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陽戈
在深交所上市委2023年第21次審議會議上,成都裕鳶航空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裕鳶航空)成了當周唯一被否的IPO公司。
在審議中可以看到,公司的成長性、依賴性、研發能力,成了監管層最為關注的問題。
成長性首先被問及
說明書顯示,裕鳶航空主要從事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業務,產品包括軍民用飛機零部件、軍民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同時公司還從事燃氣輪機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業務。公司加工的機體結構件、起落架等飛機零件應用于新一代國產戰斗機、大型運輸機、直升機、無人機、靶機和商用飛機等。公司加工制造的航空發動機零部件,應用于定型批產階段和新一代型號研制、預先研究階段的國產軍用航空發動機,以及長江系列和國際主流商用航空發動機。同時,公司還承接國產燃氣輪機研制項目的零部件試制與小批量生產。裕鳶航空表示,公司客戶主要為中航工業和中國航發等軍工集團下屬主制造商、分承制商和科研院所。
深交所上市委第一個問題便直指成長性。據悉,裕鳶航空2020年至2022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45億元、2.06億元、2.3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848.95萬元、5443.15萬元、6610.7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43億元、2.01億元、2.29億元,其中機體結構件產品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7.82%、65.89%、66.28%,較上年同期分別增 460.20%、59.87%、14.79%。我國航空零部件制造行業以主制造商內部配套企業為主,2021年該公司在該市場的占有率為0.11%。

對此,監管層需要公司說明2020年機體結構件產品收入大幅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未來是否存在收入下滑風險;并結合市場空間、行業競爭格局、公司競爭優劣勢等情況,說明主營業務是否具有成長性,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
對客戶有重大依賴
接下來,監管層將眼光投注到了公司客戶信息上。
據悉,裕鳶航空2022年的前五大客戶分別是中航工業、中國航發、中科翼能、Z01公司、航天科技D01單位,5客戶合計實現的銷售收入為2.29億元,占到了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99.75%。其中光中航工業體系中的A01單位一家,就達到1.62億元的銷售收入,占到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高達70.43%,銷售的內容是“機體結構件、起落架零件”。

需要指出的是,A01單位每年實現的銷售收入比例都較高,但2020年還為59.71%,2021年升到68.25%,到了2022年竟直接超過了7成,依賴的情形一目了然。
對于客戶集中度高,裕鳶航空表示這是符合行業特點的。裕鳶航空稱,公司產品的下游市場以飛機整機和航空發動機市場為主,下游市場主體集中度較高。我國航空制造業經過數次戰略性和專業化重組,形成了以中航工業、中國商飛兩家整機平臺企業和中國航發一家航空發動機制造平臺企業為主的航空裝備制造格局。目前我國主要軍機的主制造商均為中航工業下屬單位,民用客機分承制商大多也為中航工業下屬單位。中國航發承擔了我國主要航空發動機研制任務以及部分航空發動機的國際轉包業務。 另外,裕鳶航空還表示自己與中航工業和中國航發下屬單位的合作具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且主要客戶中航工業和中國航發的下屬單位行業地位穩定,本身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不過即便如此,監管層指出,裕鳶航空2021年和2022年收入增長較快主要系A01單位訂單增長所致。而2017年3月,中航工業控制的中航信托通過空空創投及兆戎投資間接入股了公司,同月公司業務轉型。2018年8月,裕鳶航空開始與A01單位合作。
監管層要求公司說明對A01單位銷售收入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與中航工業間接入股相關;說明對A01單位是否存在重大依賴及其合理性,對其銷售是否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公司是否具備獨立面向市場獲取業務的能力。


關于研發能力
最后,根據裕鳶航空申報材料,公司根據自身科研生產能力承接科研件試制任務,承擔科研試制任務的供應商在未來批產業務的承接中更具穩定性。報告期內,裕鳶航空科研件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28.26%、19.72%、17.87%。2020年6月,科研件重要客戶中國航發B02單位和B04單位變更招標方式為公開招標后,公司來自前述客戶的科研項目收入規模及毛利率均出現較大幅下降。報告期內,裕鳶航空研發費用率和研發人員占比等指標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研發費用中職工薪酬占比分別為57.34%、60.72%、68.54%。
在審議中,監管層要求公司說明研發費用中職工薪酬占比逐年上升的原因及合理性;說明研發費用率和研發人員占比偏低的原因及合理性,裕鳶航空是否具有較強創新能力;裕鳶航空還得結合業務資質認證、在手訂單、參與招投標等情況,說明科研件收入占比逐年下降的原因,是否具有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