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的座艙變得越來越“聰明”的當下,情感交互已是不少汽車品牌吸引消費者的利器,大家都開始意識到,汽車不僅應該聰明,還應該有溫度。在過去,這個特點更多體現在車內的語音交互方面,而從上海車展來看,這一趨勢如今又有所延展。
寶馬的i Vision Dee概念車在亞洲首發,這款概念車的整個車身為電子紙薄膜覆蓋,顏色變化有32種之多。寶馬稱這款車為數字情感交互概念車,并表示其前瞻技術將應用在“新世代”車型上。
MINI品牌在車展期間發布了“智能個人助理” 數字化萌寵Spike,其形象為一只英國斗牛犬,能夠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圓形OLED中央顯示屏和儀表板上,增加人機交互的趣味和溫度。
除了“感情牌”,智能駕駛依然是各個汽車公司秀肌肉的重點項目。在上海車展,包括理想汽車、智己汽車等都發布了最新的技術動態,其中關于城市的智能駕駛又成為品牌們介紹的核心。
理想AD Max 3.0城市NOA的軟件與服務價格終身免費,引發全場歡呼。而從技術新穎的角度來看,智己汽車“窄路循跡原路返回”、“精準貼邊停車”、“一鍵脫困”等傻瓜式功能,或許更能引發老司機們的共鳴。
2021年,華為在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視頻曾引發行業熱議,但如今其正逐漸成為一種行業趨勢,智能駕駛從高速路走向城市,甚至是城市的犄角旮旯。
然而,燃油車的電動化、智能化除了帶來新鮮感,也逐漸催生了同質化的問題,尤其是在硬件配置方面。
燃油車上大量的實體按鍵,如今幾乎都被一塊中控屏所取代;傳統的儀表盤則逐步讓位于HUD抬頭顯則;在強調座椅的舒適性方面,皇后座、女王座、零重力座椅等往往成為許多公司共同的宣傳重點。
流媒體后視鏡當前還是一個較為新穎的配置,路特斯Eletre此前公布采用這項技術曾引起廣泛關注,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新車型開始搭載這些配置,例如此次上海車展亮相的比亞迪SUV概念車宋L。
在感知元件方面,為了滿足自動駕駛的感知冗余,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等更是成為各家汽車品牌內卷的重地,這種競賽也順勢抬高了汽車的成本,最終傳導到價格上。類似的還包括隱藏門把手、電吸門等配置,這些細節正從過去的亮點走向“標配”。
去年以來,800V高壓平臺成為汽車行業的技術熱點。在今年的上海車展,多家品牌也展現了配備相關系統的車型,如小鵬G6、合創 V09等,理想則發布了800V超充純電解決方案。
2019年保時捷發布全球首款800V高壓平臺車型Taycan,至今不過短短幾年,如今其正逐漸成為豪華車型的標配。其中一些車型甚至已經開始交付,包括小鵬G9、極狐阿爾法S HI版等。另外,還有更多搭載這項技術的車型即將上市,如奇瑞星途星紀元系列的兩款基于EOX平臺開發的新車。
中信建投研報分析指出,在智能手機滲透率增速放緩后,發展路徑開始出現嚴重同質化,新能源汽車的同質化和智能手機的發展過程類似。該研報認為,汽車行業的規模效應以及配置堆料,將是這場同質化競爭的答案。
汽車是一個高度依賴規模的行業,沒有規模一切無從談起,但如何獲取更多的用戶卻是一道復雜的選擇題。是投放多款不同的車型,還是聚焦于少數幾款?還有SKU設置的問題,是兼顧更多的不同選擇,還是干脆標配?
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一些教訓也推動著行業走向同質化。過于復雜的SKU一方面不利于消費者選擇,一方面也不利于攤薄成本。在這兩個方面,國內的一些造車新勢力都走過彎路。而車型精簡的理想汽車,在頭部新勢力中一直擁有較高的毛利率。
更少的車型也意味著許多配置需要標配。上述研報指出,“理想L9一百余項配置全部標配,集競品的所有賣點配置于一身,堆料誠意十足。”極大限制了對手的差異化競爭。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競爭進入淘汰賽,行業的游戲規則也變得更加嚴苛,這需要制造商們在制造效率、毛利率和品牌的獨特性之間找到一種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