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邢麗周六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當前,我國宏觀稅負水平已經降低至歷史低點,稅費負擔邊際下降空間已非常有限。下一階段,減稅降費政策將側重促投資和擴消費。
財政部數據顯示,我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從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在主要經濟體中也處于較低水平。
邢麗表示,“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國減稅降費力度最大的一個時期,對減輕企業負擔、增加企業現金流、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等起到了諸多成效。但是,她強調,“宏觀調控是一個‘審時度勢’的藝術,減稅降費不是‘一減到底’就好”。
她進一步指出,當前減稅降費正在面臨一些新問題。一方面,財政緊平衡已是常態。持續多年的大規模減稅降費,再加上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政府債務負擔率已達到50%左右。雖然債務風險總體可控,但也存在結構性問題,一些地方財政運行風險在加大。特別是在政策邊際效應減弱的背景下,若要達到以前的政策效果,政策力度需要不斷加碼,同時也會積累更大的財政風險。
另一方面,邢麗指出,2022年,稅收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全國稅收收入占比下降,非稅收入占比上升的“蹺蹺板”特征十分明顯?!半m然非稅收入也是汲取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不能將非稅收入和‘亂收費’劃等號,但不可否認,面對稅收壓力加大,部分地方政府加大了非稅收入的挖潛。”她說。
邢麗認為,在進一步減稅降費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未來政策的側重點將是促投資和擴消費這兩大方向。
她表示,從促投資來看,政策的重點在于促進產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重點支持的產業包括汽車、半導體、航空、新能源和制藥等。減稅降費可以發揮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性作用,還可以通過完善稅收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完善基礎設施投資結構和方式。
從擴消費來看,邢麗稱,政策的重點是鼓勵消費,提高消費在促進經濟循環中的作用。尤其要完善消費潛力大、技術和產業帶動強的產品的稅費支持政策,比如汽車。此外,還要完善養老、育兒、醫療等領域的稅費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