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酷派,僅僅只是活著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酷派,僅僅只是活著

酷派在等待一個“伯樂”?

圖片來源:酷派官方微博

文|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大 風

近日,手機品牌酷派官方宣布回歸市場,并帶來了三款新機:COOL 30、鋒尚40和大觀40S。其中,大觀40S已經上架酷派官網。

相信對于很多年輕的消費者來說,酷派無疑是一個令人陌生的品牌。但對于90后來說,酷派也曾經是一代人的回憶。從十幾年前的輝煌,到后來“賣身”樂視逐漸沒落,再到往后的銷聲匿跡,酷派的“人生歷程”可謂十分的豐富。

2020年正式回歸后,酷派還是哪個酷派,但江湖早已不是那個江湖。昔日的“中華酷聯”變成了如今的“華米OV”,手機市場也過了紅利期,進入存量市場后增速不斷下滑,逼仄的生存空間讓酷派“重返國內手機第一梯隊”的夢想顯得如此蒼白。

能夠看到的是,即便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但近兩年酷派的銷量仍是一塌糊涂,甚至談不上“市場占比”。此外,市場表現的低迷也不斷引發著其資金狀況的惡化,壓力十足。

酷派所要面臨的未來,顯然不是很樂觀。跳出手機圈,擁抱新的發展路線,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01 茍延殘喘,如今只是活著

近年來,各大手機廠商的新機發布越來越頻繁,讓消費者看花了眼。

原因在于,在手機行業短期內沒有重大革新的前提下,硬件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局面下,個性化成了各個廠商刺激消費的重點,國產手機廠商頻繁發布新機,就是為了在不同價位段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而自回歸之后,三年來酷派僅發布了數款產品。在本次新機型發布之前,其主力機型為COOL 20系列的三款機型(Cool 20、Cool 20 Pro以及Cool 20s),三款產品中,只有COOL 20s為酷派在2022年6月發布的新品,售價為999元,而Cool 20則是2021年5月發布的。

換言之,2021年到2022年整整一年,酷派僅推出了一款新機。如今一年又過去了,酷派一次性發布了三款新機型,看似“很多”,但與一年動輒發布十幾款新品的廠商相比,這樣更新產品的速度似乎還存留在上一個手機時代。

如此“慢吞吞”的新機發布,與這個高頻新品發布的市場格格不入。當然,也會有人認為“少而精”不失為一種正確的市場策略。但問題在于,酷派只展現出了“少”,產品并不“精”。

以本次發布的酷派大觀40S來說,搭載聯發科的7nm工藝的天璣700芯片,8+256G版本售價為2099元,然而這樣的價格足以拿下真我GT Neo5和Redmi Note12 Turbo這兩款搭載二代驍龍7+芯片的新機。這兩款手機各方面的配置,都遠高于酷派大觀40S。

來源:酷派coolpad官方微博

數據顯示,2021年,酷派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63萬臺,2022年上半年則為19.56萬臺。同期,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36億部,據此粗略計算,酷派的市場份額僅為千分之一。

雖然談不上什么“市場份額”,但幾十萬的銷量下,讓人好奇的是,到底是誰在買酷派?通過幾家電商平臺酷派旗艦店的商品評價不難發現,近兩年大多購買酷派手機的消費者,更多的原因是沖著當年的“情懷”,買來當做備用機使用。此外,也有不少消費者評價道:“因為價格低,買來給老人使用。”

市場銷量的不景氣,讓酷派的虧損再次加劇。3月30日晚間,酷派集團交上了2022年成績單。其2022年實現營收2.08億港元,相比2021年的6.65億港元大幅縮水了68.79%;虧損擴大至6.25億港元,同比增加9.27%。

酷派解釋道,原因在于疫情使得國內市場低迷,以及中國移動電話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在2022年6月推出的新品銷售未達預期,因而采取了更為激進的銷售激勵政策。此舉導致在2021年還有3630萬港元毛利的酷派,到去年毛利轉為虧損1.44億港元。

事實上,在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中,酷派便強調正進行更大力度的促銷活動。但從公布的去年全年成績來看,促銷并未帶來顯著成效。

如今的酷派,與昔日的那個頭部手機廠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2 大起大落,從輝煌到沉寂

酷派的“歷史”要追溯到1993年郭德英創立宇龍通信公司,也就是酷派的前身。彼時酷派的主要業務還是集中在BP機、信號基站等尋呼領域。直到2000年,我國的國產手機市場終于打破了外國手機品牌的封鎖,酷派也借機轉型為手機品牌。

進入手機領域的酷派,選擇了中高端路線,“對標”的是當時行業內的佼佼者黑莓手機。經過兩三年在手機研發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后,2003年,酷派推出了中國第一臺CDMA彩屏手機,并憑著更“雙卡雙待”技術迅速占領市場。

此后,在手機從2G走向3G的時代趨勢下,2009年酷派手機全面進軍3G終端市場,投入智能手機陣營。獲得中國移動TD終端專項研發基金,推出G3系列產品的同時,酷派也趕上了2011年千元智能手機的爆發期。

2012年,移動、聯通、電信為了更快占領市場,開始加深與“中華酷聯”的合作,在多個場合搞起了充話費免費領取智能手機的活動。當年,酷派手機銷售額突破300億,海外突破80億,而其當年出貨的智能手機中,有95%屬于運營商定制機。

Canalys的數據顯示,2012年,酷派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了10%,超越蘋果,僅次于三星、聯想,位居第三。酷派市場表現的起飛,也直接帶動了酷派業績大漲。2012年,酷派營收143.6億港元,同比增長95.6%;凈利潤約3.3億港元,同比增長20%,但這還不是酷派的巔峰時刻。

2014年,酷派手機的銷量一度超越國內的華為、中興,以及國外的三星、蘋果,成為了手機市場的第一,成功躋身了全球六大手機制造商行列。

來源:賽諾數據

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風頭過盛的酷派自2014年步入了下坡路,這既與其自身營運模式有關,也與大環境的突變有著莫大的聯系。

2014年7月,國資委要求三大運營商在三年時間內,削減營銷成本400億。隨著運營商補貼的減少,消費者的視線不可避免轉移到電商渠道、零售門店。成也充話費,敗也充話費,隨著運營商的補貼逐漸取消,采購極大減少,酷派線上及線下的營銷渠道短板逐一暴露。

與此同時,正值移動互聯網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席卷傳統行業,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開始興起,憑借著極高的性價比,小米在線上渠道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讓一眾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深耕線上渠道。

在行業激烈的變革期,酷派手機卻未從運營商渠道的“溫床”中走出來,2015年上半年,酷派營收同比下降41%至87億元。2015年全年營收由上年的250億下降至146億,幾近腰斬。

酷派真的沒有想過改變嗎?答案是否定的,只不過擁抱變化的酷派,選錯了“合作伙伴”。

郭德英曾表示:“酷派必須要改變自己、改變商業模式、改變基因、快速地改變組織去適應變化,尤其是要把過去的以技術為導向轉向為以消費為導向。”首當其中的改變,就是引入外部的資本力量。

2015年6月,樂視出資約28億元購買了酷派18%的股份,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2016年6月17日,樂視以10.47億港元的代價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年,賈躍亭任酷派董事會主席。

酷派本以為“賣身”樂視這首大船之后,從此可一帆風順。但誰又能想到,伴隨著樂視危機的爆發,酷派一落千丈。

財報顯示,2016年-2018年,酷派營收連年下滑,并且分別虧損43.8億港元、26.74億港元及4.09億港。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3月后,酷派手機還經歷了長達27個月的停牌,等到2019年7月才復牌。

從默默無聞到無比輝煌,再從鼎盛狂歡走向沒落沉寂。酷派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但它的精彩的發展故事,仍舊令人感慨。

03 茫茫前路,不知路在何方

酷派的故事并沒有隨著樂視的“暴雷”而結束。

2019年1月17日,陳家俊被委任為執行董事、公司行政總裁及公司提名委員會成員。作為酷派的新一代掌門人,陳家俊還有另一層身份,即地產大鱷京基集團創始人陳華的“二公子”。

陳家俊為何要接盤酷派?市場眾說紛紜,有地塊和產業園項目之說,也有拿下消費電子行業的“入場券”,京基集團要轉型之說,但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陳家俊入主“酷派”后做了些什么。

2020年第四季度,酷派宣布回歸中國手機市場。隨后在2021年,酷派的新董事長陳家俊立下豪言壯語,表示要用3年時間讓酷派重回手機市場的第一梯隊。

此外,陳家俊還挖來4位前小米高管,重建酷派核心運營管理團隊。其中最受關注的包括前小米集團渠道創新部總經理秦濤,以及曾擔任小米集團手機產品總監,并負責紅米手機產品線規劃、硬件產品體系戰略規劃的李宇靖。

這一舉動引發了業內關注,也無疑向外界傳達了酷派回歸之后的“決心”。只是,酷派還是那個酷派,江湖卻早已不再是那個江湖。

市場格局方面,中華酷聯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華米OV”四分天下,格局非常穩定。無論是銷量還是用戶數量上,又或者品牌力、產品力、資金力等各個方面,對于二梯隊以下的手機廠商來說,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

在大廠們的圍追堵截下,小廠們的生存環境是岌岌可危,市場份額不斷減少,用戶群體數量減少,收入減少,資金也隨之減少,沒有辦法用上最新最好的元器件。能夠看到的是,在過去幾年里,360、金立、錘子等一眾手機小廠紛紛“退圈”。

手機市場其他品牌到現在為止已經定型,留給其他國產品牌的空間已經不大。酷派的回歸看起來有些“頭鐵”,而市場表現總會讓酷派對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認識。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五的品牌是vivo、榮耀、OPPO、蘋果和小米。酷派目前存在于統計數據的“其他”選項中。

來源:IDC

事實上,在市場格局穩定之外,手機市場的“萎縮”,也讓酷派的回歸顯的有些不太樂觀。

調研機構IDC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下降13.2%,創十年來新低。全年來看,中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2.86億部,低于2021年的3.29億部。這也是近十年來,中國智能手機年銷量,首次跌破3億大關。市場趨勢的利空,讓“華米OV”的策略從“進攻”轉變為了“防守”,不斷的降本或垂直整合,并向新領域拓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酷派想要實現復興就必須要不走尋常路,要么做出極為驚艷的產品,要么機智的性價比,常規的市場打法必然是無效的。但這對于缺資金力、缺技術力、缺品牌力的酷派來說,顯然是一道幾近無解的難題。

酷派該走向何方?魅族的路徑或許是個很好的答案。被吉利收購之后,在手機車機互聯的大趨勢下,魅族基于手機領域的技術沉淀,跨界探索“車機”,市場聲量和企業運營都有明顯好轉。

誰會是酷派的伯樂?沒人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千里馬首先要具備千里馬的實力,在被識別之前,酷派更應該練好內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酷派

3.8k
  • 酷派集團高開超10%,啟動品牌調整及渠道結構重建
  • 酷派集團:王冠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酷派,僅僅只是活著

酷派在等待一個“伯樂”?

圖片來源:酷派官方微博

文|鋅財經 路世明

編輯|大 風

近日,手機品牌酷派官方宣布回歸市場,并帶來了三款新機:COOL 30、鋒尚40和大觀40S。其中,大觀40S已經上架酷派官網。

相信對于很多年輕的消費者來說,酷派無疑是一個令人陌生的品牌。但對于90后來說,酷派也曾經是一代人的回憶。從十幾年前的輝煌,到后來“賣身”樂視逐漸沒落,再到往后的銷聲匿跡,酷派的“人生歷程”可謂十分的豐富。

2020年正式回歸后,酷派還是哪個酷派,但江湖早已不是那個江湖。昔日的“中華酷聯”變成了如今的“華米OV”,手機市場也過了紅利期,進入存量市場后增速不斷下滑,逼仄的生存空間讓酷派“重返國內手機第一梯隊”的夢想顯得如此蒼白。

能夠看到的是,即便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但近兩年酷派的銷量仍是一塌糊涂,甚至談不上“市場占比”。此外,市場表現的低迷也不斷引發著其資金狀況的惡化,壓力十足。

酷派所要面臨的未來,顯然不是很樂觀。跳出手機圈,擁抱新的發展路線,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01 茍延殘喘,如今只是活著

近年來,各大手機廠商的新機發布越來越頻繁,讓消費者看花了眼。

原因在于,在手機行業短期內沒有重大革新的前提下,硬件同質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樣的局面下,個性化成了各個廠商刺激消費的重點,國產手機廠商頻繁發布新機,就是為了在不同價位段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而自回歸之后,三年來酷派僅發布了數款產品。在本次新機型發布之前,其主力機型為COOL 20系列的三款機型(Cool 20、Cool 20 Pro以及Cool 20s),三款產品中,只有COOL 20s為酷派在2022年6月發布的新品,售價為999元,而Cool 20則是2021年5月發布的。

換言之,2021年到2022年整整一年,酷派僅推出了一款新機。如今一年又過去了,酷派一次性發布了三款新機型,看似“很多”,但與一年動輒發布十幾款新品的廠商相比,這樣更新產品的速度似乎還存留在上一個手機時代。

如此“慢吞吞”的新機發布,與這個高頻新品發布的市場格格不入。當然,也會有人認為“少而精”不失為一種正確的市場策略。但問題在于,酷派只展現出了“少”,產品并不“精”。

以本次發布的酷派大觀40S來說,搭載聯發科的7nm工藝的天璣700芯片,8+256G版本售價為2099元,然而這樣的價格足以拿下真我GT Neo5和Redmi Note12 Turbo這兩款搭載二代驍龍7+芯片的新機。這兩款手機各方面的配置,都遠高于酷派大觀40S。

來源:酷派coolpad官方微博

數據顯示,2021年,酷派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63萬臺,2022年上半年則為19.56萬臺。同期,2022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1.36億部,據此粗略計算,酷派的市場份額僅為千分之一。

雖然談不上什么“市場份額”,但幾十萬的銷量下,讓人好奇的是,到底是誰在買酷派?通過幾家電商平臺酷派旗艦店的商品評價不難發現,近兩年大多購買酷派手機的消費者,更多的原因是沖著當年的“情懷”,買來當做備用機使用。此外,也有不少消費者評價道:“因為價格低,買來給老人使用。”

市場銷量的不景氣,讓酷派的虧損再次加劇。3月30日晚間,酷派集團交上了2022年成績單。其2022年實現營收2.08億港元,相比2021年的6.65億港元大幅縮水了68.79%;虧損擴大至6.25億港元,同比增加9.27%。

酷派解釋道,原因在于疫情使得國內市場低迷,以及中國移動電話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在2022年6月推出的新品銷售未達預期,因而采取了更為激進的銷售激勵政策。此舉導致在2021年還有3630萬港元毛利的酷派,到去年毛利轉為虧損1.44億港元。

事實上,在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中,酷派便強調正進行更大力度的促銷活動。但從公布的去年全年成績來看,促銷并未帶來顯著成效。

如今的酷派,與昔日的那個頭部手機廠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02 大起大落,從輝煌到沉寂

酷派的“歷史”要追溯到1993年郭德英創立宇龍通信公司,也就是酷派的前身。彼時酷派的主要業務還是集中在BP機、信號基站等尋呼領域。直到2000年,我國的國產手機市場終于打破了外國手機品牌的封鎖,酷派也借機轉型為手機品牌。

進入手機領域的酷派,選擇了中高端路線,“對標”的是當時行業內的佼佼者黑莓手機。經過兩三年在手機研發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后,2003年,酷派推出了中國第一臺CDMA彩屏手機,并憑著更“雙卡雙待”技術迅速占領市場。

此后,在手機從2G走向3G的時代趨勢下,2009年酷派手機全面進軍3G終端市場,投入智能手機陣營。獲得中國移動TD終端專項研發基金,推出G3系列產品的同時,酷派也趕上了2011年千元智能手機的爆發期。

2012年,移動、聯通、電信為了更快占領市場,開始加深與“中華酷聯”的合作,在多個場合搞起了充話費免費領取智能手機的活動。當年,酷派手機銷售額突破300億,海外突破80億,而其當年出貨的智能手機中,有95%屬于運營商定制機。

Canalys的數據顯示,2012年,酷派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了10%,超越蘋果,僅次于三星、聯想,位居第三。酷派市場表現的起飛,也直接帶動了酷派業績大漲。2012年,酷派營收143.6億港元,同比增長95.6%;凈利潤約3.3億港元,同比增長20%,但這還不是酷派的巔峰時刻。

2014年,酷派手機的銷量一度超越國內的華為、中興,以及國外的三星、蘋果,成為了手機市場的第一,成功躋身了全球六大手機制造商行列。

來源:賽諾數據

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風頭過盛的酷派自2014年步入了下坡路,這既與其自身營運模式有關,也與大環境的突變有著莫大的聯系。

2014年7月,國資委要求三大運營商在三年時間內,削減營銷成本400億。隨著運營商補貼的減少,消費者的視線不可避免轉移到電商渠道、零售門店。成也充話費,敗也充話費,隨著運營商的補貼逐漸取消,采購極大減少,酷派線上及線下的營銷渠道短板逐一暴露。

與此同時,正值移動互聯網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席卷傳統行業,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開始興起,憑借著極高的性價比,小米在線上渠道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讓一眾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深耕線上渠道。

在行業激烈的變革期,酷派手機卻未從運營商渠道的“溫床”中走出來,2015年上半年,酷派營收同比下降41%至87億元。2015年全年營收由上年的250億下降至146億,幾近腰斬。

酷派真的沒有想過改變嗎?答案是否定的,只不過擁抱變化的酷派,選錯了“合作伙伴”。

郭德英曾表示:“酷派必須要改變自己、改變商業模式、改變基因、快速地改變組織去適應變化,尤其是要把過去的以技術為導向轉向為以消費為導向。”首當其中的改變,就是引入外部的資本力量。

2015年6月,樂視出資約28億元購買了酷派18%的股份,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2016年6月17日,樂視以10.47億港元的代價增持酷派股份至28.9%,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同年,賈躍亭任酷派董事會主席。

酷派本以為“賣身”樂視這首大船之后,從此可一帆風順。但誰又能想到,伴隨著樂視危機的爆發,酷派一落千丈。

財報顯示,2016年-2018年,酷派營收連年下滑,并且分別虧損43.8億港元、26.74億港元及4.09億港。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3月后,酷派手機還經歷了長達27個月的停牌,等到2019年7月才復牌。

從默默無聞到無比輝煌,再從鼎盛狂歡走向沒落沉寂。酷派似乎已被人們遺忘,但它的精彩的發展故事,仍舊令人感慨。

03 茫茫前路,不知路在何方

酷派的故事并沒有隨著樂視的“暴雷”而結束。

2019年1月17日,陳家俊被委任為執行董事、公司行政總裁及公司提名委員會成員。作為酷派的新一代掌門人,陳家俊還有另一層身份,即地產大鱷京基集團創始人陳華的“二公子”。

陳家俊為何要接盤酷派?市場眾說紛紜,有地塊和產業園項目之說,也有拿下消費電子行業的“入場券”,京基集團要轉型之說,但說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陳家俊入主“酷派”后做了些什么。

2020年第四季度,酷派宣布回歸中國手機市場。隨后在2021年,酷派的新董事長陳家俊立下豪言壯語,表示要用3年時間讓酷派重回手機市場的第一梯隊。

此外,陳家俊還挖來4位前小米高管,重建酷派核心運營管理團隊。其中最受關注的包括前小米集團渠道創新部總經理秦濤,以及曾擔任小米集團手機產品總監,并負責紅米手機產品線規劃、硬件產品體系戰略規劃的李宇靖。

這一舉動引發了業內關注,也無疑向外界傳達了酷派回歸之后的“決心”。只是,酷派還是那個酷派,江湖卻早已不再是那個江湖。

市場格局方面,中華酷聯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華米OV”四分天下,格局非常穩定。無論是銷量還是用戶數量上,又或者品牌力、產品力、資金力等各個方面,對于二梯隊以下的手機廠商來說,都是碾壓級別的存在。

在大廠們的圍追堵截下,小廠們的生存環境是岌岌可危,市場份額不斷減少,用戶群體數量減少,收入減少,資金也隨之減少,沒有辦法用上最新最好的元器件。能夠看到的是,在過去幾年里,360、金立、錘子等一眾手機小廠紛紛“退圈”。

手機市場其他品牌到現在為止已經定型,留給其他國產品牌的空間已經不大。酷派的回歸看起來有些“頭鐵”,而市場表現總會讓酷派對自己有更加清晰地認識。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排名前五的品牌是vivo、榮耀、OPPO、蘋果和小米。酷派目前存在于統計數據的“其他”選項中。

來源:IDC

事實上,在市場格局穩定之外,手機市場的“萎縮”,也讓酷派的回歸顯的有些不太樂觀。

調研機構IDC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下降13.2%,創十年來新低。全年來看,中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2.86億部,低于2021年的3.29億部。這也是近十年來,中國智能手機年銷量,首次跌破3億大關。市場趨勢的利空,讓“華米OV”的策略從“進攻”轉變為了“防守”,不斷的降本或垂直整合,并向新領域拓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酷派想要實現復興就必須要不走尋常路,要么做出極為驚艷的產品,要么機智的性價比,常規的市場打法必然是無效的。但這對于缺資金力、缺技術力、缺品牌力的酷派來說,顯然是一道幾近無解的難題。

酷派該走向何方?魅族的路徑或許是個很好的答案。被吉利收購之后,在手機車機互聯的大趨勢下,魅族基于手機領域的技術沉淀,跨界探索“車機”,市場聲量和企業運營都有明顯好轉。

誰會是酷派的伯樂?沒人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千里馬首先要具備千里馬的實力,在被識別之前,酷派更應該練好內功。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凭祥市| 应城市| 沁源县| 松滋市| 平遥县| 离岛区| 延庆县| 五寨县| 临漳县| 珲春市| 宾川县| 镇巴县| 静海县| 积石山| 宣恩县| 弋阳县| 长汀县| 郑州市| 宁德市| 大名县| 中西区| 黄冈市| 永济市| 丹寨县| 铅山县| 镇沅| 尼玛县| 江北区| 潜江市| 上杭县| 襄垣县| 万盛区| 柳林县| 湘潭县| 扎鲁特旗| 名山县| 平和县| 商洛市| 获嘉县|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