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傳媒圈 零壹
3月31日起,由徐昂導演、馮小剛、陳沖等主演的電影《忠犬八公》在國內上映。該片改編自日本編劇新藤兼人《ハチ公物語》,這個故事先后在1987年、2009年由日本、美國改編過電影,豆瓣評分高達9.2分和9.4分,忠犬“八公”的感人故事跨越文化地域的催淚力量可見一斑。
兩個多星期過后,《忠犬八公》票房走勢雖不驚艷,但也站穩了“檔期二哥”的位置:月初前幾天落后于《鈴芽之旅》,4月6日當了一天“領頭羊”,隨后就一直緊跟在成龍新片《龍馬精神》之后,是目前4月總票房榜第二,估計要等到《灌籃高手》上映后才會有新的變化了。
對于《忠犬八公》背后主投主控的愛奇藝影業而言,目前累計2.44億元的票房雖然不高,但也稱得上是能穩定軍心的結果了。
2023年初,愛奇藝影業剛在春節檔中經歷了一次慘痛失利。其主投的體育題材大片《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因場外原因未能在大年初一上映,最終選擇在大年初三來一場“絕地反擊”。但天不遂人愿,在今年這次可謂史上競爭最激烈的春節檔中,《中國乒乓》首日以11.8%的排片僅拿下800萬左右票房,隨后排片率便一瀉千里,最終僅拿下1億元總票房。
作為《中國乒乓》的制作方之一,且是排在第二的出品方、發行方,愛奇藝影業遭受的打擊想必不小,可以說是“虧麻了”。
但在2023年,愛奇藝影業還儲備了包括《彷徨之刃》《暗殺風暴》《絕地追擊》《熱搜》等在內的多部看點頗多的電影,在《中國乒乓》低迷,《忠犬八公》穩健之后,愛奇藝影業的2023年關鍵詞,會是“觸底反彈”嗎?
愛奇藝影業的十年尋路
愛奇藝影業的發展歷程,傳媒圈認為可以粗略劃分為三個階段:風口期、探索期、賽道期。
首先,是2014年開始的互聯網影企風口階段。
彼時,博納影業的于冬剛剛拋出“所有電影公司最后都是給BAT打工”的言論,而愛奇藝影業、阿里影業、騰訊影業、貓眼微影等互聯網影業公司均在2014-2015年期間成立。
愛奇藝影業在院線電影市場的首次試水,是2014年參與投資聯合出品姜文電影《一步之遙》,該片拿下5.15億票房中規中矩。2015年,愛奇藝影業參與出品發行的電影項目增加至14部,但多為中等成本制作、聯合出品,票房最高者是少兒動畫《熊出沒之雪玲熊風》。
而到了2016年、2017年,愛奇藝電影投入達到小高峰。愛奇藝影業參與了2016年春節檔電影《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等多部頭部電影的聯合出品,且在2017年參與了馮小剛電影《芳華》出品,這兩部電影票房均突破10億元,至今仍是愛奇藝影業參與過的票房最高的兩部電影。
當時的電影市場融資環境火爆,帶著互聯網渠道優勢的互聯網影企們開始對傳統電影市場格局進行輪番沖擊。作為幾個互聯網影企中相對不那么高調,也沒那么財大氣粗的一個,愛奇藝影業的發展沒有阿里影業、騰訊影業那么高舉高打,更多是以聯合出品的形式參與投資,雖然其中不乏頭部院線電影,但愛奇藝影業參與的額度不高,前期介入也比較有限。
然后,是在2017年左右起的主投探索期。
2016年參投《黑處有什么》《路邊野餐》《塔洛》三部小眾文化電影后,愛奇藝影業在2017年開始嘗試主控出品中小成本電影,減少了聯合出品參投院線大片的數量。
關注愛奇藝內容的用戶應該會記得年初迷霧劇場的另類作《平原上的摩西》。該劇導演張大磊在2017年執導的電影《八月》是愛奇藝制作、出品、發行一體的代表性作品,雖然最終僅拿下400多萬票房,但鮮明的導演風格仍然在業界打出了名氣。
這幾年里,愛奇藝在FIRST影展上開始頻繁動作,先后與《北方一片蒼茫》《睡沙發的人》《旺扎的雨靴》《美麗》《太行》《和我兒子去了外星球》等多部新人影片達成合作。
這期間的嘗試,愛奇藝的初衷很可能不是簡單的新銳內容采購、押寶黑馬,而是希望以較小的風險去嘗試網絡發行的可能性,成為現在“云影院”模式的前期探索。《北方一片蒼茫》僅在院線獲得73萬票房就匆匆登陸愛奇藝網絡平臺,《一條叫招財的魚》《睡沙發的人》《春江水暖》《春潮》等影片則直接略過院線、在愛奇藝網絡發行。
此外,這一階段中愛奇藝與新銳導演建立的密切聯系,也為此后的愛奇藝自制劇、電影打下了一定基礎。只不過從商業化角度來看,愛奇藝的這些嘗試在當時并沒有產生黑馬,商業效應平淡。
最后,是從2021年起至今的類型化賽道階段。
疫情期間,電影市場極為動蕩,愛奇藝出品電影的節奏變得更為謹慎。2021年,有兩部愛奇藝影業作為主出品方之一的電影走出了差異化路線:《掃黑:決戰》和《門鎖》。
這兩部電影的共同特點是“強類型”。前者是掃黑除惡題材下的犯罪、動作片,后者則是融入女性題材的都市驚悚片,均是當時國內商業電影市場所少有的新銳類型題材片,事先并沒有太多人看好其市場表現。
《掃黑:決戰》上映前,行業預測票房普遍僅數千萬,最終成績卻達到4.05億元;《門鎖》與主旋律大作《鐵道英雄》、黑馬“劇本殺”電影《揚名立萬》同期在映,首日竟以18.5%的超高上座率(是《鐵道英雄》的近六倍)拿下日冠,在檔期夾縫中拿下了超出預期的2.16億元票房。
不難發現的是,愛奇藝影業從未在那些10億、數十億級別的國內外大片中當主角,主打的市場明顯偏向數億級別的“腰部”。在《掃黑:決戰》和《門鎖》取得成功后,2022年愛奇藝先后參與出品了《明日戰記》《邊緣行者》《狙擊手》《遇見你》等科幻、犯罪、戰爭、愛情多元題材電影,但沒有任何“博納式”的主旋律大片,也沒有任何流量明星打底的項目。
影業浮沉與長視頻大潮
愛奇藝影業作為愛奇藝在院線電影領域的布局,其發展方向不僅與電影市場大潮有關,更與愛奇藝本身策略變化、長視頻行業環境息息相關,需要對應起來看待分析。
比如在愛奇藝大舉主投主控小成本文藝片的2017年,Netflix也正在進軍主流電影市場,以原創電影《玉子》《邁耶羅維茨的故事》開始打入主流電影節;2019年2月,Netflix出品的《羅馬》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外語片獎,創下流媒體的又一記錄。
而在2019年5月的愛奇藝世界·大會上,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放言“下一個顛覆性創新來自電影”,會上宣布了“原創電影”計劃,將獨家投資、聯合制作、院線發行,獨家投資一系列2000萬元-5000萬元體量的電影項目。
“我們現在終于騰出精力和資源,包括人、錢,來沖擊一下院線電影”,龔宇在當時表示。
彼時赴美上市剛過一年的愛奇藝,急需給投資者一個簡練的“自我介紹”。當時龔宇以“Netflix Plus”的模式來形容愛奇藝,那么至少要證明給投資者看Netflix正在做的,愛奇藝顯然也能做到,比如在院線電影市場中的聲量提升。
而在當時愛奇藝并未面臨那么大的盈利壓力,“原創電影”計劃給了制作、宣傳上更多的保底覆蓋,必然會推高成本,但當時愛奇藝的想法是“也許短期內會虧錢,但是沒關系。”
而在愛奇藝宣布進入降本增效期,追求盈利的當下,故事的發展顯然會不一樣。這其實是愛奇藝影業從上文總結的“主投探索期”轉向“類型化賽道”階段的根本性動力——在公司整體的盈利目標下,電影業務并不能置身事外。在2021年底那波被稱為“愛奇藝最大裁員潮”中,影業與短視頻、游戲、IP等非核心部門同在裁員重災區內。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2019年“原創電影”計劃發布時,愛奇藝世界·大會電影論壇公布的六部“原創電影”項目:《追錢逗愛熊仁鎮》《蘿莉大叔》《非常死刑犯》《發熱的春天》《一號坦克》《分手合約2》中,只有《追錢逗愛熊仁鎮》最終真正與觀眾見面,票房僅600萬,若按計劃發布中提到的2000萬元-5000萬元體量來算,虧損率非常大。
2022年初,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在訪談中提到的“四個放棄”:放棄單純迎合向的內容,放棄懸浮向的內容,放棄明顯賠錢的內容,放棄沒有創新的內容,雖然主要針對的是網絡平臺上的劇、綜、網絡電影,但實際上放到院線電影業務上來看也是基本成立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愛奇藝影業轉型的戰略邏輯或許才更明朗:市場預期不高的項目大都已被拋棄,留存下來的電影基本都是賣點明晰、成本較為可控的類型。
即使是票房大敗的《中國乒乓》也可以歸于此類,作為一部體育題材的強類型片,這部電影在宣發、檔期選擇上的失誤,場外不穩定因素導致的屢次延期,是票房失利更為明顯的原因。
一波“硬核片單”,能在積壓片云集的2023突圍嗎?
再看愛奇藝儲備的待映片單,我們更能看出愛奇藝影業這種專注賣點明晰、成本較為可控電影的趨勢:
《暗殺風暴》和《絕地追擊》:均由邱禮濤執導。前者是港片班底,犯罪題材,改編自周浩暉原著小說《死亡通知單:暗黑者》,古天樂、張智霖、吳鎮宇領銜主演;后者是禁毒題材災難動作風格,根據真實案件改編,歐豪、谷嘉誠、俞灝明、黃堯領銜主演;
《本色》(原名《新秩序》):馬浴柯執導,張家輝、阮經天、王大陸領銜主演,犯罪動作題材;
《彷徨之刃》: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講述了為女復仇的父親和尋找真相的警察上演的一場極限追蹤的故事。黃志明監制,陳卓執導,王千源領銜主演,王景春特別出演,齊溪、張宥浩、王天辰領銜主演;
《熱搜》:《心迷宮》《暴裂無聲》導演忻鈺坤新作,周冬雨、宋洋、袁弘領銜主演,現實題材,網絡自媒體生態為故事載體。
愛奇藝影業這幾部主投待播電影的共同特點,一個字可以說是“勁”——都是看起來很生猛、節奏感很強、尺度不小的題材,像《暗殺風暴》的“死亡通知單”連環殺人,《傍徨之刃》原著小說的父親為女兒舉刀復仇,都是最近幾年不常在大銀幕上見到的類型,演員陣容完全是“硬核向”,這也再度印證了愛奇藝影業往類型化方向專注的特征。
但這些待播片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到底何時上映、上映時內容如何的“確定性不足”。
以上提到了5部電影,幾乎都已經殺青超過一年時間,《彷徨之刃》極具沖擊力的影院貼片預告已經被許多影迷討論過,但這部電影在2020年就已經殺青,至今未定檔;《暗殺風暴》2018年就開拍了,《絕地追擊》也在2021年就已經殺青,2023年2月時說定檔4月7日,結果至今沒上映……
它們遲遲沒能與觀眾見面,要么是過去兩年疫情導致檔期不穩,所以和其他積壓片一樣在2023年輪番上映,要么就是還沒拿到龍標,能不能和觀眾見面是未知數。
這些待映片中的《本色》《絕地追擊》,包括已經上映的《中國乒乓》和《忠犬八公》,都是愛奇藝影業與恒業影業合作的項目。后者以懸疑、驚悚等類型片題材聞名,在《誤殺2》和《掃黑·決戰》中取得了超預期票房成功,但在最近幾年的電影市場趨勢變化中,可以說是栽了點跟頭。
考慮到如此多已經殺青的待映片以及降本增效的大趨勢,2023年擺在愛奇藝影業面前的問題就很簡單了:這些類型化電影究竟能否上映,以及2023年的觀眾,是否還像《誤殺》《掃黑風暴》上映時那樣青睞這些嚴肅的懸疑犯罪類型片?屆時宣發又該如何發力?
比較正面的消息是,東野圭吾IP改編的《回廊亭》不久前上映拿下2億+,《神探大戰》和《斷橋》《怒火重案》這種硬核向的犯罪題材仍然獲得了市場青睞,商業類型片在當下市場里仍然是硬通貨,票房預期算是有保障的。
不過截止4月18日,上述電影仍然沒有一部真正定檔。而五、六、七月的影市定檔情況其實已經相當擁擠了,在積壓片集中上映的2023年里,愛奇藝影業“觸底反彈”面臨的壓力恐怕仍然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