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幟財經 玄青
近日,各大旅游平臺發布數據顯示,今年的五一旅游市場復蘇的趨勢非常明顯。據同程旅行的預測數據,2023年五一假期期間,國內長線游和出境游需求將出現“井噴”式的增長。但是民宿價格的水漲船高也讓大家無力吐槽。而高價格給商家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該現象難以為繼的擔憂。
01、“搶到了,松一口氣”
“三月初,我就在看西安的民宿,當時臨近最熱門景點——鐘樓附近的一居室民俗,價格在三四百。”北京90后大廠青年怡然(化名)一邊數著日子,一邊做在疫情后第一次旅游的規劃。
“當時感覺房源很多,行程也沒確定,想再看看。”但當怡然在清明節打開攜程再次搜索時,她原來看中的幾家民宿都漲到5、6百元一間了。她有點慌,所幸定后可以免費退房,她匆忙定下了一套較為滿意的漢文化主題民宿。
最近,怡然不時刷之前收藏的民宿。“哇!一看嚇一跳,民宿房價基本都飚到八百以上一間,有一家最夸張的漲到1500元一晚,它原本的房價只在三百元上下。”怡然是個青旅愛好者,每年定期都會旅游三到四次,但這種民宿“無上限”漲價,脫離當地旅游水平的現象,還是第一次出現。
她認為“報復性出游”是此次民宿價格暴漲的主要原因。“很多民宿提前兩個月就有人訂了,可見大家都在早早規劃,卯足了勁要嗨一次。”這也導致民宿酒店房源過早地被“囤”,出現民宿“荒”。“4月15日后(五一假期第一天火車票開售)你打開攜程、肥豬、同程看看,千元以下的房源,要么離近點車程超過半小時,要么條件很差,基本沒得選。”
怡然慶幸自己下手尚早,但她也不禁吐槽平臺預定機制的漏洞,催化了搶房熱。她發現,無論多早預定房源,免費退房截止日期都在五一假期前兩天,這意味著出行人可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隨意“退房”,零扣費。“我一個朋友為了避免漲價,先占坑,一口氣在一個=城市訂了三四家位于不同景區的民宿,待做好規劃,再擇優退房。”怡然認為這種投機的做法致使民宿資源匱乏,導致虛假繁榮,消費者和商家買單。
一些民俗老板也表示,沒想到客流如此洶涌。“還沒有上調五一價格,有的人就搶訂了。”
至于漲價的上限到底在哪,沒人能預計,因為七八月份的房間也快被訂完了,老板們也有點懵。
尤其是旅游熱門地的民宿銷售,可謂一房難求。
攜程數據顯示,五一期間大理洱海附近的海景酒店部分房型已經預訂一空,攜程平臺上價值11450的海景套房也已訂完。
美團的數據也顯示,云南德宏地區的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增長超4000%,新疆喀什、伊犁,甘南的住宿預訂量增幅均約1500%。此外,柳州、洛陽、泉州、臺州、汕頭、自貢、景德鎮等特色城市的假期客房緊張,不少酒店提前售罄。
同程旅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酒店等旅游產品的預訂周期明顯延長,早在3月初就有部分熱門酒店滿房。
此外,美團的數據顯示,山東省也有望成為今年五一旅游的“頂流”,住宿提前預訂量較2019年增長400%。全國住宿預訂最熱門的前二十個城市中,青島、威海、濟南、煙臺等山東城市占了四席。近期憑借燒烤頻頻出圈的淄博,五一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上漲800%,增幅位居山東第一。
從數據可以看出,多地民俗價格翻至三到四倍,仍然供不應求。
02、酒店集團化運作擠壓市場供給
疫情的持續使民俗存量大幅下滑。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國民宿企業總數為132959家,比上月減少2759家,比2021年增加-1.03%。很多連鎖經營、精品高端的民宿受資金限制處于“半閉店”狀態,想重新開業,尚需要系統化運營。并且,隨著旅游市場復蘇,核心景圈地價上漲,也對房源擴容造成影響。顯然,目前的人流量已經超出了各地存量民宿的接待能力,最終體現在“一房難求”和“天價房費”上。
同時,酒店價格率先上漲的“示范”行為,也對拉升民宿價值起到催化作用。以北京為例,四環內部分熱門地段的經濟型連鎖酒店價格已突破500元一晚,全季、桔子酒店房價基本在600元以上,亞朵等高端連鎖酒店更是漲到700元一晚以上,價格被嚴重扭曲。很多商旅人士抱怨,連鎖酒店房費已開始超過公司的報銷標準。很多游客則認為,同商圈內只能選擇青旅民宿了。
除了市場預期,這種快捷型、經濟型酒店集體漲價的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高端集團化酒店加壓導致。據相關數據統計, 2018年我國酒店數量達到峰值,為34.4萬家。但2021年底全國酒店業設施共25.2萬家,較2020年下降9.68%,較2018年下降了27%。到2022年剩下的基本有資本支撐。盡管酒店數量在下滑,但集團化發展逆市上揚,大型酒店客房數量每年以10%增速增長。這種行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后果是——中低檔客房數量減少,高端客房數增加。數據顯示,僅2020年和2021年兩年間,全國客房數量減少550萬間。近四分之一供應被擠壓。
“大酒店客房幾乎沒有溢價空間和淡旺季差價,無疑又把大部分游客推向了民宿戰線。”一位民宿經理人認為,無論哪種方式的住宿,都變得稀缺,這不僅是短期客流量暴漲問題,如果不能提高供應,控制出游成本,價格高昂的假日游不能成為旅游業的常態,甚至可能挫傷旅游業恢復的動能。
03、個性化VS標準管理?
一直以來,民宿依托互聯網理念發展,從舒適度、私密性、家庭氛圍、分散靈活等角度,民宿比酒店的性價比高出很多。民宿的“共享經濟”模式也戳中行業痛點,哪怕只有一間房、一張床也不妨礙其運營,可以擁抱山清水秀、領略“風土人情”既為核心賣點。
當然,民宿也存在安全性、穩定性、專業化缺失的弱點,沒有嚴格的出單標準與定價機制,讓它們的經營完全依賴“口碑”。
很多人認為,將民宿交給專業公司托管經營,整合資源,或許能擴容提質,打造品牌效應。例如,花筑、大象民宿、途家等機構平臺,利用大數據、人流熱力圖精準選址,通過智能民宿管理系統提升效率,捕捉價格動態。
但也有人提出異議,標準化管理帶來的粗放、不走心問題不可忽視。“我仍然喜歡個人房東,他們愛護珍惜自己的房屋,精心維持口碑,對住客也很熱情。”有網友發現,一旦入住機構管理的民宿,除了格局和裝修有點意思,和酒店沒什么不同。關鍵問題是,衛生、服務等細節也不盡如人意。另外,從“回頭客”數據來看,優質個人房貸更勝一籌。
“隨著拼團游、觀光游變為體驗游、深度游,未來對民宿需求會更多、更高。但在此之前,價格市場須進一步整頓。”業內人士擔憂,這個五一之后,有關民宿的投訴、糾紛以及不滿體驗將有所上升,畢竟和同價位酒店相比,上千塊錢的民宿還是有點“虛夸”,消費者預期和體驗可能如坐“過山車”一樣,大起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