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筷玩思維 陳富貴
仔細想一想,有沒有哪些東西是與發現無關,是過去沒有而今天才有的?
如果有,那么就要想想為什么,為什么是現在,背后有哪些原因,它的出現又意味著什么,它如何為我所用。
兒童餐、寶寶兒童食品就是過去沒有而現在突然有的一個類別(之一),西貝、綠茶、九毛九等品牌紛紛開始布局,寶寶兒童餐火了。那么,這個品類意味著什么,它的出現對于整個市場經濟以及民生將有哪些影響?
寶寶、兒童這個新食品類別,它出現在當下節點意味著什么?
從一線城市可見,餐廳里面賣寶寶兒童餐的越來越多了,且不只是餐廳,我們到超市也可以看到很多新冒頭的寶寶兒童食品,比如寶寶輔食面條、兒童醬油、兒童蔬菜等,而這個類別在過去幾千年的市場經濟可是幾乎沒有的。
寶寶、兒童在當代成為了消費經濟的主體之一。那么,推動力是因為當代家庭對孩子的重視度高了?還是因為當代人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高了?
從歷史來看,大唐盛世也只是發展出了微量的女性經濟,而寶寶兒童這一新經濟的表達形式在過去基本只有滿月酒和抓周,何況古代的寶寶兒童經濟僅僅是為了傳統文化,它并不是真正為小孩提供服務的。
在筷玩思維看來,經濟類別(比如寶寶兒童餐)的誕生及發展除了與特定經濟(特定人以及特定人的經濟價值及能力)本身有關,但特定人(比如男人、女人、小孩)本身的經濟能力只是基礎,特定人的人權發展(傳統奴隸主再富裕也不會給奴隸披金戴銀)及經濟價值(能從這類人身上賺錢)才是核心,這是其一;其二是社會經濟的取向從悅高(取悅更高權力的人,比如父權、祖宗、皇權、強權等)發展到了悅己(自己)、悅人(周邊的人)。
簡單說就是寶寶兒童(消費對象)在當代與資方(父母長輩、出資方)更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人們在當代更關注寶寶兒童的權利和需求。有錢了只是基礎,愿意給他們花錢才是本質改變。這是需求市場的動力,有了需求動力就有了供應,這一閉環形成,寶寶兒童的經濟價值才就此落地。
此外,兒童有錢了也是一個附加原因,2011年之后,不少銀行開始推出“兒童銀行卡”,而當代一些其它的“人文原因”(起跑線和付出理論等)也使得家長把孩子放在更高的位置,他們愿意給孩子花更多的錢。
但要注意,這不是家長的問題,而是時代的問題,比如年輕人養寵物,有些寵物主寧愿自己加班吃泡面也要給心愛的寵物吃空運冰鮮三文魚(如果從悅己悅人的角度來看,寵物經濟和寶寶兒童經濟是有重合的)。
如果單從經濟價值發展的角度,在今天,如果有人說自己要做寶寶兒童的生意,旁人非但不會投來異樣的目光,還會說一句“應該很賺錢吧”。
寶寶兒童經濟在餐飲和零售的發展并不同步
寶寶兒童的經濟面很廣,有半公益性質的,也有純粹經濟玩法的,半公益的比如坐車寶寶免票、兒童半價,還有自助餐兒童不計費等,而純粹的經濟價值過去很少體現在食品領域,品類也是少之又少,最為常見的是兒童床/桌椅/餐具、兒童玩具這類,嬰幼兒奶粉則是現代最為常見的寶寶兒童食品,而之所以當代嬰幼兒奶粉會有那么大的體量,這和女性回歸職場是直接關聯的,女性帶娃的自由需求也會影響到寶寶兒童經濟的發展狀況。
1)、寶寶兒童餐飲還處于發展的初期
我們可以看到近十來年發展出了一個新的餐廳類別——兒童玩樂餐廳。這類餐廳和尋常餐廳的盈利邏輯不同,它是兒童游樂場+兒童餐廳的組合,兒童進店需要交幾十到百來元的門票錢,家長也需要在餐廳消費作為陪同(門票一般有限時,可續費加時),但門票+餐費還不是兒童游樂餐廳的所有收入來源。
有兒童餐廳表示,給兒童過生日才是收入的大頭,一場兒童生日宴從幾百、幾千到幾萬元不等。
PS:除了生日宴,一些兒童餐廳和非兒童餐廳也推出了寶寶百日宴、謝師宴、升學宴、狀元宴、成長宴等。另外,宴席類雖然賺錢,但服務頗多,需要攝影、剪輯、服裝、燈光、宴會主持等其它技能角色,大多為外包或者老板及團隊就有這些能力。
當然這還是標準化的兒童玩樂餐廳,這類餐廳的作用主要在于解放父母,可以讓帶娃的人有幾個小時的清靜時間,屬于“付費兒童臨時托兒所”。在非標個性化的玩法上,一些兒童玩樂餐廳招聘了早教師、引入兒童教育課程,從兒童花藝到兒童著裝再到學習疏導,包括親子關系梳理和兒童教育規劃等,這類餐廳通過附加價值提高兒童玩樂餐廳的調性和消費粘性。
專門的兒童餐廳畢竟是少數,通常只在一線和省會城市才有,其余的餐飲品牌大多只是推出一兩款兒童套餐,比如麥當勞、豪客來、耶里夏麗、莆田餐廳、南京大排檔等,有些還提供了兒童餐桌、兒童餐具,部分大一點兒的餐廳還有10平米左右的兒童娛樂設施免費供兒童玩樂。
據我們筷玩思維了解,市面上標有“兒童餐”服務的門店基本很少在“飲食”上回歸兒童屬性,餐廳只是做到了少辣、少油、少鹽、少份量、造型美觀而已,部分兒童餐還是配備了冰淇淋、薯條、炸雞塊這類高熱量食品,兒童餐對于無心于此的品牌來說更多不過是噱頭,只是用來提高有機食材的必要性和消費價格而已。
嚴格意義上,很多寶寶兒童餐其實還不如尋常餐飲健康,更不如老人餐飲成熟。可以說,在餐飲的角度,兒童餐的邏輯和形式以及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2)、超越時空限制,寶寶兒童零食才是經濟好抓手
食品從來都不止餐飲,從穩健賺錢的角度,或許零食才是寶寶兒童餐正確的解鎖方式,在電商平臺,寶寶兒童零食的評價在兩百萬條以上,有些僅僅是在微信朋友圈賣寶寶兒童輔食和零食的月收入也有數萬元。
2020年,首份《兒童零食通用要求》正式實施,這意味著兒童零食也逐步被擺上臺面,在2021和2022年,兒童零食品牌的融資有30起左右,其中部分品牌一年內還多次被資本加碼。
看著寶寶兒童零食這一新類別發展起來了,百草味、三只松鼠、良品鋪子、旺旺、娃哈哈等品牌也紛紛入場,以小鹿藍藍為例(三只松鼠子品牌),它在成立一年內營業額就做到了3億元,電商平臺的評論更是以百萬計數,寶寶兒童零食的潛力及增長速度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比起寶寶兒童餐飲的即時性,寶寶兒童零食的標準化和個性化更是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從即時性到隨時隨地,寶寶兒童的食品經濟體量更上了一層樓。
餐飲和零食可以協同發展,寶寶兒童餐飲也為餐飲業提供了新的發展邏輯
在經濟效率的角度,寶寶兒童零食的發展層級必然是高于寶寶兒童餐飲的,不說餐飲的非標和即時性,單是產品的完善度以及多樣化,寶寶兒童零食都是走在前列的。
1)、寶寶兒童零食產品的多元邏輯:小份高顏值、無添加輕口味、營養均衡、好吃又好玩、滿足小孩并取悅大人
我們從網上評論發現,有些家長給孩子買零食的時候,他們也會考慮這個產品自己是否喜歡、是否好吃,所以寶寶兒童零食/餐飲產品的顏值、口感以及功能(比如是否低糖)就很重要了。
購買寶寶兒童產品是家長在付費,所以寶寶兒童產品能否取悅大人這個功能是很必要的,但對于兒童來說,他們吃東西并不是單純在吃東西,而是邊吃邊玩,有些兒童零食產品還配備了玩具(適用3歲以上的才能配備玩具),比如麥當勞的兒童套餐,有些玩具不僅是在取悅小孩,還做到了吸引大人。
這意味著,餐飲的兒童套餐以及純粹的兒童餐廳都得好好梳理自己的產品邏輯,如何同時取悅金主又服務小孩,除了無添加、有機之外,寶寶兒童餐飲還有哪些故事可以講?畢竟寶寶兒童零食有那么多的價值標簽,寶寶兒童餐飲可不能只有硬生生的無添加和有機。
餐廳要理清是真正想在兒童餐食上賺錢,還是打擦邊球?有沒有兒童營養知識?有沒有專門的兒童菜譜?懂不懂兒童心理和兒童美學?這些都是讓兒童餐廳有料可講的競爭優勢。
2)、寶寶兒童餐廳的功能化發展
邏輯改革是一個方法,直接借用外部資源也同樣是好方法。
假如招聘兒童餐廚師很難、兒童餐創新很頭疼,這就要求兒童餐廳不要閉門造車,更不要想當然,出去多和同行以及寶媽們交流是一個方式,在美食杰、下廚房等App上同樣有公開的寶寶兒童食譜(需要做篩選和創新)。
在兒童餐廳,兒童教育及兒童服務機構同樣需要這樣的資源,寶媽們也不見得會拒絕更多優質的選擇,插花、繪畫、沙盤、劇本殺、情景演繹、編程等內容也推出了兒童少年版本,寶寶兒童餐廳在保證餐飲和其它安全的情況下,嫁接其它寶寶兒童服務并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兒。
特別是寶寶兒童餐廳、親子餐廳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多借用外部資源優化自身,提高餐廳綜合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這些在近幾年對于寶寶兒童餐廳還是一件較為實際的發展改革。
3)、寶寶兒童成為新的餐飲服務對象,這意味著什么?
一方面是專業細分,寶寶兒童餐廳成為餐飲業的一個新類別,更是新產品,它使得產品變得更小份、更精致、更具美學根基、更健康、更好入口、更好消化……這意味著,要做好寶寶兒童餐并不是那么簡單,不是推出一兩款粥就行的,但一家真正能做好寶寶兒童餐的餐飲門店,它也就有著更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是專業嵌入,兒童寶寶服務(早教及游樂場等)嵌入了寶寶兒童餐廳并成為寶寶兒童餐廳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純餐飲模式在寶寶兒童餐廳基本難以發展下去(如果僅靠餐飲就能存活,那又何必費勁去做其它服務),這也給其它難以存活的餐飲門店提供了一個思路,以客戶服務為中心,找到外部破局的基礎建設。
總的來看,寶寶兒童餐廳給傳統餐飲業提供了兩條發展思路:一是專業化和精細化,從顧客服務專家的角度提供餐飲產品;二是結構化,從顧客服務的角度完善餐廳基礎建設。至于其它餐廳要不要推出寶寶兒童餐品,這其實并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