加入的各式新鮮水果。
中國人酷愛嘗鮮式消費,現制酸奶這個品類當下非常火爆,但有好的一面,也有讓人擔心的一面。
對現制酸奶來說,樂觀的一面是,酸奶是個大品類,人們對低溫酸奶的需求是真需求,而且相比新茶飲,低溫酸奶顯然能容納除了年輕人之外的消費群體,男女老少都能吃。
需要注意的是,這波火爆的現制酸奶并沒有根本的創新,如何吸引用戶持續復購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比如,有消費者表示現制酸奶可能偷偷加了酪和奶油,本來沖著健康、低熱量去吃,結果可能適得其反;也有消費者表示,現制酸奶只買過一次嘗鮮,不會再回顧了,因為口味不是很喜歡,比不上零售渠道的包裝酸奶。
而且相比奶茶,冬天可以做熱飲,夏天可以做冰飲,幾乎沒有淡旺季;相比牛奶卷奶源卷新鮮,一直在營養品層面創新即可。現制酸奶可能會存在淡旺季,如今也尚在增長階段,現制酸奶能作為一個細分的獨立品類支撐連鎖門店發展嗎?未來的天花板是什么?
而且酸奶還要同時攻克奶源、菌種技術等難題,并且,還要面臨消費者接受度的問題。在當下,中國消費者對酸奶的第一考量往往是好喝,也就是說如果要真正從健康角度去創新,培養消費者的口味接受度也需要時間。
有兩組數據可作為參考。第一組,日本酸奶行業CR3為65%,龍頭明治市占率為43%。第二組,幽門螺桿菌在日本的發病率相當低,僅在20%上下。而國內,平均感染率高達59%。
這就是因為日本國民對功能性酸奶認知更強,可以用菌株的功能作為賣點宣傳。比如明治的LG21酸奶,就是以研發的LG21益生菌命名,有抑制幽門螺桿菌在體內生長的功效。
但在中國,酸奶中的益生菌究竟有什么樣的功效是很難量化。
對酸奶連鎖品牌來說,當前以餐飲的思維迎來了爆火,打開了局面。但作為專注酸奶的品牌,更深入地研究酸奶功效可能也是未來必不可少的環節。
當然,這其中魚龍混雜,有一些品牌機構是確實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功效,也有一些品牌機構僅僅是作為營銷噱頭。
結語
不管怎么說,現制酸奶的爆火給市場帶來了很多新思路。
現制酸奶也是一個確定性的需求,只是未來的天花板到底能做到多大,還不好說,只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未來還有更多功課要“補足”。而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看,酸奶這個品類,未來的路就更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