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妝品財經在線CBO
4月24日,強生公司下消費者健康部門作為獨立公司公開募股,新公司名為kenvue。據悉,強生的消費者健康部門涉及露得清、Aveeno和泰諾等44個品牌,涵蓋化妝品、醫藥等領域。
此次分拆的估值約為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58.54億),按該份額計算,這可能是今年迄今為止此類產品在美國市場上規模最大的IPO。
01 千億巨頭攜44個品牌“另起爐灶”
2022年9月,強生宣布將旗下消費者健康產品部門分拆為獨立公司上市,新公司命名為kenvue,旗下品牌包括城野醫生、大寶、露得清和李施德林等。
強生在官網對新公司名稱做出解釋稱,靈感來自兩個強大的想法:“ken”意為知識,一個主要在蘇格蘭使用的英文單詞;“vue”指視覺,新公司旨在通過豐富的人類需求知識和深入的消費者洞察,為消費者提供有意義的個人健康解決方案。
此前的kenvue招股書顯示,新公司旗下共有44個品牌,包括4個超10億美元體量的大品牌和20個超過1.5億美元品牌,如強生嬰兒、邦迪創可貼、泰諾、露得清和李施德林等。公司整體分為三個板塊,分別為皮膚健康/美容板塊、基礎健康板塊和個人護理板塊。
皮膚健康/美容板塊營收占比為30%,包括露得清、艾惟諾、城野醫生、大寶等在內的16個品牌;基礎健康板塊營收占比為32%,包含傷口護理、口腔護理、嬰兒護理和女性健康品牌,有李施德林、創可貼繃帶和OB衛生棉條等在內12個品牌;個人護理板塊營收占比為38%,包括非處方藥和保健產品,如泰諾和莫特林等16個品牌。
業內人士分析,kenvue不僅有著一系列一流品牌來助力其迅速完成布局,該公司還擁有一支1500人的研發團隊,是以研發團隊為中心的公司。
kenvue首席執行官Thibaut Mongon曾表示,成立kenvue是分拆重組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可以使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定位上,kenvue意欲與寶潔和歐萊雅等公司展開競爭。
在之前的招股書文件中,kenvue就表示將籌集超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億元)的資金。研究公司Renaissance Capital就曾預測,此次發行可能會籌集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6億元)。
而這次kenvue在美國上市的路演已啟動,目標是籌集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2億元)或更多資金,整體估值約為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58.54億)。按照市場的估值,這次募集的資金數字可能會創下一個新高。
02 分離業務,強生的有效自救
盡管強生公司曾表示,對于消費者健康業務的拆分與滑石粉訴訟或破產策略并無關聯。但不可否認的是,深陷滑石粉訴訟依然為強生公司整體業務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4月19日,強生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財務業績。財報顯示,強生Q1營收同比增長5.6%至24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00億元),好于市場預期的236.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29億元)。但由于“一項特殊的一次性費用”,該公司凈虧損68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億元),上年同期凈利潤為51.4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4億元)。
財報有顯示,公司利潤的下滑與滑石粉事件的訴訟賠償是有一定關系的。據美國強生公司(以下簡稱“強生”)發布的聲明,計劃在未來25年內支付8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3億元)賠款,以解決針對其嬰兒爽身粉及其他含有滑石粉產品涉嫌致癌的相關索賠。
雖然爽膚粉作為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但其業務所屬的健康業務部門并不算強生的核心部門。
2021年,強生集團整體營收為93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486億元),而消費者健康業務為1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44億元),占集團整體營收六分之一不到。對于此次業務的剝離,咨詢公司GAMCO Investors資產經理Jeff Jonas表示,此次分拆可能會讓強生其他子公司更具收購價值。
所以,剝離消費者健康業務不僅有利于提高醫療器械以及醫藥板塊的估值,也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對于新成立的kenvue,強生集團也表示出足夠的期待。據強生集團首席財務官Joseph Wolk稱,新成立的消費品公司可以為集團帶來足夠的現金流。
實際上,拆分不同板塊進行獨立上市也是近年來綜合企業的行為趨向。如同為藥企的葛蘭素史克就曾在去年7月將消費健康業務獨立分拆成Haleon(赫力昂),并以“HLN”的股票代碼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實現雙重上市。
對于這個包含了強生整體健康業務的獨立部門,強生公司表示,kenvue將代表強生和歐萊雅、寶潔競爭,而旗下品牌近幾年也有著頻繁的市場動作。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消費者健康業務銷售額38.5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5億元),同比增長7.4%。超過了其他兩個部門的業績增長。
2021年強生健康業務也著力發展線上渠道,與各類短視頻平臺展開深度合作,城野醫生、露得清、李施德林、艾惟諾等品牌,開始逐漸亮相各大短視頻平臺。
這次新部門成功上市,是否能將強生快速從“滑石粉陰影”中帶出來,CBO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