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寧波:中國單項冠軍之城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寧波:中國單項冠軍之城

中國的單項冠軍之城為什么是寧波?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2022年,寧波是全國又一個GDP 突破1.5萬億元的城市,全國排名第12位,占浙江全省的經濟比重首次超過20%。

此前,寧波已提出一個更為高遠的目標,要向著“GDP雙萬億俱樂部”沖刺,底氣或許來自寧波引以為傲的在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上,連續五年保持第一。

中國的單項冠軍之城為什么是寧波?

1、“海定則波寧”

以“海定則波寧”得名的東南名城寧波,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東方始發港之一,也是中國海洋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寧波的歷史,就是與海為伴的歷史。

早在7000年前,這里孕育出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挖掘出了大量制作精良的漁獵工具及各類海洋生物骨骸,不僅證明當時的人們早已靠海吃海,同時工具制造能力也不差。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越國的屬地,被稱為“鄞”;秦時,被劃會稽郡管轄。

因為秦始皇,寧波也曾在歷史上“火”了一把。

《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藥,開啟了第五次出巡——“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最后到達今寧波慈溪市三北鎮的達蓬山。

秦始皇聽信術士徐福的話,認為自達蓬山下海灣出海,便可直達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島。于是命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自乘船達蓬山泛海東渡。

只是徐福“采藥瀛州去,扁舟竟不還”,不僅成功忽悠了一把秦始皇,還給后世留下了許多不解謎團。

只是那時的寧波城并未形成,不過是零星散落的幾處荒野漁村。

到了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當地小溪鎮設明州,寧波才算真正成為城市。

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鎮遷到今寧波三江口,以今天的中山廣場到鼓樓這一帶為中心,建起官置,奠定了寧波千年來的城市基礎。

寧波三江口指的是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匯流之處,唐宋年間就是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到處桅檣林立、客商云集。

鑒真在這里揚帆起航,遣唐使在這里休憩學習,文人墨客在這里吟詩作對。寧波,才是那時最著名的“網紅城市”。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之意,將明州改為寧波,沿用至今。

隨著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興起,明朝在寧波設市舶司,寧波港不僅成為大明帝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口之一。

商業的繁榮也讓寧波文脈亨通,成為儒家著名學派浙東學派的興盛之地,儒學大師王陽明、黃宗羲的故鄉和講學之所。

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之患日益嚴重,開始了嚴格的海禁政策,昔日中西貿易交匯的重地逐漸成為海防前線,寧波也遺憾地與最繁華的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但被禁錮的航運卻激發出寧波本地旺盛的商業力量,作為最早受西方文化浸染的一隅,寧波商幫悄然出現,逐漸活躍在歷史的舞臺。

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寧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三江口因為歐洲人的到來,興建起一座歐式的建筑群,這便是寧波人口中的“老外灘”,比上海外灘還早了20年。

作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區域之一,寧波商幫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航運貿易優勢,創辦了近代中國享有盛名的貿易、運輸等公司,將影響力投射到了全國。

2、影響深遠的寧波商幫

最先受到寧波影響的便是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因為這里有著和寧波相似的地理環境,也有著更多商業機會。

寧波商幫相繼在寧波、上海等地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第一家商業銀行、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批保險公司、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證交所,乃至第一家燈泡廠等民族企業都由其創立。

當時,寧波商幫在上海影響力之大,幾乎沒有任何城市可相提并論。

1910年出版的《中國商業地理》關于上海商幫的記載,提到“第一寧波商幫,寧波商人,自其人數之多,歷史之遠、勢力之大觀之,實可謂上海各商領袖。”

寧波幫創立的上海總商會,憑借強大的財力與愛國熱情,與外國勢力分庭抗禮,讓這座租界林立的城市,不致于迷失在外資與外國文化帶來的沖擊中。

生意場上,寧波商人做事低調務實,不僅深刻影響到十里洋場的經商環境,同時也樹起了上海商界的口碑。

寧波有句老話,“天下三主,頂大買主”,“三主”指債主、業主、買主。買主便是顧客,這與后來“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股風氣隨即也被上海商界所吸納。

因為寧波人大量涌入,今天老上海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寧波親戚,甚至寧波人的“阿拉”代替“吾”成為上海話的第一人稱,也讓粢飯團成為上海最經典的早餐。

正因如此,從晚清末年到解放初期,占上海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寧波人,創造了上海幾乎三分之一的財富。

除了締造上海,寧波商幫還推動了天津、武漢等城市的崛起。抗戰時期香港經濟的繁榮,更少不了寧波人及寧波籍上海人勤勞的身影。

時至今日,寧波商幫不僅繼續活躍在國內,還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自己的產業。他們商業版圖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反哺給寧波更遠的眼界。

潮起潮涌,浪奔浪流,寧波這座有著千年底蘊的繁華都市,也曾品嘗過落寞的滋味。

1984年,國務院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寧波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列。

早年,寧波靠著進出口貿易吃了一波紅利,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貿易增長不斷放緩,寧波漸進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長期以來,寧波出口商品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出口額一直無法提升。近十年的進出口總額始終徘徊在1000億美元左右,導致競爭力逐步被削弱,跟廣州、東莞、蘇州等地差距越來越大。

隨著國際貿易體系逐漸向東南亞和內陸地區轉移,再加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推進,寧波原先作為港口城市的優勢也逐漸削弱。

3、從專精特新走出的“隱形冠軍”

即便寧波擁有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的天然良港,也并沒帶來期望的回報。由于寧波港口的貨物大部分服務于浙江省、長三角乃至全國,港口與寧波本地經濟發展并不緊密,并沒給當地產業帶來拉動效應。

不僅如此,寧波港在整個航運體系處于最低端,附加值較低,利潤幾乎都被海外市場賺走,令當地人戲言“寧波數箱子,香港數單子,倫敦數票子。”

這也幾乎是寧波整個產業鏈的真實寫照,由于位于產業鏈的下端,收益十分有限,寧波雖貴為國家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卻又與同類的青島、大連、廈門經濟無法相提并論,風頭全被綜合實力更強的上海及杭州搶走。

2007年,當國家提出構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時,寧波已經意識到自身與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存在不少差距,將其總結為“一小二低三薄弱”。

“一小”,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二低”,就是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比較低,發明專利占全部專利授權比重比較低;“三薄弱”,就是自主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比較薄弱、創新產業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比較薄弱、領軍拔尖人才的支撐能力比較薄弱。

當時的寧波政府提出“如果我們再走以自然資源消耗為代價換取GDP發展的道路,寧波的發展最多只能維持20年。只有緊緊依靠創新,提高科技對GDP的貢獻率,寧波的發展才能可持續走下去。”

那么,城市創新該從哪里切入?

寧波首先從自己“保留項目”傳統制造業入手。道理很簡單,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更是寧波的“老家底”。

早在2004年,寧波就對全市的制造業企業摸過底,僅在全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就有一百多家。

不僅如此,寧波還藏著多家全球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比如一家專門做縫紉機配套旋梭的企業,幾十年就專注做這一種產品,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40%,還有一家生產智能窗簾電機的企業,年銷售額10多億,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

這些“小巨人”企業中,有無數把某一個產品做到極致,業界可能已是全球第一,但普通人或許并不知曉的“隱形冠軍”企業。

“隱形冠軍”企業靠的就是“把1米寬做到100米深”的執著勁,專注深耕產業鏈一些細分市場,通過“死磕”某個單一產品,將其做深做精。

比如寧波一家安卓手機鏡頭企業,市場份額占全球的33%,相當于每3部安卓手機中,就有1部用的是他們的鏡頭。

在寧波,大到航天、核電制造設備,小到普通日用品生產企業,到處都有這些“隱形冠軍”的身影。

寧波當地有句俚語,叫“依靠警察,抓住妓女”,意思是“依靠政策,抓住機遇”。既然自身制造業條件這么好,寧波人反應也十分迅速,依托這些“隱形冠軍”企業著力打造“單項冠軍企業”。

作為關鍵技術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單項冠軍”在制造業產業鏈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僅能在產業中發揮引領作用,還能加速促進各地形成集聚效應強、分工專業化的產業集群。

不過,想成為國家級的單項冠軍企業并不容易。工信部的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遴選中,主要有五項指標:

1.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領域,從事相關領域至少10年;

2.企業申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

3.企業生產技術、工藝國際領先,重視研發投入,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導或參與制定相關領域技術標準;

4.企業產品質量精良,關鍵性能指標處于國際同類產品領先水平,盈利能力超過行業企業的總體水平,重視并實施國際化經營和品牌戰略;

5.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健全的財務、知識產權、技術標準、質量保證和安全生產等管理制度。

簡單說,單項冠軍企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專注、創新和市場占有率。

很幸運,寧波抓住了機遇,創新發展路徑也十分清晰,逐步從國內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了國際領先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

2019年,靠著制造業帶來的經濟飛速提升,寧波終于揚眉吐氣跨入“萬億城市俱樂部”行列。隨后兩年,寧波經濟一路攀升,2022年的寧波更是唯一實現GDP 1.5萬億元突破的國內城市,占浙江全省的經濟比重首次超過20%。

有人肯定好奇,寧波的單項冠軍企業在其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決定作用?

4、寧波造的單項冠軍有何不同?

《寧波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寧波63家國家級和464家市級的單項冠軍企業中,有129家企業的主導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是第一,有328家的主導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市場占有率提升,自然也給寧波帶來豐厚回報。

2021年,寧波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865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首破2萬億元大關,達到22108億元。

其中,寧波527家單項冠軍企業的營收總額達到了7661.65億元,利潤707.53億元。而當年寧波所有88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收是22554.17億元,利潤1724.09億元。

這意味著寧波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占規上企業不到6%,卻創造出33.97%的營業額以及41.04%的利潤,平均利潤是整個規上企業的6.88倍。

寧波單項冠軍企業不斷壯大,靠的是研發能力。截至2021年底,寧波這些冠軍企業累計擁有的有效專利數量是55848項,其中發明專利就有12138項。有15家企業的專利數超過500項,最多的一家企業擁有有效專利超過了6000項。

有技術又有實力,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業技術標準的話語權,其中527家冠軍企業制定的技術標準達到2522個,主導修訂的技術標準有690個,參與修訂的標準有1800個。

單項冠軍企業崛起同時還帶動了寧波數萬家規上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綠色石化、汽車、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新材料、電子信息、時尚紡織服裝、智能家電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那么,浙江的城市制造業都很雄厚,為何寧波能在“單項冠軍”迅速找到突破口,一直保持領先?

其中或許既與寧波曾是民族制造業發源地的歷史積淀分不開,同時少不了寬松的營商環境。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2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寧波在營商環境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五,連續四年穩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一方陣。

寧波全市有超過130萬戶的經營主體,其中民營經濟占了97%;1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數量占了98%以上,這些數據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民營企業在寧波受重視程度。

日常管理中,寧波政府幾乎是“不管不問”,極少干預企業經營和管理,全憑市場進行調節。但政府“不管閑事”不代表完全坐視不理,而是“該出手時則出手”。

寧波的企業部門對全市每家專精特新企業和培育企業,都有著十分詳細的數據統計。從優勢產品、創新能力到面臨的困難,統統記錄在案。只要企業經營遇到問題,政府會立即派出專班進行指導和協調,盡最大可能幫助企業脫困。

對于政府來說,企業只要專注做好自己的產品,其他事情可以統統交給政府來解決,甚至對其獎勵也是其他城市最高的。

同樣是單項冠軍企業扎堆的深圳,對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的獎勵是300萬;寧波按照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和培育企業,分別獎勵500萬元和300萬元;市級單項冠軍,獎勵200萬元。

企業和政府彼此信任和支持,不僅是培育出冠軍企業的深厚土壤,也是寧波沖刺“GDP雙萬億俱樂部”的底氣。

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寧波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同樣如此。通過國際化高端人才、重點產業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多層面人才引進,寧波近年來制造業人才凈流入率遠超其他制造業城市水平。

數據顯示,2020年,寧波940.4萬常住人口中,每3個人就有1個是從省外來的“新寧波人”。其中,25~30歲的占了39.31%,30~35歲的占了32.02%。這說明寧波吸引過來的人才以年輕人為主,25歲以下和25~30歲年齡段的制造業人才,占比遠高于其他城市。

正因如此,寧波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冠軍之城”。

邁入新時期,寧波不再甘心做“隱形冠軍”,希望能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市。

但問題是,在未來競爭更為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寧波將如何繼續保持制造業的領先優勢呢?

答案就是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大家庭中。

5、接軌上海,迎來新機遇

今天國內區域經濟領域,長三角綜合實力可謂最強,以全國3.8%的地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25%的經濟總量。

上海無疑是整個長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城市,寧波要融入長三角,就必須接軌大上海。

對上海而言,由于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如果要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勢必要將原先的產業淘汰,進入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將部分產業進行轉移。

事實上,通過承接上海產業外溢資源的蘇州已經走在前列,同時享受到了紅利。繼2021年上海地區總產值達到近五萬億元后,蘇州也輕松邁入了“兩萬億俱樂部”。

無論是歷史傳承還是未來經濟發展,寧波與上海積極對接,不僅對于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更不言而喻。

寧波和上海,一衣帶水,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卻隔著一個杭州灣,每次都要多繞120公里才能到達各自目的地。

2008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寧波到上海要繞道杭州的歷史,兩地的行車時間從過去四五個小時縮短至兩個多小時。

不過,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公路通道,鐵路依然需要取道杭州。

2020年,通蘇嘉甬鐵路啟動勘察設計,未來借助這條“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沿海鐵路客運通道,寧波出發,40分鐘便可抵達嘉興。

但無論杭州灣跨海大橋,還是建設中的通蘇嘉甬鐵路,連接的還是嘉興,對寧波來說依然“差點意思”。

因此2022年,交通部宣布,滬甬、滬舟甬兩條籌謀多年的跨海通道正式納入國家規劃。

根據規劃,滬甬通道將直接縮短寧波到上海的時空距離,滬舟甬通道則將連通兩大港口,讓杭州灣從“C型”轉變為“O型”,為沿海城市增加新的區域經濟命脈。

這意味著,一旦寧波與上海四條通道全部建設完成,不僅寧波可以納入上海的“一小時同城圈”,加速承接上海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輻射,更是整個滬杭甬灣區經濟的全面啟動。

2021年,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已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重大研究工作要點,也成為寧波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契機。

對于寧波來說,這也是通過深化區域協作,建設自由貿易港,謀劃自貿港群的最佳機遇。

疫情冰封世界,一路疾奔的中國制造停步反思。

同樣被迫放慢腳步的寧波,一邊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制定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5條”“打造一流營商環境80條”等政策舉措,希望能夠共渡難關;一邊打造產業創新引領區,通過升級傳統產業、搶灘新興產業,立志成為“世界一流科創策源中心”。

可以肯定,隨著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重中之重,各地對于單項冠軍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寧波能否繼續保持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的優勢地位,未來能否沖頂“兩萬億城市”成功,一切都值得期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寧波:中國單項冠軍之城

中國的單項冠軍之城為什么是寧波?

文|礪石商業評論 王劍

2022年,寧波是全國又一個GDP 突破1.5萬億元的城市,全國排名第12位,占浙江全省的經濟比重首次超過20%。

此前,寧波已提出一個更為高遠的目標,要向著“GDP雙萬億俱樂部”沖刺,底氣或許來自寧波引以為傲的在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上,連續五年保持第一。

中國的單項冠軍之城為什么是寧波?

1、“海定則波寧”

以“海定則波寧”得名的東南名城寧波,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東方始發港之一,也是中國海洋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寧波的歷史,就是與海為伴的歷史。

早在7000年前,這里孕育出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挖掘出了大量制作精良的漁獵工具及各類海洋生物骨骸,不僅證明當時的人們早已靠海吃海,同時工具制造能力也不差。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越國的屬地,被稱為“鄞”;秦時,被劃會稽郡管轄。

因為秦始皇,寧波也曾在歷史上“火”了一把。

《史記》記載,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藥,開啟了第五次出巡——“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祭大禹”,最后到達今寧波慈溪市三北鎮的達蓬山。

秦始皇聽信術士徐福的話,認為自達蓬山下海灣出海,便可直達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島。于是命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自乘船達蓬山泛海東渡。

只是徐福“采藥瀛州去,扁舟竟不還”,不僅成功忽悠了一把秦始皇,還給后世留下了許多不解謎團。

只是那時的寧波城并未形成,不過是零星散落的幾處荒野漁村。

到了唐朝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在當地小溪鎮設明州,寧波才算真正成為城市。

長慶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鎮遷到今寧波三江口,以今天的中山廣場到鼓樓這一帶為中心,建起官置,奠定了寧波千年來的城市基礎。

寧波三江口指的是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匯流之處,唐宋年間就是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到處桅檣林立、客商云集。

鑒真在這里揚帆起航,遣唐使在這里休憩學習,文人墨客在這里吟詩作對。寧波,才是那時最著名的“網紅城市”。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之意,將明州改為寧波,沿用至今。

隨著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興起,明朝在寧波設市舶司,寧波港不僅成為大明帝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港口之一。

商業的繁榮也讓寧波文脈亨通,成為儒家著名學派浙東學派的興盛之地,儒學大師王陽明、黃宗羲的故鄉和講學之所。

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之患日益嚴重,開始了嚴格的海禁政策,昔日中西貿易交匯的重地逐漸成為海防前線,寧波也遺憾地與最繁華的大航海時代擦肩而過。

但被禁錮的航運卻激發出寧波本地旺盛的商業力量,作為最早受西方文化浸染的一隅,寧波商幫悄然出現,逐漸活躍在歷史的舞臺。

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寧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三江口因為歐洲人的到來,興建起一座歐式的建筑群,這便是寧波人口中的“老外灘”,比上海外灘還早了20年。

作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區域之一,寧波商幫利用外灘這一通商口岸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以及航運貿易優勢,創辦了近代中國享有盛名的貿易、運輸等公司,將影響力投射到了全國。

2、影響深遠的寧波商幫

最先受到寧波影響的便是剛開埠不久的上海,因為這里有著和寧波相似的地理環境,也有著更多商業機會。

寧波商幫相繼在寧波、上海等地開創了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第一家商業銀行、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批保險公司、第一家由華人開設的證交所,乃至第一家燈泡廠等民族企業都由其創立。

當時,寧波商幫在上海影響力之大,幾乎沒有任何城市可相提并論。

1910年出版的《中國商業地理》關于上海商幫的記載,提到“第一寧波商幫,寧波商人,自其人數之多,歷史之遠、勢力之大觀之,實可謂上海各商領袖。”

寧波幫創立的上海總商會,憑借強大的財力與愛國熱情,與外國勢力分庭抗禮,讓這座租界林立的城市,不致于迷失在外資與外國文化帶來的沖擊中。

生意場上,寧波商人做事低調務實,不僅深刻影響到十里洋場的經商環境,同時也樹起了上海商界的口碑。

寧波有句老話,“天下三主,頂大買主”,“三主”指債主、業主、買主。買主便是顧客,這與后來“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股風氣隨即也被上海商界所吸納。

因為寧波人大量涌入,今天老上海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寧波親戚,甚至寧波人的“阿拉”代替“吾”成為上海話的第一人稱,也讓粢飯團成為上海最經典的早餐。

正因如此,從晚清末年到解放初期,占上海總人口五分之一的寧波人,創造了上海幾乎三分之一的財富。

除了締造上海,寧波商幫還推動了天津、武漢等城市的崛起。抗戰時期香港經濟的繁榮,更少不了寧波人及寧波籍上海人勤勞的身影。

時至今日,寧波商幫不僅繼續活躍在國內,還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自己的產業。他們商業版圖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反哺給寧波更遠的眼界。

潮起潮涌,浪奔浪流,寧波這座有著千年底蘊的繁華都市,也曾品嘗過落寞的滋味。

1984年,國務院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寧波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列。

早年,寧波靠著進出口貿易吃了一波紅利,可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全球貿易增長不斷放緩,寧波漸進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長期以來,寧波出口商品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高技術含量的商品出口額一直無法提升。近十年的進出口總額始終徘徊在1000億美元左右,導致競爭力逐步被削弱,跟廣州、東莞、蘇州等地差距越來越大。

隨著國際貿易體系逐漸向東南亞和內陸地區轉移,再加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的推進,寧波原先作為港口城市的優勢也逐漸削弱。

3、從專精特新走出的“隱形冠軍”

即便寧波擁有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的天然良港,也并沒帶來期望的回報。由于寧波港口的貨物大部分服務于浙江省、長三角乃至全國,港口與寧波本地經濟發展并不緊密,并沒給當地產業帶來拉動效應。

不僅如此,寧波港在整個航運體系處于最低端,附加值較低,利潤幾乎都被海外市場賺走,令當地人戲言“寧波數箱子,香港數單子,倫敦數票子。”

這也幾乎是寧波整個產業鏈的真實寫照,由于位于產業鏈的下端,收益十分有限,寧波雖貴為國家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卻又與同類的青島、大連、廈門經濟無法相提并論,風頭全被綜合實力更強的上海及杭州搶走。

2007年,當國家提出構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時,寧波已經意識到自身與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存在不少差距,將其總結為“一小二低三薄弱”。

“一小”,就是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二低”,就是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比較低,發明專利占全部專利授權比重比較低;“三薄弱”,就是自主研發和成果轉化能力比較薄弱、創新產業的集聚和輻射能力比較薄弱、領軍拔尖人才的支撐能力比較薄弱。

當時的寧波政府提出“如果我們再走以自然資源消耗為代價換取GDP發展的道路,寧波的發展最多只能維持20年。只有緊緊依靠創新,提高科技對GDP的貢獻率,寧波的發展才能可持續走下去。”

那么,城市創新該從哪里切入?

寧波首先從自己“保留項目”傳統制造業入手。道理很簡單,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更是寧波的“老家底”。

早在2004年,寧波就對全市的制造業企業摸過底,僅在全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就有一百多家。

不僅如此,寧波還藏著多家全球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比如一家專門做縫紉機配套旋梭的企業,幾十年就專注做這一種產品,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40%,還有一家生產智能窗簾電機的企業,年銷售額10多億,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

這些“小巨人”企業中,有無數把某一個產品做到極致,業界可能已是全球第一,但普通人或許并不知曉的“隱形冠軍”企業。

“隱形冠軍”企業靠的就是“把1米寬做到100米深”的執著勁,專注深耕產業鏈一些細分市場,通過“死磕”某個單一產品,將其做深做精。

比如寧波一家安卓手機鏡頭企業,市場份額占全球的33%,相當于每3部安卓手機中,就有1部用的是他們的鏡頭。

在寧波,大到航天、核電制造設備,小到普通日用品生產企業,到處都有這些“隱形冠軍”的身影。

寧波當地有句俚語,叫“依靠警察,抓住妓女”,意思是“依靠政策,抓住機遇”。既然自身制造業條件這么好,寧波人反應也十分迅速,依托這些“隱形冠軍”企業著力打造“單項冠軍企業”。

作為關鍵技術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單項冠軍”在制造業產業鏈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僅能在產業中發揮引領作用,還能加速促進各地形成集聚效應強、分工專業化的產業集群。

不過,想成為國家級的單項冠軍企業并不容易。工信部的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遴選中,主要有五項指標:

1.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產業鏈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領域,從事相關領域至少10年;

2.企業申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三;

3.企業生產技術、工藝國際領先,重視研發投入,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導或參與制定相關領域技術標準;

4.企業產品質量精良,關鍵性能指標處于國際同類產品領先水平,盈利能力超過行業企業的總體水平,重視并實施國際化經營和品牌戰略;

5.企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健全的財務、知識產權、技術標準、質量保證和安全生產等管理制度。

簡單說,單項冠軍企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專注、創新和市場占有率。

很幸運,寧波抓住了機遇,創新發展路徑也十分清晰,逐步從國內領先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為了國際領先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之城。

2019年,靠著制造業帶來的經濟飛速提升,寧波終于揚眉吐氣跨入“萬億城市俱樂部”行列。隨后兩年,寧波經濟一路攀升,2022年的寧波更是唯一實現GDP 1.5萬億元突破的國內城市,占浙江全省的經濟比重首次超過20%。

有人肯定好奇,寧波的單項冠軍企業在其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決定作用?

4、寧波造的單項冠軍有何不同?

《寧波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發展報告(2021)》顯示,寧波63家國家級和464家市級的單項冠軍企業中,有129家企業的主導產品,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是第一,有328家的主導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

市場占有率提升,自然也給寧波帶來豐厚回報。

2021年,寧波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865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首破2萬億元大關,達到22108億元。

其中,寧波527家單項冠軍企業的營收總額達到了7661.65億元,利潤707.53億元。而當年寧波所有883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收是22554.17億元,利潤1724.09億元。

這意味著寧波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占規上企業不到6%,卻創造出33.97%的營業額以及41.04%的利潤,平均利潤是整個規上企業的6.88倍。

寧波單項冠軍企業不斷壯大,靠的是研發能力。截至2021年底,寧波這些冠軍企業累計擁有的有效專利數量是55848項,其中發明專利就有12138項。有15家企業的專利數超過500項,最多的一家企業擁有有效專利超過了6000項。

有技術又有實力,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業技術標準的話語權,其中527家冠軍企業制定的技術標準達到2522個,主導修訂的技術標準有690個,參與修訂的標準有1800個。

單項冠軍企業崛起同時還帶動了寧波數萬家規上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綠色石化、汽車、高端裝備、關鍵基礎件、新材料、電子信息、時尚紡織服裝、智能家電等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那么,浙江的城市制造業都很雄厚,為何寧波能在“單項冠軍”迅速找到突破口,一直保持領先?

其中或許既與寧波曾是民族制造業發源地的歷史積淀分不開,同時少不了寬松的營商環境。

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2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寧波在營商環境城市排名中位列全國第五,連續四年穩居全國各大城市第一方陣。

寧波全市有超過130萬戶的經營主體,其中民營經濟占了97%;1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數量占了98%以上,這些數據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民營企業在寧波受重視程度。

日常管理中,寧波政府幾乎是“不管不問”,極少干預企業經營和管理,全憑市場進行調節。但政府“不管閑事”不代表完全坐視不理,而是“該出手時則出手”。

寧波的企業部門對全市每家專精特新企業和培育企業,都有著十分詳細的數據統計。從優勢產品、創新能力到面臨的困難,統統記錄在案。只要企業經營遇到問題,政府會立即派出專班進行指導和協調,盡最大可能幫助企業脫困。

對于政府來說,企業只要專注做好自己的產品,其他事情可以統統交給政府來解決,甚至對其獎勵也是其他城市最高的。

同樣是單項冠軍企業扎堆的深圳,對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的獎勵是300萬;寧波按照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和培育企業,分別獎勵500萬元和300萬元;市級單項冠軍,獎勵200萬元。

企業和政府彼此信任和支持,不僅是培育出冠軍企業的深厚土壤,也是寧波沖刺“GDP雙萬億俱樂部”的底氣。

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寧波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同樣如此。通過國際化高端人才、重點產業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等多層面人才引進,寧波近年來制造業人才凈流入率遠超其他制造業城市水平。

數據顯示,2020年,寧波940.4萬常住人口中,每3個人就有1個是從省外來的“新寧波人”。其中,25~30歲的占了39.31%,30~35歲的占了32.02%。這說明寧波吸引過來的人才以年輕人為主,25歲以下和25~30歲年齡段的制造業人才,占比遠高于其他城市。

正因如此,寧波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冠軍之城”。

邁入新時期,寧波不再甘心做“隱形冠軍”,希望能成為更具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市。

但問題是,在未來競爭更為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寧波將如何繼續保持制造業的領先優勢呢?

答案就是積極融入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大家庭中。

5、接軌上海,迎來新機遇

今天國內區域經濟領域,長三角綜合實力可謂最強,以全國3.8%的地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25%的經濟總量。

上海無疑是整個長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城市,寧波要融入長三角,就必須接軌大上海。

對上海而言,由于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如果要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更高的附加值,勢必要將原先的產業淘汰,進入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將部分產業進行轉移。

事實上,通過承接上海產業外溢資源的蘇州已經走在前列,同時享受到了紅利。繼2021年上海地區總產值達到近五萬億元后,蘇州也輕松邁入了“兩萬億俱樂部”。

無論是歷史傳承還是未來經濟發展,寧波與上海積極對接,不僅對于城市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更不言而喻。

寧波和上海,一衣帶水,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卻隔著一個杭州灣,每次都要多繞120公里才能到達各自目的地。

2008年,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結束了寧波到上海要繞道杭州的歷史,兩地的行車時間從過去四五個小時縮短至兩個多小時。

不過,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一座公路通道,鐵路依然需要取道杭州。

2020年,通蘇嘉甬鐵路啟動勘察設計,未來借助這條“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沿海鐵路客運通道,寧波出發,40分鐘便可抵達嘉興。

但無論杭州灣跨海大橋,還是建設中的通蘇嘉甬鐵路,連接的還是嘉興,對寧波來說依然“差點意思”。

因此2022年,交通部宣布,滬甬、滬舟甬兩條籌謀多年的跨海通道正式納入國家規劃。

根據規劃,滬甬通道將直接縮短寧波到上海的時空距離,滬舟甬通道則將連通兩大港口,讓杭州灣從“C型”轉變為“O型”,為沿海城市增加新的區域經濟命脈。

這意味著,一旦寧波與上海四條通道全部建設完成,不僅寧波可以納入上海的“一小時同城圈”,加速承接上海產業、技術、人才等要素的輻射,更是整個滬杭甬灣區經濟的全面啟動。

2021年,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已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重大研究工作要點,也成為寧波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契機。

對于寧波來說,這也是通過深化區域協作,建設自由貿易港,謀劃自貿港群的最佳機遇。

疫情冰封世界,一路疾奔的中國制造停步反思。

同樣被迫放慢腳步的寧波,一邊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制定了“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25條”“打造一流營商環境80條”等政策舉措,希望能夠共渡難關;一邊打造產業創新引領區,通過升級傳統產業、搶灘新興產業,立志成為“世界一流科創策源中心”。

可以肯定,隨著實體經濟發展成為重中之重,各地對于單項冠軍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寧波能否繼續保持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的優勢地位,未來能否沖頂“兩萬億城市”成功,一切都值得期待。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市| 马山县| 收藏| 寻乌县| 依安县| 铜鼓县| 云浮市| 芦山县| 沽源县| 壶关县| 兴城市| 淳安县| 闸北区| 南陵县| 鸡西市| 综艺| 平凉市| 石柱| 正宁县| 酒泉市| 上林县| 兴化市| 凤城市| 奈曼旗| SHOW| 犍为县| 炎陵县| 池州市| 宽城| 昌宁县| 靖安县| 靖州| 武平县| 石城县| 霍州市| 庆阳市| 东台市| 达尔| 平潭县| 岚皋县|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