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戴晶晶
國際能源署(IEA)對中國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發布了建議報告。
日前,IEA與能源基金會發布《中國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電力現貨市場路徑》(下稱《報告》),提出了在現有省間電力現貨市場的基礎上,建立全國電力現貨市場的政策建議。
IEA成立于1973-1974年石油危機期間,初始職責為協調應對石油供應緊急的情況,之后擴大至能源安全、能源市場改革、技術合作等領域。截至目前,IEA共有31個正式成員國和11個聯盟國(Association countries)。
自1996開始,IEA開始與中國建立合作關系。此后,針對中國的煤炭、燃料經濟、清潔能源、碳中和路徑等領域,IEA均發布了相關報告。
2015年11月,中國正式成為IEA聯盟國。
IEA對中國電力系統的關注也由來已久。2006年,IEA發布了《中國電力行業改革:下一步去往何方?》的書籍;2019年,IEA發布報告,對中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指出建立現貨市場和省際交易是促進中國電力系統轉型的兩個主要因素。
最新的《報告》觀察了近期中國電力市場的變化,并聚焦電力現貨市場進行了分析。
《報告》指出,中國近期的電力體制改革,將電力市場放在了中心位置。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2年,中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已達全社會用電量的60%。
按時間劃分,將日以上的交易稱為電力中長期交易(或遠期交易),將日前及日以內的交易稱為電力現貨交易。
電力現貨市場、中長期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為電力市場的基本功能模塊。其中,現貨市場負責發現電力實時價格、準確反映供需關系,并實現電力系統的調峰。
《報告》指出,中長期市場是中國最為成熟的電力市場類型,占總電力交易的約80%。
“現貨市場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但其在交易中的占比仍然較小,且與其他成熟市場(中長期、輔助服務)的銜接有待完善。”《報告》稱。

針對中國全國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IEA給出了兩條可行的路徑——余量市場路徑和容量耦合路徑。
余量市場與現有的省間現貨市場相似,即各省僅交易本地市場的余量;容量耦合路徑下,各省可以實現更高級別的協同運行。
相比余量市場來說,容量耦合先做全國市場的出清,之后才到地方市場。在全國市場出清后,通過將相應的資源優化、進行分配,并利用相關輸電通道來實現交易。
“建立全國余量市場,對未來市場進一步整合有利無弊,并帶來可觀的效率與韌性增益,同時有助于減少備用裝機所需的投資?!盜EA稱。
據《報告》測算,在2035年承諾目標情景(APS)下,相較于未提升區域協調的情景,實現全國跨區跨省協調的全國市場可減少6-12%的運營成本,并減少2-10%的二氧化碳排放。
南方電網北京公司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張軒在上述會上表示,IEA提出的兩條路徑間并非完全割裂,是交叉和融合的關系。
“推進現貨市場建設要充分考慮各地的實際情況和資源稟賦,在充分遵循國家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基礎上開展,宜省則省,宜區域則區域。”張軒表示,初期,可以探索省、區域為整體參與全國市場的兩級模式。
2022年1月2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建成,適應新型電力系統要求,國家市場與省/區域市場聯合運行,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市場主體平等競爭、自主選擇。
同年1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和《電力現貨市場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將電力現貨市場從試點向全國推廣,為未來電力市場設計的一致性和高效的市場運行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