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繼去年國內天然氣消費量歷史首次下降后,今年天然氣消費量有望實現增長,但目前各機構的預測增速呈現較大差異。
4月15日,由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天然氣行業年度運行報告藍皮書》(下稱《天然氣藍皮書》)預測,202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4440.57億立方米,增量為778億立方米,增長21.23%。
這一增長幅度高于2018年的天然氣消費增速。是年,在“煤改氣”等政策的影響下,國內天然氣迎來快速發展,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2803億立方米,創下18%的增長幅度。這是近十年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的最高增速。
去年,在國內經濟放緩、疫情防控以及高氣價影響下,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3663億立方米,同比下降1.7%,為歷史首次。
《天然氣藍皮書》表示,今年受國際地緣政治、國際LNG價格、中國能源轉型政策等影響,中國天然氣市場仍然具有不確定性。“十四五”時期,國內天然氣消費將從快速發展邁入中高速增長,并向穩定發展轉變。中國持續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將帶動能源和天然氣需求剛性增長。
該藍皮書認為,目前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不到10%,遠低于國際23%的水平,中國天然氣消費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該藍皮書由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西南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編撰。
與該機構的樂觀數據相比,國內其他研究機構對今年天然氣消費增速的預測保守很多。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3月底發布的《2022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數據預測,今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為386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5.3%。
該報告表示,在宏觀經濟穩增長背景下,GDP增速回升將拉動用氣需求增長;疫情影響減弱,用氣行業特別是商業服務用氣迎來利好;在“雙碳”戰略下,天然氣繼續在能源轉型中發揮作用。但國際氣價維持較高水平與替代能源快速發展,仍將持續抑制用氣需求。
此前,天然氣行業研究咨詢機構北京世創能源預測,今年國內天然氣市場需求量為3713億立方米,同比增速為4.6%。
北京世創能源認為,在經濟放緩、煤炭供應相對寬松、油氣價格相對高位的背景下,2023年天然氣市場處于不景氣期的可能性仍較大。
4月15日,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等還聯合發布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單位GDP能耗下降26%,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
這相當于少用1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29.4億噸的二氧化碳。
能耗強度是指創造單位GDP所消耗的能量。能耗強度越低,說明消耗的能量越少,GDP的質量越高。
長期以來,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態勢,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靠粗放型資源消耗推動,未實現與碳排放脫鉤。
2001-201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GDP一樣保持高速增長,一度年增長率高達18%。2005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去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80億立方米,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了基礎。
談及2023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展望,藍皮書表示,應在五個方面加強建設。
一是加快建設碳排放數據體系,為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的增加建立基礎。
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45億噸。未來,將延伸到八個高耗能行業,具備碳排放數據基礎的子行業有望率先被納入碳市場。
因此,藍皮書建議,政府應當加快推動碳監測、碳核算、碳咨詢等行業的發展,以幫助企業進行精準的碳排放數據預測與核算,加快建設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數據體系。
二是推動非履約機構與個人相關細則出臺,為全國碳市場豐富交易主體創造條件。當前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仍以履約機構為主,從國際經驗以及地方試點經驗來看,非履約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的納入將是應有之義。
三是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發揮風險對沖以及價格發現的作用。
四是盡快出臺全國范圍內的碳市場穩定調節機制。參照國際與地方試點碳市場的經驗,為全國碳市場設置價格限制、持倉限制、成本控制儲備等市場調借機制和工具;參照歐洲等市場的改革經驗,建立碳市場自身制度的定期審查和修正機制,為碳市場植入制度動態優化的基因。
五是加深與全球碳市場合作,探索國際化道路。作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中國應當提前布局碳市場合作方案的研究,為可能面臨的問題準備好預案,以便應對未來碳市場深入合作、跨境連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