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養老=攢錢?社會關系儲備更重要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養老=攢錢?社會關系儲備更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楊帆認為,覺得養老等同于攢錢,可能暗合了目前年輕一代對簡潔、獨立、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親密關系的追求,但我們不應該為此就弱化了我們的社會關系網絡,甚至棄之不顧。

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4月15日,法國政府批準延遲退休正式成為法律條款,生效后,法國人的退休年齡將采取漸進式延長的方式,至2030年從原本的62歲延遲至64歲。今年1月公布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以來,馬克龍政府就面臨著聲勢浩大的民眾反對。法國退休制度改革在法國國內引發政治動蕩的同時,也吸引了全球關注,因為退休制度改革對于許多國家來說都已刻不容緩。

退休是一個20世紀才出現的概念。傳統上,老年人由家庭中的女性照顧,但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到晚年就不應該工作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特別是退休年齡推遲的速度比預期壽命延長的速度慢(即退休年數的變長),這一切都對養老問題形成了巨大挑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經濟學家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認為,養老困局的癥結在于,退休年數相較工作年數增幅太大,勞動者在工作年齡存下的養老金無法滿足那么多年的養老所需。隨著老年人口增多和勞動人口減少,勞動人口的經濟負擔在變大。沙菲克指出,目前大多數國家的養老金可持續性正面臨壓力,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嘗試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具體手段包括延遲退休年齡、擴大繳款規模或減少養老金承諾。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嘗試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具體手段包括延遲退休年齡、擴大繳款規模或減少養老金承諾。(圖片來源:圖蟲)

中國的養老改革也在進行當中。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啟動實施,該制度為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這一制度的推出也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個人需要在養老問題上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是否意味著“政府來養老”的養老觀念已經難以為繼,養老得靠家庭和個人了嗎?在養老問題上,如何合理地分配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的責任與義務?攢足夠多的錢就能安心養老了嗎?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與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楊帆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01 養老靠家庭和個人?智利提供了反面教材

界面文化:法國的退休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法國人如此抗拒退休制度改革呢?

楊帆:法國現有的退休制度大約是在1946年正式成型的,根據經濟和職業兩個維度為依據分為四大類:第一類覆蓋私營工商業部門的雇員,其覆蓋范圍較大;第二類覆蓋農業人口;第三類覆蓋農業領域之外的非薪金勞動者或個體從業者;第四類歷史較長,在1946年之前就以行業退休制度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針對國有大型行業和公有部門制度的退休制度。所以法國退休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碎片化,雖然人群基本都覆蓋到了,但其中涉及的不公平性也經常為人所詬病。

所以法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持續在進行退休制度改革。1993年、2003年、2008年的改革主要實現的目標是使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從37.5年延長到40年,即持續繳費40年之后才能足額領取養老金。2010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2歲。直到上世紀80年代,法國的退休年齡其實都是65歲,是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大筆一揮,把65歲降到了60歲。2013年,奧朗德也進行了改革,將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從40年延長到43年。最近的一次退休制度改革就是馬克龍的改革,他在2019年第一個任期期間就提出要對退休制度進行改革,并招致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游行示威的威脅,加之疫情爆發,就此擱置。今年,馬克龍又把退休制度改革提上日程,而且以非常堅決快速的姿態推行,引起軒然大波是預料之中的。

當地時間2023年4月20日,法國巴黎,抗議者高舉點燃的照明彈,抗議養老金改革。

我們討論社會福利問題時有一個“福利剛性”的概念。福利的減少和壓縮是很困難的,目前各個國家都在面臨這個問題,尤其在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程度加深、政府財政狀況不好的情況下,進行福利調整勢必會涉及到對某一部分群體的福利壓縮,那么就會出現民意反彈。我們不應該將法國民眾的反應特殊化。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很多中下階層民眾認為改革對他們不公平,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參加工作的時間較早,且往往從事藍領工作,延遲退休對他們而言可能身體上吃不消。統計數據顯示,法國最富有和最貧窮人口之間的平均壽命相差13年,最貧窮階層中1/4的人活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其次,法國的工會非常發達,工會組織反對改革的重要原因是認為政府夸大了現行制度中的危機,太過唐突地推動改革,政府明明可以采用一些開源的做法,比如取消養老保險的一些豁免繳費、針對富裕階層征收超級利潤稅等等。另外,2021年和2022年,法國的養老金是有盈余的,而且法國目前的就業率和失業率都是過去近50年來最好的水平,這也讓民眾對退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產生懷疑。

界面文化:有一種聲音認為,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僵局反映了歐洲福利國家養老金體制的不可持續性,由國家、社會承擔養老責任,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你對此怎么看?

楊帆:這種觀點是有些偏頗的。誠然,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撫養比的降低導致養老金缺口不斷擴大、醫療費用不斷增加,這樣的壓力之下,西歐的一些傳統福利國家在不同程度、不同規模地進行退休制度改革。

靠國家和社會養老這條路走不通了,以后要回到個體和家庭的責任上來,這樣的想法不是最近才有。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智利就進行了徹底的養老金制度私有化改革,在市場上成立諸多養老基金管理公司,以利率來吸引公民進行養老儲蓄。改革一開始顯得很成功,因為顯著降低了政府和企業的財政壓力,被認為對智利經濟的起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大概20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關于社會保障的教科書里依然在以非常褒獎的態度介紹智利的養老金制度市場化改革。但在2020年左右,也就是改革40年后,智利的養老金制度出現了非常大的壓力和社會不滿。民眾能領到的養老金很少,而且由于國家不強制,養老金的覆蓋面很低。

國家和社會這條路走不通,言下之意就得靠家庭和個人了嗎?智利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明確的反面教材。在養老金、退休制度改革上,國家和社會是需要承擔起責任的,國家、社會和個體家庭之間的責任如何分配是可以改變的,但國家和社會是不能推卸責任的,一定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是要在國家、社會、個人之間尋找到一種均衡,從而實現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02 完善國家、社會、個人養老三支柱是大勢所趨

界面文化:在福利制度相對更完善的北歐國家,養老問題好像沒有那么嚴峻?

楊帆:福利制度相對完善的北歐國家也在進行養老金制度的調整,但最新的一些數據反映了這些國家的養老問題的確沒有那么嚴峻。這可能和具體國家的資源稟賦有關,有的國家資源稟賦很好,還有的國家年輕人人口占比比較高,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福利政策的配套也能降低養老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北歐國家養老問題相對不那么嚴重的重要背景。在2020年全球養老金指數排名中,丹麥排第二,芬蘭第四,瑞典第七,挪威第十一,都是非常靠前的。

除了這些大背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國家在養老金、退休制度方面進行的改革。這些國家在醫療、教育、失業保險這些社會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了民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為養老問題卸下了一些壓力;持續進行養老金制度的創新,包括引入多元化的養老金支柱,推出職業養老金計劃,降低政府在養老金方面的負擔,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保持相對較低的失業率,勞動力市場的活力意味著養老金池子水源比較充足;另外就是對養老金進行非常嚴格的監管和投資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鑒于我們國家的資源稟賦、勞動力結構、福利政策配套都不一樣,北歐國家的做法和改革的可借鑒性仍需深入探討。

在2020年全球養老金指數排名中,丹麥排第二,芬蘭第四,瑞典第七,挪威第十一,都是非常靠前的。

界面文化:1994年,世界銀行提出養老金運營的“三大支柱”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個人需要同國家、企業一起參與構建養老金體系。在全球范圍內,哪些國家在養老金三大支柱的構建上做得比較好?三支柱模式是否有什么黃金比例?

楊帆:三支柱中第一支柱是政府運營的社會養老金,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第三支柱主要是個人儲蓄。世界銀行沒有提出怎樣的比例是值得推薦的模式,具體的比例和安排還是基于各個國家的現實情況來調整。

目前三支柱模式做得相對好的是荷蘭、丹麥、瑞典這些國家,他們的三支柱分配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協調。全球養老金指數顯示,這些國家的養老金穩定性、可持續性也比較高。以荷蘭為例,它的第一支柱國家養老金(簡稱AOW)是為所有合法居民提供的,所有工作的荷蘭居民都需要繳納,領取時間是67歲,領取金額跟個人繳納年限有關。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是荷蘭的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有比較高的聲譽,主要是雇主和雇員分別繳納一定比例的工資。職業養老金由數百個養老基金組成,涵蓋了大部分的行業,覆蓋率大約為90%。另外,荷蘭政府也鼓勵個人為退休進行儲蓄和投資,這就是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賬戶和保險等等,為個人提供額外的養老金來源,政府為這部分儲蓄和投資提供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

從大致的三支柱安排來說,各個國家的模式都差不多,關鍵在于實施過程中是否能實現平衡。我認為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三支柱的平衡非常重要,不能過度依賴某一個支柱;第二,覆蓋面要廣,這樣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減少貧困老年人的比例;第三,對養老基金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資金的安全合理使用;最后是實行稅收優惠,鼓勵個體為退休進行儲蓄。

界面文化:從全球范圍來看,現行的養老制度其實和穩定的雇傭關系有很強的相關性。但近年來隨著零工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正在脫離正式的長期雇傭關系,變成個體工作者。這部分人要如何獲得養老保障,可能會是接下來很多國家都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楊帆:經濟結構、勞動力市場發生的變化,不僅影響養老金制度,而是影響所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醫療保險、工傷、失業等等。我一開始介紹的法國的退休制度中,就覆蓋了農業人口和農業領域以外的非薪金勞動者及個體從業者。我們國家目前在這方面的探索,可能還是鼓勵自雇者自行繳費投保。但這樣的保障水平相對那些企業雇員肯定會低一些。對于自雇者來說,進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和投資,就顯得更加關鍵和必要。

對于自雇者來說,進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和投資,就顯得更加關鍵和必要。

界面文化:養老制度的相關討論中有一個“替代率”的概念。通常而言,當養老金的替代率為70%左右時,可以基本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替代率是一個近年才漸漸為公眾所了解和討論的概念,我們的上一輩人在退休后似乎并不怎么糾結生活水平是否會下降的問題,但年輕人會切實開始擔心老年生活難以保證退休前的生活品質。我們對社保養老金的認識是否已經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它只是國家保證民眾在老年不至于陷入赤貧狀態,而非保證退休后的生活將一如既往?

楊帆:我們國家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目標定位是保障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水平,它不是托底,托底是社會救助制度的目標。但基本水平對不同的人群來說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社會保險是有繳費基數的,通常是個人所在地區上一個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之間。哪怕在職期間你的收入再高,你的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繳費基數最高也就是上一年度社平工資的三倍。那么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說,單純依靠養老保險金也是維持不了退休前生活水平的。

現在我們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心,是覺得國家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在降低。人口結構的變化在未來會持續存在,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確需要形成一個新的養老共識,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往往覺得退休只需要依靠退休金,基本生活不成太大問題,不會考慮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這樣的第二支柱,更加不會考慮自己進行養老投資。但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需要在養老問題上發揮更積極主動的作用,需要進行更多的養老儲蓄和投資,積極進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探索。

03 養老不等同于攢錢,社會關系的儲備同樣重要

界面文化:2022年起,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部分城市試點。有媒體分析,綜合考慮扣稅額度、鎖定年限、政策不確定性,適合買個人養老金的人群應該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大額開銷、現金流充裕、年薪在20萬以上、離退休較近的人,也就是一部分高薪的中年中產人群,剛工作的年輕人和已經退休的老年人都不適合。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養老保險,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雖然只是基礎保障,但卻是主要保障。你怎么看個人養老金制度呢?它會是中國養老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嗎?

楊帆:個人養老金制度還處于探索和試點的階段,從應然的角度來看,理應成為我們國家養老金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然的角度來看,現行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有諸多可以調整和改進的空間。目前個人養老金的定位是作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以外的一個新型養老收入。它的繳費全部來自個人,市場上備案了多種金融產品,購買這些金融產品會獲得一些政府的稅收優惠,但最終這些產品的收益是市場決定的,風險是由個人承擔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政府支持、市場運營、個人承擔責任的補充性養老金形式。

為什么要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呢?首先,我們國家目前的養老金總量儲備是不足的,需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進行補足。根據2020年的數據粗略計算,我國養老金的合計規模大約為11萬億,占GDP的13%,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比如加拿大和英國的養老金儲備占GDP的比重超過100%,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更大,是GDP的171%。在養老金總量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鼓勵人們把更多資金用于未來的養老儲蓄和投資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我們的養老金結構還不合理,第三支柱太薄弱。雖然最近十多年來,三支柱的比例已經有所調整,截止2021年底,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養老資金規模比例為67%、19%和4%,而在2010年左右,第一支柱的占比接近90%。但是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第一支柱占比仍然偏高。美國的三支柱比例分別為20%、38%和42%,這當然跟美國的市場力量比較發達有關,但即使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目前的三支柱占比結構仍然有調整和優化空間。我們的第一支柱繳費率已非常高,擴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設立可以從個人層面提高養老金的多元化投資,有助于促進資本市場引入新的長期投資者,促進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豐富。

但從實操角度來說,目前這一制度還處于試點階段,排斥性還比較強,只有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人群(不含退休人員)才有資格購買個人養老金,而且收入偏低人群加入這一制度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后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改進過程中予以考慮。

只有部分參加了現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群才有資格購買個人養老金,而且收入偏低人群加入這一制度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大。(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文化: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復雜程度比許多其他國家要高。在許多國家,正式勞動力與非正式勞動力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主要二元劃分法,但在中國還要疊加體制內-體制外、城市-農村的因素,它們都會影響一個勞動者的退休待遇。在我國的養老金改革中,是否在做彌合這種種差距的嘗試呢?

楊帆:我們身處其中,覺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非常復雜,由此導致的養老金制度會顯得碎片化,但如果縱觀全世界,比如我們剛才聊到的法國,會發現許多國家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時,原本享受非常多特殊利益的群體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中國在這方面并不見得有那么特殊。

對于任何一個在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國家來說,彌合不同層次或維度人群的養老金差距,都是主要任務。我國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嘗試。此前對城鎮當中沒有參與勞動力市場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是沒有養老保障的,為此我們建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彌合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方面的差距。仿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也設立了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個人繳費完全進入個人賬戶,統籌賬戶完全由國家財政補貼,實際上就是政府作為你的“雇主”,設立的基礎養老金。這個制度的實施,政府進行了非常大的財政投入,接近90%的資金來自財政補貼。盡管如此,城鄉居民的養老待遇仍然比城鎮職工低很多。

但設立這個制度也反映了我們國家在彌合不同人群、不同職業身份、不同地區的養老保險待遇方面的努力。當然,設立后又有新的問題,這就是后續改革的動因。

界面文化:我們要如何為養老做準備?是儲蓄好還是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好?

楊帆:上個月我在授課班級上做了一個小調查,班上基本都是19-20歲的大二學生。接近90%的同學認為自己參加工作后就會開始進行養老儲蓄,接近50%的同學表示自己每月都會進行養老儲蓄投資。前段時間我也關注到一個新聞,年輕人正在成為購買黃金的主要力量,他們每個月都會購買一顆克重比較低的金豆子,放在玻璃瓶里作為自己的儲蓄。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目前年輕人在養老方面有比較多的考慮,甚至可以說是焦慮。但我在想,養老準備方面的經濟焦慮是不是有些過頭了?我不是建議大家不要為養老儲蓄,而是想說,養老問題不能過度簡化或者物化,覺得養老只需要進行物質準備就可以了,這是一個重大誤區。

我認為和物質準備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進行社會關系的儲備。老年之后,很多東西如果用貨幣購買的話會需要很多錢,這反過來會加劇經濟方面的壓力。但其實如果你的社會關系儲備充足,你可能不需要進行那么多的金錢交換。不管你是決定單身、丁克或者主流家庭形式之外的親密關系,社會關系的儲備和運營都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你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但與社會保持交流,建立更緊密和牢固的社會關系網絡,我認為對于完整穩定的老年生活而言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

覺得養老等同于攢錢,可能暗合了目前年輕一代對簡潔、獨立、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親密關系的追求,但我們不應該為此就弱化了我們的社會關系網絡,甚至棄之不顧。傳統上來說,建立牢固的社會關系網絡是通過家人,如果你覺得不需要家人的羈絆,只想一個人生活,也需要考慮你的社會關系網絡能否支持你這么做。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養老=攢錢?社會關系儲備更重要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楊帆認為,覺得養老等同于攢錢,可能暗合了目前年輕一代對簡潔、獨立、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親密關系的追求,但我們不應該為此就弱化了我們的社會關系網絡,甚至棄之不顧。

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 林子人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4月15日,法國政府批準延遲退休正式成為法律條款,生效后,法國人的退休年齡將采取漸進式延長的方式,至2030年從原本的62歲延遲至64歲。今年1月公布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以來,馬克龍政府就面臨著聲勢浩大的民眾反對。法國退休制度改革在法國國內引發政治動蕩的同時,也吸引了全球關注,因為退休制度改革對于許多國家來說都已刻不容緩。

退休是一個20世紀才出現的概念。傳統上,老年人由家庭中的女性照顧,但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到晚年就不應該工作的觀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女性走出家庭進入職場,特別是退休年齡推遲的速度比預期壽命延長的速度慢(即退休年數的變長),這一切都對養老問題形成了巨大挑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院長、經濟學家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認為,養老困局的癥結在于,退休年數相較工作年數增幅太大,勞動者在工作年齡存下的養老金無法滿足那么多年的養老所需。隨著老年人口增多和勞動人口減少,勞動人口的經濟負擔在變大。沙菲克指出,目前大多數國家的養老金可持續性正面臨壓力,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嘗試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具體手段包括延遲退休年齡、擴大繳款規模或減少養老金承諾。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在嘗試推行退休制度改革,具體手段包括延遲退休年齡、擴大繳款規模或減少養老金承諾。(圖片來源:圖蟲)

中國的養老改革也在進行當中。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啟動實施,該制度為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截至2022年底,個人養老金參加人數1954萬人,繳費人數613萬人,總繳費金額142億元。這一制度的推出也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個人需要在養老問題上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是否意味著“政府來養老”的養老觀念已經難以為繼,養老得靠家庭和個人了嗎?在養老問題上,如何合理地分配國家、社會和個人三方的責任與義務?攢足夠多的錢就能安心養老了嗎?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與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楊帆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

01 養老靠家庭和個人?智利提供了反面教材

界面文化:法國的退休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法國人如此抗拒退休制度改革呢?

楊帆:法國現有的退休制度大約是在1946年正式成型的,根據經濟和職業兩個維度為依據分為四大類:第一類覆蓋私營工商業部門的雇員,其覆蓋范圍較大;第二類覆蓋農業人口;第三類覆蓋農業領域之外的非薪金勞動者或個體從業者;第四類歷史較長,在1946年之前就以行業退休制度的形式存在,主要是針對國有大型行業和公有部門制度的退休制度。所以法國退休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碎片化,雖然人群基本都覆蓋到了,但其中涉及的不公平性也經常為人所詬病。

所以法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持續在進行退休制度改革。1993年、2003年、2008年的改革主要實現的目標是使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從37.5年延長到40年,即持續繳費40年之后才能足額領取養老金。2010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把退休年齡延長到62歲。直到上世紀80年代,法國的退休年齡其實都是65歲,是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大筆一揮,把65歲降到了60歲。2013年,奧朗德也進行了改革,將領取全額養老金的繳費年限從40年延長到43年。最近的一次退休制度改革就是馬克龍的改革,他在2019年第一個任期期間就提出要對退休制度進行改革,并招致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游行示威的威脅,加之疫情爆發,就此擱置。今年,馬克龍又把退休制度改革提上日程,而且以非常堅決快速的姿態推行,引起軒然大波是預料之中的。

當地時間2023年4月20日,法國巴黎,抗議者高舉點燃的照明彈,抗議養老金改革。

我們討論社會福利問題時有一個“福利剛性”的概念。福利的減少和壓縮是很困難的,目前各個國家都在面臨這個問題,尤其在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程度加深、政府財政狀況不好的情況下,進行福利調整勢必會涉及到對某一部分群體的福利壓縮,那么就會出現民意反彈。我們不應該將法國民眾的反應特殊化。

法國退休制度改革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很多中下階層民眾認為改革對他們不公平,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較低,參加工作的時間較早,且往往從事藍領工作,延遲退休對他們而言可能身體上吃不消。統計數據顯示,法國最富有和最貧窮人口之間的平均壽命相差13年,最貧窮階層中1/4的人活不到法定退休年齡。其次,法國的工會非常發達,工會組織反對改革的重要原因是認為政府夸大了現行制度中的危機,太過唐突地推動改革,政府明明可以采用一些開源的做法,比如取消養老保險的一些豁免繳費、針對富裕階層征收超級利潤稅等等。另外,2021年和2022年,法國的養老金是有盈余的,而且法國目前的就業率和失業率都是過去近50年來最好的水平,這也讓民眾對退休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產生懷疑。

界面文化:有一種聲音認為,法國的退休制度改革僵局反映了歐洲福利國家養老金體制的不可持續性,由國家、社會承擔養老責任,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你對此怎么看?

楊帆:這種觀點是有些偏頗的。誠然,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撫養比的降低導致養老金缺口不斷擴大、醫療費用不斷增加,這樣的壓力之下,西歐的一些傳統福利國家在不同程度、不同規模地進行退休制度改革。

靠國家和社會養老這條路走不通了,以后要回到個體和家庭的責任上來,這樣的想法不是最近才有。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智利就進行了徹底的養老金制度私有化改革,在市場上成立諸多養老基金管理公司,以利率來吸引公民進行養老儲蓄。改革一開始顯得很成功,因為顯著降低了政府和企業的財政壓力,被認為對智利經濟的起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大概20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關于社會保障的教科書里依然在以非常褒獎的態度介紹智利的養老金制度市場化改革。但在2020年左右,也就是改革40年后,智利的養老金制度出現了非常大的壓力和社會不滿。民眾能領到的養老金很少,而且由于國家不強制,養老金的覆蓋面很低。

國家和社會這條路走不通,言下之意就得靠家庭和個人了嗎?智利已經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明確的反面教材。在養老金、退休制度改革上,國家和社會是需要承擔起責任的,國家、社會和個體家庭之間的責任如何分配是可以改變的,但國家和社會是不能推卸責任的,一定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改革是要在國家、社會、個人之間尋找到一種均衡,從而實現養老金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02 完善國家、社會、個人養老三支柱是大勢所趨

界面文化:在福利制度相對更完善的北歐國家,養老問題好像沒有那么嚴峻?

楊帆:福利制度相對完善的北歐國家也在進行養老金制度的調整,但最新的一些數據反映了這些國家的養老問題的確沒有那么嚴峻。這可能和具體國家的資源稟賦有關,有的國家資源稟賦很好,還有的國家年輕人人口占比比較高,醫療、衛生、教育等社會福利政策的配套也能降低養老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北歐國家養老問題相對不那么嚴重的重要背景。在2020年全球養老金指數排名中,丹麥排第二,芬蘭第四,瑞典第七,挪威第十一,都是非常靠前的。

除了這些大背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些國家在養老金、退休制度方面進行的改革。這些國家在醫療、教育、失業保險這些社會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確保了民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為養老問題卸下了一些壓力;持續進行養老金制度的創新,包括引入多元化的養老金支柱,推出職業養老金計劃,降低政府在養老金方面的負擔,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保持相對較低的失業率,勞動力市場的活力意味著養老金池子水源比較充足;另外就是對養老金進行非常嚴格的監管和投資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合理使用。

鑒于我們國家的資源稟賦、勞動力結構、福利政策配套都不一樣,北歐國家的做法和改革的可借鑒性仍需深入探討。

在2020年全球養老金指數排名中,丹麥排第二,芬蘭第四,瑞典第七,挪威第十一,都是非常靠前的。

界面文化:1994年,世界銀行提出養老金運營的“三大支柱”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個人需要同國家、企業一起參與構建養老金體系。在全球范圍內,哪些國家在養老金三大支柱的構建上做得比較好?三支柱模式是否有什么黃金比例?

楊帆:三支柱中第一支柱是政府運營的社會養老金,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第三支柱主要是個人儲蓄。世界銀行沒有提出怎樣的比例是值得推薦的模式,具體的比例和安排還是基于各個國家的現實情況來調整。

目前三支柱模式做得相對好的是荷蘭、丹麥、瑞典這些國家,他們的三支柱分配比例相對來說比較協調。全球養老金指數顯示,這些國家的養老金穩定性、可持續性也比較高。以荷蘭為例,它的第一支柱國家養老金(簡稱AOW)是為所有合法居民提供的,所有工作的荷蘭居民都需要繳納,領取時間是67歲,領取金額跟個人繳納年限有關。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是荷蘭的特色,在全球范圍內有比較高的聲譽,主要是雇主和雇員分別繳納一定比例的工資。職業養老金由數百個養老基金組成,涵蓋了大部分的行業,覆蓋率大約為90%。另外,荷蘭政府也鼓勵個人為退休進行儲蓄和投資,這就是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賬戶和保險等等,為個人提供額外的養老金來源,政府為這部分儲蓄和投資提供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

從大致的三支柱安排來說,各個國家的模式都差不多,關鍵在于實施過程中是否能實現平衡。我認為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三支柱的平衡非常重要,不能過度依賴某一個支柱;第二,覆蓋面要廣,這樣有助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減少貧困老年人的比例;第三,對養老基金進行嚴格監管,確保資金的安全合理使用;最后是實行稅收優惠,鼓勵個體為退休進行儲蓄。

界面文化:從全球范圍來看,現行的養老制度其實和穩定的雇傭關系有很強的相關性。但近年來隨著零工經濟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勞動者正在脫離正式的長期雇傭關系,變成個體工作者。這部分人要如何獲得養老保障,可能會是接下來很多國家都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楊帆:經濟結構、勞動力市場發生的變化,不僅影響養老金制度,而是影響所有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醫療保險、工傷、失業等等。我一開始介紹的法國的退休制度中,就覆蓋了農業人口和農業領域以外的非薪金勞動者及個體從業者。我們國家目前在這方面的探索,可能還是鼓勵自雇者自行繳費投保。但這樣的保障水平相對那些企業雇員肯定會低一些。對于自雇者來說,進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和投資,就顯得更加關鍵和必要。

對于自雇者來說,進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和投資,就顯得更加關鍵和必要。

界面文化:養老制度的相關討論中有一個“替代率”的概念。通常而言,當養老金的替代率為70%左右時,可以基本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替代率是一個近年才漸漸為公眾所了解和討論的概念,我們的上一輩人在退休后似乎并不怎么糾結生活水平是否會下降的問題,但年輕人會切實開始擔心老年生活難以保證退休前的生活品質。我們對社保養老金的認識是否已經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它只是國家保證民眾在老年不至于陷入赤貧狀態,而非保證退休后的生活將一如既往?

楊帆:我們國家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目標定位是保障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水平,它不是托底,托底是社會救助制度的目標。但基本水平對不同的人群來說標準也是不一樣的。社會保險是有繳費基數的,通常是個人所在地區上一個年度的社會平均工資的60%-300%之間。哪怕在職期間你的收入再高,你的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繳費基數最高也就是上一年度社平工資的三倍。那么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說,單純依靠養老保險金也是維持不了退休前生活水平的。

現在我們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心,是覺得國家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在降低。人口結構的變化在未來會持續存在,我們每一個個體的確需要形成一個新的養老共識,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往往覺得退休只需要依靠退休金,基本生活不成太大問題,不會考慮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這樣的第二支柱,更加不會考慮自己進行養老投資。但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需要在養老問題上發揮更積極主動的作用,需要進行更多的養老儲蓄和投資,積極進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探索。

03 養老不等同于攢錢,社會關系的儲備同樣重要

界面文化:2022年起,個人養老金制度開始在部分城市試點。有媒體分析,綜合考慮扣稅額度、鎖定年限、政策不確定性,適合買個人養老金的人群應該是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大額開銷、現金流充裕、年薪在20萬以上、離退休較近的人,也就是一部分高薪的中年中產人群,剛工作的年輕人和已經退休的老年人都不適合。也就是說,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社會養老保險,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說,雖然只是基礎保障,但卻是主要保障。你怎么看個人養老金制度呢?它會是中國養老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嗎?

楊帆:個人養老金制度還處于探索和試點的階段,從應然的角度來看,理應成為我們國家養老金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然的角度來看,現行個人養老金制度還有諸多可以調整和改進的空間。目前個人養老金的定位是作為基本養老保險、職業年金或企業年金以外的一個新型養老收入。它的繳費全部來自個人,市場上備案了多種金融產品,購買這些金融產品會獲得一些政府的稅收優惠,但最終這些產品的收益是市場決定的,風險是由個人承擔的。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政府支持、市場運營、個人承擔責任的補充性養老金形式。

為什么要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呢?首先,我們國家目前的養老金總量儲備是不足的,需要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進行補足。根據2020年的數據粗略計算,我國養老金的合計規模大約為11萬億,占GDP的13%,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常大,比如加拿大和英國的養老金儲備占GDP的比重超過100%,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更大,是GDP的171%。在養老金總量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鼓勵人們把更多資金用于未來的養老儲蓄和投資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我們的養老金結構還不合理,第三支柱太薄弱。雖然最近十多年來,三支柱的比例已經有所調整,截止2021年底,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養老資金規模比例為67%、19%和4%,而在2010年左右,第一支柱的占比接近90%。但是跟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第一支柱占比仍然偏高。美國的三支柱比例分別為20%、38%和42%,這當然跟美國的市場力量比較發達有關,但即使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目前的三支柱占比結構仍然有調整和優化空間。我們的第一支柱繳費率已非常高,擴大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三,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設立可以從個人層面提高養老金的多元化投資,有助于促進資本市場引入新的長期投資者,促進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和金融產品的豐富。

但從實操角度來說,目前這一制度還處于試點階段,排斥性還比較強,只有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的人群(不含退休人員)才有資格購買個人養老金,而且收入偏低人群加入這一制度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后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改進過程中予以考慮。

只有部分參加了現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群才有資格購買個人養老金,而且收入偏低人群加入這一制度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大。(圖片來源:圖蟲)

界面文化: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復雜程度比許多其他國家要高。在許多國家,正式勞動力與非正式勞動力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主要二元劃分法,但在中國還要疊加體制內-體制外、城市-農村的因素,它們都會影響一個勞動者的退休待遇。在我國的養老金改革中,是否在做彌合這種種差距的嘗試呢?

楊帆:我們身處其中,覺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非常復雜,由此導致的養老金制度會顯得碎片化,但如果縱觀全世界,比如我們剛才聊到的法國,會發現許多國家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時,原本享受非常多特殊利益的群體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中國在這方面并不見得有那么特殊。

對于任何一個在進行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國家來說,彌合不同層次或維度人群的養老金差距,都是主要任務。我國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嘗試。此前對城鎮當中沒有參與勞動力市場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是沒有養老保障的,為此我們建立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這個制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彌合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方面的差距。仿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也設立了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個人繳費完全進入個人賬戶,統籌賬戶完全由國家財政補貼,實際上就是政府作為你的“雇主”,設立的基礎養老金。這個制度的實施,政府進行了非常大的財政投入,接近90%的資金來自財政補貼。盡管如此,城鄉居民的養老待遇仍然比城鎮職工低很多。

但設立這個制度也反映了我們國家在彌合不同人群、不同職業身份、不同地區的養老保險待遇方面的努力。當然,設立后又有新的問題,這就是后續改革的動因。

界面文化:我們要如何為養老做準備?是儲蓄好還是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好?

楊帆:上個月我在授課班級上做了一個小調查,班上基本都是19-20歲的大二學生。接近90%的同學認為自己參加工作后就會開始進行養老儲蓄,接近50%的同學表示自己每月都會進行養老儲蓄投資。前段時間我也關注到一個新聞,年輕人正在成為購買黃金的主要力量,他們每個月都會購買一顆克重比較低的金豆子,放在玻璃瓶里作為自己的儲蓄。

我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目前年輕人在養老方面有比較多的考慮,甚至可以說是焦慮。但我在想,養老準備方面的經濟焦慮是不是有些過頭了?我不是建議大家不要為養老儲蓄,而是想說,養老問題不能過度簡化或者物化,覺得養老只需要進行物質準備就可以了,這是一個重大誤區。

我認為和物質準備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進行社會關系的儲備。老年之后,很多東西如果用貨幣購買的話會需要很多錢,這反過來會加劇經濟方面的壓力。但其實如果你的社會關系儲備充足,你可能不需要進行那么多的金錢交換。不管你是決定單身、丁克或者主流家庭形式之外的親密關系,社會關系的儲備和運營都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人畢竟是社會性動物,你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但與社會保持交流,建立更緊密和牢固的社會關系網絡,我認為對于完整穩定的老年生活而言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條件。

覺得養老等同于攢錢,可能暗合了目前年輕一代對簡潔、獨立、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和親密關系的追求,但我們不應該為此就弱化了我們的社會關系網絡,甚至棄之不顧。傳統上來說,建立牢固的社會關系網絡是通過家人,如果你覺得不需要家人的羈絆,只想一個人生活,也需要考慮你的社會關系網絡能否支持你這么做。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文山县| 新竹市| 聂拉木县| 米脂县| 太康县| 临安市| 阜康市| 柳河县| 蒙山县| 洪雅县| 金平| 奈曼旗| 富阳市| 梨树县| 辉南县| 林西县| 阳原县| 临西县| 福清市| 都昌县| 平和县| 大丰市| 海兴县| 中西区| 普定县| 宜州市| 南昌县| 瓦房店市| 通州区| 左贡县| 桃源县| 绍兴市| 新乐市| 博爱县| 梨树县| 三穗县| 临汾市| 江安县| 华安县| 盐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