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獨角金融 李海霞
編輯| 付影
公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能在3000多名基金經理中突圍,可謂千里挑一。而行業冠軍的光環無疑讓基金經理一躍登峰,為職業生涯畫上璀璨的一筆。
在2022年的公募角逐戰中,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英大基金”)湯戈管理的產品英大國企改革主題以31.5%的收益率奪得股票型基金冠軍。由此,湯戈也成為市場和投資者關注的寵兒之一。
不過,在榮獲冠軍3個月后,湯戈從英大基金離職。據《中國基金報》報道,湯戈去向已定,新東家為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方正富邦”)。
方正富邦成立于2011年,方正證券(601901.SH)為控股股東,持股66.7%。2022年12月,中國平安(601318.SH)拿下方正證券后,成為方正富邦實控人。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方正富邦公募基金規模達到559.3億元,在153家基金公司中排第75位。
對于英大基金來講,冠軍基金經理的離任,給其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近兩年完成股權集中化,在公募市場邁出一大步的英大基金,未來的路要怎么走?
1、冠軍基金經理離職,基民要“清倉”、“撤退”?
來源:英大基金公告
4月1日,英大基金發布公告稱,權益投資總監湯戈因個人原因辭職。同日,湯戈離任了所管的英大睿鑫、英大睿盛、英大策略優選、英大國企改革主題4只產品。此時,距離湯戈拿得冠軍剛滿3個月。
湯戈所管的產品英大國企改革主題是伴隨他登上去年股票型基金冠軍寶座的產品。
英大國企改革主題成立于2018年11月22日,重點投資于與國企改革相關的行業。
成立后的前三年內,英大國企改革主題業績表現無亮點可言。直到2022年,該只基金以31.5%的收益率獲得公募市場股票型基金第一名。
來源:天天基金網
業績增長下,基民紛紛買入該產品。2021年末時,該只產品規模0.71億元,2022年末增至4.2億元,一年間規模增長近5倍,達492%。
再說該只產品的基金經理,清華大學工學碩士畢業的湯戈有著光鮮的履歷,曾在國泰君安證券、國信證券、華西證券、英大泰和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等任職。2020年5月加入英大基金,一年多后,2021年8月6日同時擔任了英大睿鑫、英大睿盛、英大策略優選、英大國企改革主題4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與其他基金經理共管。
成為基金經理一年多即登上眾多同行向往的高峰。冠軍光輝下,湯戈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如此節點又緣何離職呢?
華南一位公募高管對《中國基金報》表示,“優秀人才的適當流動是正常現象”。另外一位基金行業資深分析師則表示,公募基金經理離職通常由于考核壓力、激勵不足、公司文化不夠匹配、個人發展愿景等原因,可能都會出現離職的情況。
來源:天天基金網,英大國企改革主題基金經理變更情況
原本,湯戈所管的4只產品,除英大策略優選由基金經理張媛、張大錚、湯戈三人共管外,其他3只產品均由張媛與湯戈共管。湯戈離任后,這4只產品分別由共管的其他幾位基金經理管理。
冠軍經理離職,比公司更緊張的是沖著基金經理名聲買入產品的基民們。從基金吧討論內容來看,基民對于湯戈的離任情緒表現比較低迷,稱“沒有湯經理不可能有這么高的收益率”,有基民表示“經理換了我就清倉了”、“經理人退換不看好,撤退”等。
來源:東方財富網基金吧
基金經理離職,不能說對基金產品業績以及基金公司沒有影響,畢竟一個優秀的基金盈利在投資判斷、資產組合以及風控方面有著較強的綜合能力。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優秀的基金經理所帶領的團隊自然會在投資策略與風格、操作技術層面形成特有的積淀與傳承,乃至發揚光大,因此其本人的離職可能短期內會對市場信心和基金業績造成一定影響,但就長期而言其綜合投資素養和操盤能力得以傳承本身就是作為優秀基金經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該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不應受到太大影響。
2、背靠國網,英大基金打響翻身仗?
英大基金成立于2012年8月17日,由英大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交通建設”)和航天科工財務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工”)共同發起成立。初時,三家公司分別持股49%、36%、15%。
2018年時,大股東英大國際信托將其持有的49%股權轉讓給了控股股東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網英大”)。
2019年9月,國網英大增加1.16億元注冊資本,成為持股67.7%的控股股東。
2020年9月,股東交通建設與航天科工將所持的英大基金所有股份轉讓給國網英大。自此,英大基金成為國網英大全資子公司。
來源:Wind
在英大基金成立的前幾年,公募基金規模不見起色,到2019年末才達到100億元。
國網英大實現全資控股的第二年,即2021年末,英大基金公募產品規模達到554億,不到兩年的時間規模增長了5倍多。
柏文喜表示,股權集中對于基金公司管理與經營而言更容易得到實控人的戰略協同與資源支持,而央企股東雄厚的實力與市場增信作用無疑也是利好于基金業績提升的。
梳理過去的2022年,在公募市場業績下滑態勢下,英大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13.08%,高于同類平均的-0.22%;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5.99%,高于同類平均的-0.55%。
這樣的成績背后,一方面源于英大基金權益投資體系的建設,投研框架、投研平臺和體系化趨于成熟;另一方面也在于英大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數量較少。
在英大基金產品結構中,混合型基金有7只,規模12.9億元;股票型基金有2只,規模4.59億元。數量達12只的債券型基金規模339.78億元,占整體規模的70%。
從業績來看,相較權益類產品,英大基金主打的債券型產品表現較為普通,2022年所有產品平均收益率2.78%,略高于同類平均的2.45%。
3、冠軍離任,英大基金有何隱憂?
對于一家基金公司來講,權益類產品反映主動管理能力,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英大基金旗下唯二的股票型產品中,除了冠軍產品英大國企改革主題之外,還有2022年3月15日成立的英大中證ESG120策略。該只產品目前規模只有0.38億元,面臨清盤風險。
混合型產品中,英大睿盛規模最大,A、C類份額疊加為4.78億元。不過,2022年,該產品A類份額漲幅-15.67%,與同類平均的-15.39%相差無幾,并無優勢。
此外,英大睿鑫、英大策略優選、英大靈活配置三只產品的規模剛過5000萬的清盤線。
再看基金經理層面,除去離職的湯戈,主要管理權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只剩兩名:張媛和霍達。此外,還有主要管理債券型產品的基金經理張大錚、易祺坤也有管理混合型產品。
其中,基金經理張媛是英大基金權益類產品“定海神針”般存在。自2016年9月加入英大基金已近7年。
自2018年1月起,張媛先后擔任了英大睿盛、英大策略優選、英大國企改革主題、英大睿鑫、英大中證ESG120策略、英大碳中和等產品的基金經理。和湯戈共管的冠軍產品英大國企改革主題也是其代表作,是業績表現最好的一只。
另外一名權益類基金經理為霍達,2020年8月加入英大基金,歷任研究員、權益投資部基金經理助理。2個月前,2023年2月8日,霍達剛成為一名基金經理,管理了英大領先回報、英大靈活配置兩只產品。值得注意的是,英大領先回報由霍達和基金經理張大錚共管。
截至2022年4月7日,霍達所管產品任職回報均跌超7%,同類排名處于末位。
來源:天天基金網
值得一提的是,英大基金強調投研一體,投研人員發揮特色和專長,基金經理發揮市場敏銳觸角,兩者合力形成投資組合。
團隊作戰,能否支撐英大基金的業績,讓旗下主動權益類產品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呢?你看好英大基金的后續發展嗎?是否買過他家的產品?評論區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