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省委黨校第30期中青二班學員 維色木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這是恰逢其時、意義深遠、安瀾大局的謀劃,這是強農之策、興農之要、富農之舉。結合四川省實際來看,踐行“大食物觀”,應該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保障糧食安全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首要任務。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踐行大食物觀不能離開糧食安全這個基礎。四川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保障糧食生產、解決好全省人民吃飯問題始終是首要任務。踐行大食物觀,必須把穩定糧食生產作為首要任務,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進一步完善糧食生產政策支持舉措,堅決防止打著“大食物觀”的旗號搞農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切實提高全省糧食保供能力,把全省人民的飯碗端穩、端牢。在此基礎上,科學有序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二、堅持生態優先是踐行大食物觀的基本前提。四川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全國五大林區之一、五大牧區之一、我國重要的淡水魚類種質資源庫。踐行大食物觀,既要發揮好我省資源豐富的優勢,更要牢記總書記提出的“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個前提,堅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搞“大開發”,要堅持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逾越,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科學有序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
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踐行大食物觀的主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踐行大食物觀,要繼續堅定走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道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向多元供給轉變,豐富群眾“菜籃子”“肉盤子”“果盤子”“油瓶子”等食物供給,滿足人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生活需要。
四、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是踐行大食物觀的根本出路。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發展“大食物觀”,同樣需要從科技找出路。踐行大食物觀,必須走一條以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的發展之路。要充分發揮四川種質資源豐富優勢,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大力培育滿足大食物生產所需、符合四川實際的多元化、特色化、功能化的新品種;要持續提升食物制造技術創新,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支持食品生產企業強化科技創新力度,實現食物生產的提質增效;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大食物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快培育食品生物技術創新性人才,切實以人才引領食物生物科技創新,以科技賦能“大食物觀”。
五、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保障。食物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經濟、科技、政策、體制等方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完善政策法規體系,為大食物觀的踐行落實提供重要保障。踐行大食物觀,必須建立完善政策法規體系。要強化規劃引領,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全省不同類區的資源稟賦,制定我省大食物發展規劃,分步驟、分階段、分區域推動我省大食物發展。要完善大食物扶持政策體系,一方面要優化完善傳統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基礎;另一方面,要積極研究制定支持保護新型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推動大食物產業發展。還要注重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為群眾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