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振芳
界面新聞編輯 | 查沁君
“作為一個全球公司,如果缺席中國市場,我們的理想很難實現。”
三年前,這家全球在線教育巨頭Udemy(NASDAQ:UDMY)做出一個決定:全面進軍中國市場。新冠疫情解封后,Udemy全球新興市場總裁仇寧第一時間搭乘飛機前往中國,部署相關業務。
相較于其他市場,Udemy的中國本土化策略更為徹底。今年3月發布的中國新品牌優領思,是Udemy唯一一個地區性品牌;同時投資中國新職業教育公司三節課,由其代理Udemy中國區業務。
Udemy于2010年在美國硅谷成立,是一家全球開放式在線教育網站,涵蓋設計、開發、IT軟件、市場影響等課程。2021年10月29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目前有5900萬名正式學員、7萬多名老師、20多萬門課。
不同于Coursera(NYSE:COUR)、edX等其它在線教育平臺,Udemy提供課程的同時,也開放教學機會。用戶可以建立自己的課程,將擅長的專業知識介紹給全世界,課程費用由其自主決定,通常在10-100美元不等。
誕生于在線教育蓬勃的黃金時代,Udemy早期俘獲大批C端用戶,但該業務近年增長乏力,細分市場面臨嚴峻挑戰。2022財年C端消費者業務貢獻3.15億美元營收,同比下降4%。
潛力龍頭業務逐漸轉向B端企業培訓。2022財年貢獻3.14億美元營收,同比上漲68%。相較單次付費的個人用戶,企業用戶的現金流更可觀穩定,企業也能獲得差異化的定制服務。
其服務的公司包括歐洲跨國化工公司巴斯夫、建筑設備制造商公司卡特彼勒、英國的時尚購物平臺發發奇、智利的跨國零售商法拉貝拉,以及德國的全球汽車供應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等。
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下,中國的企業培訓也迎來發展春天。據多鯨研究院2023年2月發布的《2023中國企業培訓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隨著需求調整和新技術入局,2023年中國企業培訓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大關。

20世紀80年代,仇寧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先后在范德比爾特大學、芝加哥大學取得工程博士、MBA學位。過去三十多年,他在多家硅谷技術公司,麥肯錫擔任要職,2014年正式加入Udemy。
3月10日上午11點,年過六十的仇寧,獨自一人背著雙肩包,乘坐出租車,來到北京朝陽豐聯廣場接受界面教育的專訪。
以下為采訪內容,刊發有所刪節
界面教育:Udemy布局中國市場有哪些不同階段?
仇寧:大概三年前決定進入中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我們目前走到了1.5-2.0階段。
第一階段,產品內容本土化。中國的文化、語言、政策導向跟其他地區不同,例如服務器要在中國,課程內容各方面也要符合國家政策。
第二階段,引入中國品牌和服務經驗,將產品和企業、個人打通,我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注冊落地中文品牌——優領思,這也是Udemy唯一一個地區性品牌。
第三階段,業務規模化。從現有的近100個大客戶,做到1000-2000個客戶就是一個標志。未來我們的團隊要深入一線市場。
界面教育:布局中國市場為什么要先投資三節課?
仇寧:2019年,我來中國差不多上十次,見了五六十家中國企業,最終挑中三節課,由其代理Udemy的中國區業務。
進入中國市場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自建團隊,慢慢摸爬滾打,但花費時間長,見效慢,可能三年都沒結果。很多采用第一種方式的北美公司都失敗了,走得最遠的優步最終也撤出中國。
第二,收購一家小公司進入中國。這種方式也不可行,如果創始人離開,留下來的人可能不具備創業精神。
第三,和當地公司合作,但只有商業合作還不夠,需要資金注入。
雅虎最英明的決策是投資了阿里巴巴,雖然雅虎在中國可能沒聲了,但它持有阿里巴巴股份。我認為這條路可行,但是找一家大公司肯定不行,小公司沒力量,要找一家處于A-B輪規模的公司,有一定的團隊、理想,同時你能幫助他把產品技能抓好,三節課在這方面跟我們的發展方向吻合。
新職業教育公司三節課成立于2015年,早期業務提供面向個人職業發展需求的產品、運營等領域的專業技能培訓,2018年開始試水企業培訓,2020年10月,其To B業務增長率達到300%,于是選擇All in企業培訓。一年后,三節課連續完成由美國風險投資公司Owl Ventures領投的B+輪、Udemy領投的C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逾兩億元。
界面教育:進入中國市場,公司內部有不同聲音嗎?
仇寧:當然有。一方面因為進入中國市場投資較大,例如產品平臺本地化,服務器內容審核、不斷跟進政策等。其次,人的精力有限,在中國市場花費的時間是否劃算,就會導致不同聲音出現。最終,高層領導認為,作為一個全球公司,如果缺席中國大市場,我們的理想很難實現。
界面教育: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市場,異同點是什么?有哪些經驗可以復制?
仇寧:中美的共同點比不同點多,除了語言不相似,70%是相似的,主要體現在教師、學員的溝通、做課上。
另一方面,中國可能是全球跨國公司最集中的國家,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與其在本國公司經營服務方式,產品內容差不多。
我觀察到,如今很多中國大公司在出海,我們的首批企業業務之一就是幫助培訓比亞迪海外市場的員工。
界面教育:實際運營中,哪些類型的公司對職業培訓需求較大?
仇寧:目前跟行業沒有關系,跟公司規模關系更大。公司越大,資金和各方面投入意愿就更大。我們在全球約有1.5萬個合作公司,涵蓋各個行業。約六成美國500強公司、韓國三星、現代、 LG, SK都是我們的客戶。
課程量充足的前提下,每個企業所需要的課已經基本具備,我們通過銷售團隊跟企業溝通,針對企業的培訓需求定制服務。
界面教育: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表現在哪?擔心“水土不服”嗎?
仇寧:中國市場特殊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正從目的性明確的培訓,慢慢走向技能、產能的培養。
第二,現階段的中國企業沒有上升到讓每一個員工都接受培訓的階段,而是先集中培訓部分團隊。
第三,中國是一個大市場,僅汽車行業規模就相當于某一小國家的經濟體。
我們三年前就已克服“水土不服”的問題。進入中國前,我們花了一年半時間將產品服務本土化,包括服務器落地和課程內容審核,要給企業安全感,盡量做到他們到Udemy學習,是跟職業技能有關的,不參與政治意識形態各方面的東西。
界面教育:Udemy的中國市場策略及業務目標分別是什么?
仇寧:中國市場以To B為主,做到一定程度以后,我們會把C端業務帶進來,可能在12-18個月之后。我們對To B市場了解較深,把控課程、文化也比較容易,To B是封閉的系統,相較安全。
目標到2025年,希望有三四十萬個人用戶在udemy平臺上學習,有一兩千的商業公司用戶,有2000-3000門中文課。
界面教育:未來有更多在中國教育領域的投資計劃嗎?
仇寧:看業務發展情況。因為中國市場很大,可做的事情很多。好未來、新東方可能也就5%或10%的市場份額。所以我跟別人開玩笑,拿下5%的市場就很高興了。我經常跟團隊說,就像到健身房鍛煉,肌肉不是一天練成的,不急躁,慢慢做,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更新更好的機會。
界面教育:過去幾年,中國教育企業從狂奔到突然“剎車”,選擇這個時候進入中國市場,是一個好時機嗎?
仇寧:進入中國市場,我們并沒有去選一個黃道吉日,主要是看產品平臺有沒有準備好,有沒有當地化,有沒有資源支持。
另外,中國成人教育受到很大沖擊,原因可能在于前幾年,它是建立在中年人焦慮的前提下產生的知識付費。但長期來說,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學習發展問題。
界面教育:如何看待“雙減”政策?
仇寧:“雙減”是對整體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過去,大量的資本和社會資源傾注在K12培訓上,使用大量社會資源去考核學生,造成家長焦慮,學生壓力大,教育資源不平等,對個人成長不一定好。
我看到很多資源轉移到成人教育領域。因為人工智能來了,很多人都在轉行或失業,失業不僅是個人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幫助這些人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很重要,這對成人教育是一個正面利好。
總的來說,如何調動資源吻合社會發展,也是一個可以繼續探討的問題。
界面教育:Udemy在最新財報中稱,裁員10%,哪些部門會受影響?
仇寧:裁員范圍比較廣泛,如招聘部門、中小公司的銷售團隊都會受影響。
前幾年業務高速發展,員工招多了,出現人員冗雜。實際上,我覺得每過5年、7年、10年,公司就應該有一次裁員。這話不好聽,但七八年你肯定積累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要實現盈利式發展,更要做到這一點。很多公司裁員后,總體產出和效率更好,產值更多。
界面教育:過去一年,哪些因素造成Udemy增收不增利?
仇寧:要看你怎么定義營收,營業額一直在增長,去年還是有百分之五六十的增速,特別是B端也有強勁增長,我們認為今年還會有40%-50%的增長,方向是對的。
在最近的大環境下,我們更傾向于穩步有力的增長,而不是像以前不顧一切增長,做了一些調整,目標是今年下半年盈利。
界面教育:第一業務從C端轉至B端,背后有哪些考量?市場和需求變了嗎?
仇寧:跟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有關。C端業務每年都要獲取新客,每年甚至每季都要完全重新開始,很難實現大幅增長。B端一般看客戶留存率,我們一般在20%以上,今年又建立新的客戶,這樣的商業模式可以使公司實現快速穩步成長。
界面教育:C端用戶增長乏力的原因有哪些?
仇寧:總體來說,個人業務增長率比以前低,但本身還在增長。
我們認為,企業培訓是剛需,且盈利狀況較好。從投資回報方面,我們會更側重于企業端,C端業務投入相對減少,這也是公司資源的重新規劃。
另外,C端業務受“個人職業培訓復購難”的影響較多。為此,我們又提出了一個新產品——personal plan,讓個人的學習目標跟職能掛鉤,提供一年的系統性學習。近半年已有很大進步,今后在復購方面可能有很大的改善。明后年,我們也想把這個產品引入中國。
界面教育:入局在線教育至今,Udemy是否有過決策失誤或遺憾之處?
仇寧:公司的成長速度很大程度取決于執行,而非決策。作為公司高管,我認為我們花在戰略決策上的時間不多,大部分是執行。一旦你發現走慢了,能不能很快下決心,團隊不行就換人。另一方面,在產品創新、提高學生經驗方面,我們的步子能不能邁得更快一點,這方面值得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