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國貨美妝“頂流”到市值腰斬,貝泰妮怎么了?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國貨美妝“頂流”到市值腰斬,貝泰妮怎么了?

薇諾娜在品控上出現問題,與其生產模式有很大關系。

文|子彈財經 胡芳潔

編輯|蛋總

股價下跌、增速放緩,讓手握薇諾娜的國貨美妝巨頭貝泰妮近來有些步履維艱。

據貝泰妮最新發布的財報,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50.14億元,同比增長24.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21.82%。

營收凈利雙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放緩且創下近5年新低。要知道,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貝泰妮增速最低的年份為2020年,但營收、凈利潤增速仍保持在30%以上。

增速放緩只是一個方面,憑借旗下品牌薇諾娜在敏感肌護理領域的領先位置,貝泰妮一直在國內美妝類上市公司中保持市值頭部位置,但這一情況,也在2023年被打破。

今年以來,貝泰妮股價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截至4月17日,貝泰妮的市值為509.51億元,較2022年7月7日的928.86億元,已跌去超45%。

2023年3月24日,貝泰妮市值曾一度在華熙生物、珀萊雅等幾家同類公司中墊底。而在2022年年中,貝泰妮市值還在上述公司中居第一位。

過去的一年,發生了什么導致貝泰妮出現如今的下行局面?一直謀求打破大單品瓶頸、尋找新增長點的貝泰妮,未來勝算幾何?

01 從國貨美妝頂流到市值腰斬

作為國內敏感肌護理領域的頭部公司,貝泰妮備受資本市場的認可,并由此帶來高估值。

2021年3月25日上市當日,貝泰妮從47.33元/股的發行價,一舉沖上162.82元/股收盤,漲幅高達244%。

據雪球數據,3個多月后,2021年7月7日,貝泰妮收盤價達到283.51元/股,市值超過1200億元,在國內美妝概念股中“一覽眾山小”,逼近醫美概念股中最高市值愛美客的約1335億元。而珀萊雅在當年7月最高市值為約412億元,貝泰妮是其近3倍。

此后,貝泰妮股價在波動中前行,雖然起伏有時,但整體而言,在國內美妝類上市公司中一直位居頂層。

但2022年7月后,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公司股價處于明顯的連續下降之中。

(圖 / 雪球(貝泰妮、珀萊雅、華熙生物股價走勢圖,從左到右))

從2022年7月4日的219.07元/股,至4月17日的120.28元/股,已跌去45%,幾近腰斬。

2023年以來,公司市值累積下跌19.4%。其中,2023年3月23日,公司市值約492億元,一度在華熙生物(約529億元)、珀萊雅(約507億元)幾家同類公司中居最后一位。

而在2022年年中,貝泰妮市值還在同類公司中居第一位。

從第一名淪落到最后一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標志性的反轉。

要知道,2021年7月貝泰妮市值還是珀萊雅的3倍,而僅僅過去不到兩年,二者就已經到了不相上下的位置。

截至今年4月17日收盤120.28元/股,對比2021年7月的高點283.51元/股,這個過程中貝泰妮整體下跌了57.6%,而珀萊雅上漲了18.7%(4月17日172.3元/股,2021年7月的高點145.11元/股)。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狀況?高管離職或成為一個重要的短期影響因素。

3月1日,貝泰妮發布公告,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原電商業務負責人董俊姿因個人原因辭職,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董俊姿于2012年10月加入貝泰妮,作為聯合創始人之一,董俊姿主要負責貝泰妮旗下主品牌薇諾娜的品牌市場化運作,重點發展了薇諾娜線上業務,被業內視作貝泰妮“二號位”。

董俊姿任職期間,正是貝泰妮線上化迅猛發展的階段。

與不少國產美妝品牌在疫情后才開始逐步加大線上銷售占比不同,早在2020年,貝泰妮線上收入占比就已高達82.38%。

在薇諾娜成為國內敏感肌護理品牌市占率第一名的過程中,2018年-2021年,貝泰妮營收增長率基本都維持在50%以上,其中,不斷增長的線上銷售收入功不可沒。

實際上,在入職貝泰妮之前,董俊姿2005年-2011年在滇虹藥業任人事主管、人力資源部經理、人力資源總監、總裁辦主任。

而貝泰妮正是脫胎于滇虹藥業,貝泰妮創始人郭振宇2002年進入滇虹藥業任總經理。2011年滇虹藥業改制,將邊緣業務薇諾娜出售給合作經銷商貝泰妮。

董俊姿入職貝泰妮兩年后的2014年,郭振宇才正式離開滇虹藥業任貝泰妮董事長。兩人可謂淵源頗深,并在后期將貝泰妮打造成千億市值的敏感肌護膚頭部品牌。

董俊姿對貝泰妮的重要性,不僅業務成績可以體現出來,薪酬的多少也是一個觀察的角度。

據貝泰妮財報,2022年,董俊姿稅前收入680萬元,高于董事長郭振宇的500萬元。2021年二人薪酬分別為580萬元、300萬元。由此可見,董俊姿是貝泰妮薪酬最高者,且明顯高于董事長。

至于為何離職,董俊姿曾對媒體表示,“未來會投入更多精力到基礎研究和科研生態系統的建設上。希望可以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持續投入和思考,來幫助更多年輕的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實際上,近期從貝泰妮離職的高管并不止董俊姿。

曾任職貝泰妮抖快事業部執行總經理的王熙雯,于2022年11月離職并加入丸美公司任總裁助理兼電商部總經理,這一消息當時也引發業界關注。

早在電商高管離職之前,有不少一線銷售人員因為銷售壓力過大而選擇離職。

2022年10月,一位原薇諾娜江浙地區銷售代表就曾對「子彈財經」表示,其入職不到半年就離職的原因在于,公司不斷調高全年銷售目標,導致銷售壓力過大。(詳見《除了薇諾娜,“藥妝第一股”貝泰妮已沒有籌碼?》)

此外,董俊姿離職雖然在今年3月才公告,但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他就逐漸從貝泰妮相關公司中退出,并減持貝泰妮。

據天眼查顯示,從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董俊姿共退出貝泰妮相關公司至少12家,不再擔任相關公司法人或其他管理職位,包括上海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圖 / 天眼查)

在從相關公司退出的同時,董俊姿持股的公司還在不斷減持貝泰妮股份。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貝泰妮前4名股東分別是諾娜科技、紅杉聚業、臻麗咨詢、重樓投資,持股比例分別為46.08%、16.58%、8.17%、4.75%。其中,董俊姿分別持有臻麗咨詢與重樓投資的股份為38.72%與32.54%。

截至2022年末,臻麗咨詢和重樓投資持股比例變為8.03%、3.00%。

僅2022年第四季度,董俊姿持股的臻麗咨詢與重樓投資,分別減持貝泰妮股份0.14%、1.75%。此外,紅衫聚業也減持2.00%。

核心人物離職、股東持續減持,或對公司股價產生負向作用。不過,這是上市公司都可能面臨的變化,對于成熟的公司而言,并不足以改變公司基本面。

而貝泰妮整體呈現出來的后勁不足,更多在產品層面有所印證。

02 增長乏力的背后

薇諾娜增長乏力,或是貝泰妮面臨的核心問題所在。

據財報數據,2020年-2022年,薇諾娜品牌占貝泰妮營收比重分別為99%、98%、97.4%。

一直以來,貝泰妮因為過于依賴薇諾娜而被認為存在品牌單一化風險。事實證明,時至今日,貝泰妮依然沒有明顯的“第二增長曲線”助力業績增長。

薇諾娜主要聚焦敏感肌護理,早在2019年,就已占據國內敏感肌護理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并不容易。

此外,近年來在美容護理、醫美等領域,“抗衰”是核心關鍵詞,并由此帶動相關品類、產品的快速增長。

而一直扎根敏感肌護理領域的貝泰妮,與美容消費領域蛋糕最大的抗衰市場關聯性弱,喪失了重要的增長契機。

實際上,圍繞敏感肌進行的一系列產品矩陣布局,主要以保濕、抗敏等基礎需求為主,較難做進一步的延展,而抗衰則不然。

以珀萊雅為例,根據4月12日發布的2022年業績快報,營收增長了37%,明顯高于2021年的23%。

其圍繞“早C晚A”抗衰大單品精華進行的一系列產品布局,為打造相關系列的面霜、眼霜等多個爆品奠定了基礎;同時,還通過產品的快速迭代來提高客單價。

珀萊雅核心單品紅寶石精華、雙抗精華和源力精華,都在上市1年左右就進行迭代,從1.0版本升級至2.0。據申港證券,紅寶石精華升級后,平均單價上漲1元/ml。

通過快速迭代來漲價,難免有“割韭菜”的嫌疑,但薇諾娜卻是另一個極端,其明星單品舒敏保濕特護霜,雖已暢銷多年,但消費者并不能感知其是否有進行升級迭代。一旦價格上漲,消費者的反彈也格外迅速。

以去年雙11李佳琦直播間的薇諾娜特護霜預售套裝為例,其單瓶價格上漲8元,引發較多消費者的吐槽。

除了產品矩陣、運營機制等帶來的影響外,品控也成為貝泰妮運營風險的關鍵一環。

據《北京商報》此前報道,在2022年雙11,有不少用戶表示在購買薇諾娜高保濕修護面霜后,收到產品發現有腥臭味,并引發用戶在黑貓投訴上進行集體投訴。

當時不少消費者指出“發臭的面霜”主要為蘇州昆山地區發貨,而該產品有兩處生產地,除云南昆明外,另一處位于上海市,生產企業為上海嘉亨日用化學品有限公司,為代工廠。

「子彈財經」發現,薇諾娜之所以在品控上出現問題,與其生產模式有很大關系。

(圖 / 頭豹研究院,2020)

一直以來,貝泰妮產品生產以委托加工為主,自主生產和OEM(代工生產)為輔。

據財報,2022年公司自主生產模式、委托加工模式生產以及OEM生產模式下所生產護膚品類產品銷售成本分別約占營業成本的16.10%、62.58%以及1.14%,可見委托加工模式占大頭。

在這一情況下,公司對生產過程的把控,往往不及自主生產模式。據了解,貝泰妮主要代工廠就是雙11產品質量問題指向的代工廠——嘉亨家化。

(圖 / 頭豹研究院)

產品布局、銷售策略以及生產方式的問題,不斷影響銷售端的表現。從2022年四個季度業績來看,貝泰妮營收增速分別約為59%、37%、20%、11%,增幅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中。

與此同時,珀萊雅卻形成鮮明的反差,同比增速分別約為38%、35%、22%、49%,增幅在調整中上升。

進入2023年,貝泰妮銷售情況更不容樂觀。

據萬聯證券研報,今年2月淘系平臺數據中,貝泰妮旗下薇諾娜、薇諾娜寶貝GMV分別同比增長-14%、201%。珀萊雅旗下珀萊雅、彩棠、悅芙媞分別同比增長17%、217%、105%。

根據魔鏡市場情報提供的數據,今年天貓平臺38購物節,薇諾娜銷售額0.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約54%,客單價和銷量也雙雙下降。而珀萊雅銷售額與去年基本持平,在銷量下降的同時,均價較去年增加3.7%。

浙商證券預測,2023年第一季度,貝泰妮凈利潤同比增幅為-5%至5%。

綜上可見,2023年第一季度貝泰妮營收增幅極有可能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

這將更直接地為貝泰妮的發展敲響警鐘——改變和調整,已刻不容緩。

03 破局的可能性

3月30日,在發布2022年財報的同時,貝泰妮發布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

公司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635.40萬股,約占目前公司股本總額的1.50%;首次授予的激勵對象共計298人。

授予限制性股票各年度業績考核為:以2022年營收和凈利潤為基準,2023年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均不低于28%,2024年和2025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分別為不低于61.28%、不低于100%。

目前,貝泰妮員工總數3053人,其中營銷人員2131人。根據公告,股票激勵對象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此判斷,激勵對象不包含一線營銷人員,一般而言,營銷人員有基于業績的另一套激勵計劃。

這意味除營銷人員之外的922人中,有近三分之一都被納入此次股票激勵計劃之中。可見,貝泰妮對接下來拉動業績增長的迫切心理。

為擺脫對單一品牌的依賴,貝泰妮在持續進行多品牌布局,并已形成薇諾娜品牌以及兒童護膚品牌薇諾娜寶貝、專業抗老科技品牌璦科縵、專業祛痘品牌貝芙汀的品牌矩陣。

但事實上,相對于強勢的薇諾娜品牌,上述品牌目前在體量、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

2022年,薇諾娜寶貝在財報中開始單列銷售收入為1.01億元,雖然增速較為突出,但占營收比重僅為2%。

璦科縵于2022年下半年推出,但市場聲量還很小。據了解,該品牌將采取線上線下并行區別化推廣策略,試圖在2023年高端護膚渠道搶占市場份額。

貝芙汀則將皮膚護理與現下正熱的AI技術相結合,通過醫學+AI人工智能診斷+內服外調產品組合包的組合,為消費者提供祛痘解決方案。

通過目前已上線的小程序來看,AI診斷主要服務于面診階段,更像是一個為線下醫生引流的工具。實際上,類似技術早些年就已應用于醫美領域。

(圖 / 貝芙汀小程序)

此外,針對代工模式所帶來的品控問題,貝泰妮也開始投入真金白銀進行布局。今年3月,貝泰妮“中央工廠新基地建設項目”在昆明呈貢馬金鋪正式竣工投產。該項目建設歷時3年,年產值可達50億元。

這也將是貝泰妮提升自主產能、補充生產短板的關鍵一環,但對業績提升的幅度還有待觀察。

產品矩陣延展、生產模式改進等動作,會助力貝泰妮在下一個三年涅槃而生嗎?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對貝泰妮依然將是艱難的一年。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貝泰妮

234
  • 貝泰妮:旗下品牌薇諾娜含膠原蛋白成分
  • 貝泰妮今日大宗交易折價成交133.82萬股,成交額6360.47萬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國貨美妝“頂流”到市值腰斬,貝泰妮怎么了?

薇諾娜在品控上出現問題,與其生產模式有很大關系。

文|子彈財經 胡芳潔

編輯|蛋總

股價下跌、增速放緩,讓手握薇諾娜的國貨美妝巨頭貝泰妮近來有些步履維艱。

據貝泰妮最新發布的財報,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50.14億元,同比增長24.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21.82%。

營收凈利雙增長,但增長幅度明顯放緩且創下近5年新低。要知道,在2018年至2021年期間,貝泰妮增速最低的年份為2020年,但營收、凈利潤增速仍保持在30%以上。

增速放緩只是一個方面,憑借旗下品牌薇諾娜在敏感肌護理領域的領先位置,貝泰妮一直在國內美妝類上市公司中保持市值頭部位置,但這一情況,也在2023年被打破。

今年以來,貝泰妮股價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截至4月17日,貝泰妮的市值為509.51億元,較2022年7月7日的928.86億元,已跌去超45%。

2023年3月24日,貝泰妮市值曾一度在華熙生物、珀萊雅等幾家同類公司中墊底。而在2022年年中,貝泰妮市值還在上述公司中居第一位。

過去的一年,發生了什么導致貝泰妮出現如今的下行局面?一直謀求打破大單品瓶頸、尋找新增長點的貝泰妮,未來勝算幾何?

01 從國貨美妝頂流到市值腰斬

作為國內敏感肌護理領域的頭部公司,貝泰妮備受資本市場的認可,并由此帶來高估值。

2021年3月25日上市當日,貝泰妮從47.33元/股的發行價,一舉沖上162.82元/股收盤,漲幅高達244%。

據雪球數據,3個多月后,2021年7月7日,貝泰妮收盤價達到283.51元/股,市值超過1200億元,在國內美妝概念股中“一覽眾山小”,逼近醫美概念股中最高市值愛美客的約1335億元。而珀萊雅在當年7月最高市值為約412億元,貝泰妮是其近3倍。

此后,貝泰妮股價在波動中前行,雖然起伏有時,但整體而言,在國內美妝類上市公司中一直位居頂層。

但2022年7月后,這一情況發生了變化——公司股價處于明顯的連續下降之中。

(圖 / 雪球(貝泰妮、珀萊雅、華熙生物股價走勢圖,從左到右))

從2022年7月4日的219.07元/股,至4月17日的120.28元/股,已跌去45%,幾近腰斬。

2023年以來,公司市值累積下跌19.4%。其中,2023年3月23日,公司市值約492億元,一度在華熙生物(約529億元)、珀萊雅(約507億元)幾家同類公司中居最后一位。

而在2022年年中,貝泰妮市值還在同類公司中居第一位。

從第一名淪落到最后一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標志性的反轉。

要知道,2021年7月貝泰妮市值還是珀萊雅的3倍,而僅僅過去不到兩年,二者就已經到了不相上下的位置。

截至今年4月17日收盤120.28元/股,對比2021年7月的高點283.51元/股,這個過程中貝泰妮整體下跌了57.6%,而珀萊雅上漲了18.7%(4月17日172.3元/股,2021年7月的高點145.11元/股)。

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狀況?高管離職或成為一個重要的短期影響因素。

3月1日,貝泰妮發布公告,公司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原電商業務負責人董俊姿因個人原因辭職,辭職后將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董俊姿于2012年10月加入貝泰妮,作為聯合創始人之一,董俊姿主要負責貝泰妮旗下主品牌薇諾娜的品牌市場化運作,重點發展了薇諾娜線上業務,被業內視作貝泰妮“二號位”。

董俊姿任職期間,正是貝泰妮線上化迅猛發展的階段。

與不少國產美妝品牌在疫情后才開始逐步加大線上銷售占比不同,早在2020年,貝泰妮線上收入占比就已高達82.38%。

在薇諾娜成為國內敏感肌護理品牌市占率第一名的過程中,2018年-2021年,貝泰妮營收增長率基本都維持在50%以上,其中,不斷增長的線上銷售收入功不可沒。

實際上,在入職貝泰妮之前,董俊姿2005年-2011年在滇虹藥業任人事主管、人力資源部經理、人力資源總監、總裁辦主任。

而貝泰妮正是脫胎于滇虹藥業,貝泰妮創始人郭振宇2002年進入滇虹藥業任總經理。2011年滇虹藥業改制,將邊緣業務薇諾娜出售給合作經銷商貝泰妮。

董俊姿入職貝泰妮兩年后的2014年,郭振宇才正式離開滇虹藥業任貝泰妮董事長。兩人可謂淵源頗深,并在后期將貝泰妮打造成千億市值的敏感肌護膚頭部品牌。

董俊姿對貝泰妮的重要性,不僅業務成績可以體現出來,薪酬的多少也是一個觀察的角度。

據貝泰妮財報,2022年,董俊姿稅前收入680萬元,高于董事長郭振宇的500萬元。2021年二人薪酬分別為580萬元、300萬元。由此可見,董俊姿是貝泰妮薪酬最高者,且明顯高于董事長。

至于為何離職,董俊姿曾對媒體表示,“未來會投入更多精力到基礎研究和科研生態系統的建設上。希望可以通過對這一領域的持續投入和思考,來幫助更多年輕的志同道合的創業者。”

實際上,近期從貝泰妮離職的高管并不止董俊姿。

曾任職貝泰妮抖快事業部執行總經理的王熙雯,于2022年11月離職并加入丸美公司任總裁助理兼電商部總經理,這一消息當時也引發業界關注。

早在電商高管離職之前,有不少一線銷售人員因為銷售壓力過大而選擇離職。

2022年10月,一位原薇諾娜江浙地區銷售代表就曾對「子彈財經」表示,其入職不到半年就離職的原因在于,公司不斷調高全年銷售目標,導致銷售壓力過大。(詳見《除了薇諾娜,“藥妝第一股”貝泰妮已沒有籌碼?》)

此外,董俊姿離職雖然在今年3月才公告,但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他就逐漸從貝泰妮相關公司中退出,并減持貝泰妮。

據天眼查顯示,從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董俊姿共退出貝泰妮相關公司至少12家,不再擔任相關公司法人或其他管理職位,包括上海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圖 / 天眼查)

在從相關公司退出的同時,董俊姿持股的公司還在不斷減持貝泰妮股份。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貝泰妮前4名股東分別是諾娜科技、紅杉聚業、臻麗咨詢、重樓投資,持股比例分別為46.08%、16.58%、8.17%、4.75%。其中,董俊姿分別持有臻麗咨詢與重樓投資的股份為38.72%與32.54%。

截至2022年末,臻麗咨詢和重樓投資持股比例變為8.03%、3.00%。

僅2022年第四季度,董俊姿持股的臻麗咨詢與重樓投資,分別減持貝泰妮股份0.14%、1.75%。此外,紅衫聚業也減持2.00%。

核心人物離職、股東持續減持,或對公司股價產生負向作用。不過,這是上市公司都可能面臨的變化,對于成熟的公司而言,并不足以改變公司基本面。

而貝泰妮整體呈現出來的后勁不足,更多在產品層面有所印證。

02 增長乏力的背后

薇諾娜增長乏力,或是貝泰妮面臨的核心問題所在。

據財報數據,2020年-2022年,薇諾娜品牌占貝泰妮營收比重分別為99%、98%、97.4%。

一直以來,貝泰妮因為過于依賴薇諾娜而被認為存在品牌單一化風險。事實證明,時至今日,貝泰妮依然沒有明顯的“第二增長曲線”助力業績增長。

薇諾娜主要聚焦敏感肌護理,早在2019年,就已占據國內敏感肌護理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要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并不容易。

此外,近年來在美容護理、醫美等領域,“抗衰”是核心關鍵詞,并由此帶動相關品類、產品的快速增長。

而一直扎根敏感肌護理領域的貝泰妮,與美容消費領域蛋糕最大的抗衰市場關聯性弱,喪失了重要的增長契機。

實際上,圍繞敏感肌進行的一系列產品矩陣布局,主要以保濕、抗敏等基礎需求為主,較難做進一步的延展,而抗衰則不然。

以珀萊雅為例,根據4月12日發布的2022年業績快報,營收增長了37%,明顯高于2021年的23%。

其圍繞“早C晚A”抗衰大單品精華進行的一系列產品布局,為打造相關系列的面霜、眼霜等多個爆品奠定了基礎;同時,還通過產品的快速迭代來提高客單價。

珀萊雅核心單品紅寶石精華、雙抗精華和源力精華,都在上市1年左右就進行迭代,從1.0版本升級至2.0。據申港證券,紅寶石精華升級后,平均單價上漲1元/ml。

通過快速迭代來漲價,難免有“割韭菜”的嫌疑,但薇諾娜卻是另一個極端,其明星單品舒敏保濕特護霜,雖已暢銷多年,但消費者并不能感知其是否有進行升級迭代。一旦價格上漲,消費者的反彈也格外迅速。

以去年雙11李佳琦直播間的薇諾娜特護霜預售套裝為例,其單瓶價格上漲8元,引發較多消費者的吐槽。

除了產品矩陣、運營機制等帶來的影響外,品控也成為貝泰妮運營風險的關鍵一環。

據《北京商報》此前報道,在2022年雙11,有不少用戶表示在購買薇諾娜高保濕修護面霜后,收到產品發現有腥臭味,并引發用戶在黑貓投訴上進行集體投訴。

當時不少消費者指出“發臭的面霜”主要為蘇州昆山地區發貨,而該產品有兩處生產地,除云南昆明外,另一處位于上海市,生產企業為上海嘉亨日用化學品有限公司,為代工廠。

「子彈財經」發現,薇諾娜之所以在品控上出現問題,與其生產模式有很大關系。

(圖 / 頭豹研究院,2020)

一直以來,貝泰妮產品生產以委托加工為主,自主生產和OEM(代工生產)為輔。

據財報,2022年公司自主生產模式、委托加工模式生產以及OEM生產模式下所生產護膚品類產品銷售成本分別約占營業成本的16.10%、62.58%以及1.14%,可見委托加工模式占大頭。

在這一情況下,公司對生產過程的把控,往往不及自主生產模式。據了解,貝泰妮主要代工廠就是雙11產品質量問題指向的代工廠——嘉亨家化。

(圖 / 頭豹研究院)

產品布局、銷售策略以及生產方式的問題,不斷影響銷售端的表現。從2022年四個季度業績來看,貝泰妮營收增速分別約為59%、37%、20%、11%,增幅處于明顯的下降趨勢中。

與此同時,珀萊雅卻形成鮮明的反差,同比增速分別約為38%、35%、22%、49%,增幅在調整中上升。

進入2023年,貝泰妮銷售情況更不容樂觀。

據萬聯證券研報,今年2月淘系平臺數據中,貝泰妮旗下薇諾娜、薇諾娜寶貝GMV分別同比增長-14%、201%。珀萊雅旗下珀萊雅、彩棠、悅芙媞分別同比增長17%、217%、105%。

根據魔鏡市場情報提供的數據,今年天貓平臺38購物節,薇諾娜銷售額0.6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約54%,客單價和銷量也雙雙下降。而珀萊雅銷售額與去年基本持平,在銷量下降的同時,均價較去年增加3.7%。

浙商證券預測,2023年第一季度,貝泰妮凈利潤同比增幅為-5%至5%。

綜上可見,2023年第一季度貝泰妮營收增幅極有可能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

這將更直接地為貝泰妮的發展敲響警鐘——改變和調整,已刻不容緩。

03 破局的可能性

3月30日,在發布2022年財報的同時,貝泰妮發布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

公司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635.40萬股,約占目前公司股本總額的1.50%;首次授予的激勵對象共計298人。

授予限制性股票各年度業績考核為:以2022年營收和凈利潤為基準,2023年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均不低于28%,2024年和2025年的營收和凈利潤增幅分別為不低于61.28%、不低于100%。

目前,貝泰妮員工總數3053人,其中營銷人員2131人。根據公告,股票激勵對象為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此判斷,激勵對象不包含一線營銷人員,一般而言,營銷人員有基于業績的另一套激勵計劃。

這意味除營銷人員之外的922人中,有近三分之一都被納入此次股票激勵計劃之中。可見,貝泰妮對接下來拉動業績增長的迫切心理。

為擺脫對單一品牌的依賴,貝泰妮在持續進行多品牌布局,并已形成薇諾娜品牌以及兒童護膚品牌薇諾娜寶貝、專業抗老科技品牌璦科縵、專業祛痘品牌貝芙汀的品牌矩陣。

但事實上,相對于強勢的薇諾娜品牌,上述品牌目前在體量、影響力方面都很有限。

2022年,薇諾娜寶貝在財報中開始單列銷售收入為1.01億元,雖然增速較為突出,但占營收比重僅為2%。

璦科縵于2022年下半年推出,但市場聲量還很小。據了解,該品牌將采取線上線下并行區別化推廣策略,試圖在2023年高端護膚渠道搶占市場份額。

貝芙汀則將皮膚護理與現下正熱的AI技術相結合,通過醫學+AI人工智能診斷+內服外調產品組合包的組合,為消費者提供祛痘解決方案。

通過目前已上線的小程序來看,AI診斷主要服務于面診階段,更像是一個為線下醫生引流的工具。實際上,類似技術早些年就已應用于醫美領域。

(圖 / 貝芙汀小程序)

此外,針對代工模式所帶來的品控問題,貝泰妮也開始投入真金白銀進行布局。今年3月,貝泰妮“中央工廠新基地建設項目”在昆明呈貢馬金鋪正式竣工投產。該項目建設歷時3年,年產值可達50億元。

這也將是貝泰妮提升自主產能、補充生產短板的關鍵一環,但對業績提升的幅度還有待觀察。

產品矩陣延展、生產模式改進等動作,會助力貝泰妮在下一個三年涅槃而生嗎?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對貝泰妮依然將是艱難的一年。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宁阳县| 通许县| 邻水| 宜黄县| 扬州市| 遵义县| 东丽区| 东平县| 红桥区| 清丰县| 桐柏县| 紫金县| 西充县| 宾川县| 九龙县| 双柏县| 札达县| 瑞丽市| 合作市| 盐池县| 比如县| 汶川县| 临澧县| 东乡县| 集贤县| 库伦旗| 彩票| 丁青县| 临沂市| 大同市| 秀山| 简阳市| 章丘市| 顺平县| 江达县| 磐石市| 神池县| 新蔡县| 敖汉旗| 安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