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產業評論 萌萌
編輯|半島
4月15日,《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大陸首映禮在北京大學邱德拔體育館舉行。一句“全國大賽見”,一場翹首以盼了二十七年的約定,在這個春日,終于兌現。為了這場“冠世一戰”,北大攜手路畫影視,將27米CINITY巨幕搬進邱德拔體育場,更為觀眾完整營造了全國賽觀賽現場,沉浸式感受賽程熱情?;蛟S,電影可以走出電影院,通過細分領域與主題跨界,聯合體育賽事,帶給觀眾難以忘懷的全新體驗。
“同學,請問,你喜歡打籃球嗎?”
“教練,我想打籃球!”
“我的夢想是稱霸全國?!?/p>
“如果你放棄的話,比賽就真的到此結束了?!?/p>
……
2022年12月3日,《灌籃高手》電影版《THE FIRST SLAM DUNK》正式在日本上映。從1996年《灌籃高手》被動畫化起,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一句“全國大賽見”,不知道讓多少人等了整個青春。這次灌籃大電影攜全國賽歸來,無數人塵封了二十多年的青春記憶再次燃起。
2023年4月灌籃高手大電影終于登上中國大陸,15日北京大學將27米CINITY巨幕搬進邱德拔體育場,千人攜手,沉浸式感受賽程熱情,比20日(沒錯,就是明天?。┑墓橙照崆傲宋逄臁J子持?,各大媒體紛紛發稿,稱現場炸裂、一戰封神,甚至國外網友也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包括中新網、新京報、中國日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對首映禮進行了報道,不約而同聚焦青春回歸。
灌籃高手大電影的豆瓣評分更是一度飆升至9.7(現已回落至9.2)。
然而當時間倒回到四個月前,灌籃高手大電影曾遭遇過口碑兩極化,在日本yahoo的評分僅有3.4(滿分5分),評分呈明顯的五星與一星兩邊倒的態勢。對于故事節奏的安排、3D制作是否適合灌籃高手動畫化等等問題的討論也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化。
問題來了,為什么首映禮過后,灌籃高手大電影能在中國大陸獲得爆炸的口碑?首映禮究竟做對了什么,能夠如此高效的點燃觀眾,全情投入到全國賽“湘北VS山王”之中?
獨家爆料,全國賽現場究竟有多燃
這不是北大第一次打造動畫大電影的首映禮。一個月之前,新海誠也曾攜最新作品《鈴芽之旅》進入北大,以此為起點,兌現其與中國觀眾的三年之約。與《鈴芽之旅》首映禮不同的是,這次灌籃高手大電影的首映并沒有按照慣例安排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而是設置在了邱德拔體育場,只為完整復原觀賽現場。
入場環節,主辦方為每位觀眾都精心準備了包括海報、限定卡片在內的伴手禮。
然而,驚喜還不止這些。為了更好的烘托觀賽氣氛,主辦方還在每個座位上都放了應援大禮包,甚至準備了“流川命”專屬扇子及應援橫幅,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應援,我們是專業的(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信)
為了炒熱現場,主辦方先是安排了包括花式籃球、戰舞在內的熱場表演。
然而整個環境真正開始如賽場一般熱鬧起來,是從北京大學籃球隊及野球帝兩支球隊帶來的扣籃表演賽開始的。
左側為北大籃球隊,右側為野球帝球隊(圖源:北京大學官方微信)
北大籃球隊,成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三次獲得CUBA總冠軍;野球帝,體育類自媒體,全網粉絲5000萬,“熱愛籃球”是其視頻內容的一致主題。
兩只球隊匯集CBA、CUBA、少年錦標賽的扣籃冠軍,一記記暴扣徹底點燃了賽場的熱情,也用實例展現了籃球的魅力。
表演賽過后,隨著一聲“兩邊球員入場”,首映禮進入重頭戲,全國大賽正式拉開帷幕。
首映禮口碑炸裂,是觀眾太寬容還是情緒壓不?。?/h4>
(以下內容涉及微量劇透,未看過漫畫的讀者請謹慎服用。)
看罷電影,筆者可以完全理解為何大電影在之前收獲了兩極化的口碑。假如你是灌籃高手漫畫的忠實粉絲,應該完全能夠get這次大電影的精神,那就是“用動畫還原漫畫”。井上雄彥當年是很不滿意動畫化的灌籃高手,而這次井上親自操刀灌籃高手大電影,目的就是完整還原漫畫內容。
上圖為灌籃高手大電影內的流川楓扣籃側影,下圖為漫畫內的,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圖源:ACGx)
Yahoo上日本灌籃高手漫畫粉絲給出灌籃高手大電影4星半的好評(圖源:ACGx)
但強井上雄彥風格也讓成為了讓灌籃高手大電影被詬病的重點之一。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灌籃高手粉絲是從1996年動畫版開始入坑的(包括筆者自己),無論是電影三渲二技術(將3D建模的物體渲染成2D效果的技術)的選擇,還是兩條故事線的穿插敘事方式,都對這部分粉絲非常不友好。畢竟讓這一人群魂牽夢縈的是全國賽,是被湘北五虎燃燒過的青春。然而電影的三渲二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對動漫人物本身產生了陌生感,與記憶中的畫面出現沖突,極易產生不適感。
動畫版湘北核心人員(上)與電影版湘北五虎(下)
其次,電影圍繞全國賽“湘北對戰山王”及“宮城良田成長史(穿插五虎賽場覺醒的過程)”兩條主線展開,甚至可以說,后者才是撐起主要內容的部分,而全國賽僅占了很少的部分。通過插敘的手段,觀眾一直在“湘北加油”的高情緒和閱讀宮城良田及五虎賽場覺醒的低情緒之間反復橫跳,宛如乘坐情緒過山車,結尾處剛為流川楓和櫻木花道世紀配合而流淚尖叫的觀眾,毫無準備的就直接跳到了宮城良田與家人和解、遠走美國的劇情,完全沒有緩沖的過程,這使得觀眾容易陷入情緒調動后的失落感。
井上雄彥以極強的個人風格還原了漫畫,但也面臨著背負罵名的危險。就像豆瓣網友說的:
慶幸的是,首映禮用超還原的全國賽觀賽環境接住了觀眾們無處安放的激動情緒。
灌籃高手大電影放映結束后,主創配音還驚喜現身。有我們熟悉的安西光義教練的配音演員孫中臺,流川楓的配音演員官志宏,櫻木花道的配音演員于正升;也有通過大電影新加入的配音演員如宮城良田的配音演員谷江山,三井壽的配音演員圖特哈蒙,深津一成的配音演員阿杰,澤北榮治的配音演員郝祥海和彩子的配音演員喬詩語。
邀請配音演員參與首映禮其實是現在國內動漫電影或劇場版宣傳的常規操作,之前在大陸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的首映禮是如此,最近在中國臺灣上映的《“鬼滅之刃”上弦集結,前進刀匠村》也是如此。
但不同于上述兩部動漫,灌籃高手的配音演員可以說是用聲音陪伴著粉絲走過了熱血的青春,因此有著極強的記憶濾鏡。與其說是配音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帶我們回到二十七年前的夏天,不如說是我們在他們的聲音之中找過往。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話題引起過大家的熱烈討論--“人為什么喜歡回憶過去”。有研究發現,回憶過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頻繁進行的活動,是人們對過往歲月的一種渴望感的體現。老友重逢、場景再現、熟悉的聲音,都能夠引起大家的懷舊情緒。
人們在懷舊的過程中,會不斷的與過去的自己建立更為緊密的情感連接,也會與持有相同或相似記憶的人達成心理共鳴,從而建立社會關系、促成群體互動。灌籃高手大電影首映禮中原版動畫配音演員的出現,以一種外放的形式,引起了在場粉絲群體性懷舊行為的出現,也因此進一步點燃了現場,圓滿了現場觀眾的情緒需求,也讓灌籃高手大電影贏下了登錄中國大陸后的第一戰。
是特例還是給文旅產業開了新腦洞?
灌籃高手獨一無二,但灌籃高手大電影的首映禮并不是特例。
無論是上面提到的邀請配音演員現身電影首映,還是電影放映前的開場表演設置、場景還原的氛圍打造,都不是新花樣。
2015年12月14日,《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在好萊塢大道進行了盛大的首映禮,現場眾星云集,兩代星戰導演(喬治·盧卡斯和J·J·艾布拉姆斯)同臺亮相。與此同時,“帝國突擊隊”也驚喜亮相,帶來Cosplay表演。
2019年,電影《中國機長》的首映禮在北京飛往重慶的航班上進行,電影主創人員化身空乘,配合機組人員為乘客服務。
既然都是老套路,為什么這次灌籃高手大電影的首映禮能如此出圈呢?
提示一:灌籃高手大電影是一部體育相關的電影。
提示二:歡呼、吶喊、激昂情緒是觀眾融入體育賽事的三大特征。
提示三:灌籃高手大電影首映會圈住的不光是灌籃高手的粉絲,還有單純的籃球迷們。
在通常情況下,進影院看電影往往是在安靜的情況下進行的一項活動,基本上不允許現場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進行過于外放的情緒表達。然而,在體育題材的電影中(無論是二次元電影還是三次元電影),通常都會涉及比賽相關的內容,例如電影《奪冠》中對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的復刻等等。這就會造成兩種情緒上的張力,一方面觀影環境要求我們克制情緒,另一方面想要獲得沉浸式的觀賽體驗,又需要外放的情緒表達。
那么問題來了,體育類的電影真的必須在電影院放映嗎?有沒有一種可能性,讓體育類電影更多的走進體育場館,還原賽事環境,以季節限定活動的形式,進行產業跨界?
在之前有關圣帕特里克節的文章中(全球7億人慶祝的“綠帽節”,節慶經濟與文化認同的雙贏典范)我們提到,都柏林會在節慶期間安排電影播放,作為圣帕特里克節的節日限定活動。事實上,在各大賽事進行期間,相關品牌、地方也會進行專門的賽事營銷,比如冬奧會開幕式上,各個國家代表團都會穿著特定品牌的衣服入場,多個與“冬奧會羽絨服”相關的話題登上熱搜榜;再比如卡塔爾世界杯期間,重慶武隆亮相Al Jaber雙子塔,目的是打開中東市場,進行國際化品牌宣傳。
然而在賽事營銷中,我們卻很少會見到電影產業的影子。
冬奧會期間,公眾號博影電影、風度Life發出了冬奧會片單分享,閱讀量破萬。無獨有偶,北京語言大學、西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官方公眾號也發出了冬奧會片單。換言之,在特定賽事期間播放特定主題電影是有潛在受眾群的。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暖場活動,正是因為主辦方發現了在座觀眾很多并不是灌籃高手的粉絲,所以才希望以籃球運動本身的魅力來打開電影與觀眾之間的對話通道。觀影最后大家因湘北絕殺而發出的尖叫證實了,一個開放的、允許觀眾進行激烈情緒表達的觀影環境,可以極大的提升觀眾觀看體育類電影的情感體驗。此外,CINITY影音系統的普及,也為在更廣闊的環境內提供舒適的觀影效果帶來可能。
但大規模的復制這樣的觀影模式顯然并不現實,而且灌籃高手大電影只有一部,即便能復刻這樣的觀影環境,所獲得的收益也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我們將視角轉向整個體育類電影集合呢?假如我們將新老電影放映與各大體育賽事相結合,打造體育主題的限定電影放映檔呢?
影音享受影院吸引觀眾的關鍵因素之一。尤其是當《阿凡達》等以視覺震撼為賣點的好萊塢大片上映時,總能吸引到大量關注。然而,電影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環境也是推助人們與電影產生情感共鳴的關鍵。體育類電影的觀影效果,實際上與觀眾是否能融入電影所展現的賽事息息相關。試想一下,當我們走出影院,走進體育場館,脫離情感表達的限制,用外放的情緒表達與體育類電影中的主人公共同成長,甚至在他們人生中重要賽事里扮演親歷者的角色,我們的視角會從單純的旁觀者,變化為了電影的一部分。而觀眾在體育場內為電影中比賽進行的吶喊、助威,也因此與電影中的吶喊聲融為一體。持續的畫內、畫外互動能更好的緊抓觀眾的注意力,最終打造獨一無二的觀影體驗。
假設我們能在體育賽事期間,促進電影產業與體育產業跨界好做,在非賽事體育場館內進行限定的主題電影放映,讓體育電影回歸比賽環境,或許可以為電影產業破圈帶來新可能,也為地方文旅帶來新的發展點!
讀到這里,你難道不動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