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隨著疫情逐漸遠去,國內醫療行業正在回暖。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我國醫療領域一季度共完成268起融資,融資總額逼近百億。與此同時,二級市場也終于有了起色,據公開資料顯示,一季度共有88家醫療企業正在港股、北交所、科創板等排隊IPO。
除了直觀的數據,醫療行業回暖的另一個跡象則可以在投資人那里找到答案。與2022年因行業不確定性而帶給投資人的焦慮不同,今年寫在醫療投資人臉上的大多是對未來的期待,而在這份久違的期待中,夾雜的是投資人馬不停蹄的生活。
“春節回來后,我已經出差快20次了,反正隔三差五我就在收拾行李”,這是一位剛入行2年的投資人對于忙碌生活的感慨。與新人的不習慣不同,“老人”則明顯熟練了很多,某知名早期投資人向動脈網透露,“過完年回來我大概飛了10次,但與同行相比我這還算少的,有位投資人朋友說他已經很久沒有坐在辦公室里了,我聽了很有感觸,因為熟悉的生活終于回來了”。
那么,醫療投資人今年頻繁出差究竟是去了哪里呢?動脈網發現,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看項目,而另一部分則是為了參加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產業會議。據不完全統計,春節假期回來后,醫療領域共舉行了近百場產業會議,而在這些會議中,投資人的身影隨處可見,甚至有時候,投資人要在一天內輾轉兩到三個會場。
圖1.2023年上半年部分醫療產業會議
即便如此,醫療投資人的參會強度還沒有來到頂點。據動脈網整理,從4月下旬到5月底,醫療領域的產業會議多達60場,這其中就包括5月5日至7日在上海張江舉辦的“第七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而在百強大會的下一周則有3場大會同時舉辦,這意味著投資人又有的忙了。
事實上,在投行這個極度追求回報的領域,任何付出都希望有所價值,那么,對于醫療投資人來說,今年頻繁穿插在這些產業會議中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報復性”參會,投資人為何不愛辦公室更愛會場?
據悉,在醫療投資人今年的參會列表里,除了前面例舉的一些比較大型的產業峰會,另外還有大量聚焦在細分領域的沙龍和論壇,除此之外,投資人還需要留一部分精力來支持自家的品牌活動,例如經緯創投有“經緯科創匯”,紅杉資本有“紅杉中國TALK”,薄荷天使基金有“BTiT”。在內外部的雙重“施壓”下,這也難怪投資人需要一天跑三個會場了。
但回到原點,不禁發問:在這種高強度的參會過程之中,醫療投資人究竟得到了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結合醫療產業現階段的發展來看了。
當前,我國醫療領域正進入一個需要“真創新”的關鍵階段,行業泡沫在逐漸拂去,產業結構再進行重新調整,因此,投早投硬科技成為了醫療行業近幾年的關鍵詞,而想要投的好,投資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了解這一前沿領域,而最有效且最有互動感的方式無外乎參加產業會議。
以具體案例為例。合成生物近年來備受資本市場關注,在今年年初動脈網對諸多一線資本的調研中發現,其基本都將合成生物納入了未來在醫療領域的重點投資方向,但在2020年,國內對于這一前沿領域基本還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因此在當年年底舉行的“首屆工程生物創新大會”上,演講嘉賓要么是在科普,要么就是在猜想合成生物技術在醫療領域可能的應用方向。但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工程生物創新大會”現如今已脫離科普狀態逐步向行業縱深挺近,正在探討合成生物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更多可能性。
放眼當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生成式AI”。春節假期回來后,ChatGpt和文心一言就不斷地登上熱搜,這也引起了醫療產業的新一輪思考,即AI技術在醫療領域究竟還有哪些想象空間。因此,在即將舉辦的“第七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上,組委會就特別設立了“生成式AI與醫療健康”論壇,目的就是為了解答產業當前對于這一前沿領域的諸多疑問。
通過參會了解產業只是第一步,投資人要想走到市場前面,還需要通過會議來打響自身在這一領域的影響力。以經緯創投為例,近年來,經緯持續關注生命科學工具領域,其不僅自主策劃多個相關論壇,同時還積極參與到產業會議之中,比如在今年的百強大會上,經緯就與組委會聯合舉辦了“生命科學工具論壇”,這一方面是推動這一新興領域快速發展,而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斷地增加經緯在這一領域的行業聲量。
但如何將“聲量”轉化為實際的投資效益呢?基于這一問題,產業會議同樣有發言權。在“第五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上,長嶺資本創始合伙人蔣曉冬就偶然發現了當時還處于很早期的森梅醫療,而就在會場,蔣曉冬就與創始人張敬聊了起來,半年后,長嶺資本就完成了對森梅醫療的Pre-A輪融資。事實上,這樣的“偶然”在很多會場都有發生,因此對于投資人來說,參加產業會議也是一個廣泛接觸新項目的好機會。
但除了找尋新項目,參加產業會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投資人照顧到“老”項目。某投資人在接受動脈網采訪時表示,他曾在一次會議上偶然聽到了一家企業的介紹,在聽的過程中他就發現,這家企業的核心產品可以很好地彌補自身被投企業在上游的產業缺口,于是會后,他很快就幫助兩家企業進行對接,最終促成了合作。
其實,不僅僅是資源對接,投資人通過會議還可以實時掌握行業一線動態,同時也可以近距離地觀察競爭對手的布局與變化,這種投資人基于產業認知的迭代都能給予被投企業一定的扶持。
所以整體來看,對于醫療投資人來說,產業會議其實有多重作用,它不僅是一線信息匯集的流通口,同時也是資源鏈接的窗口,而這都將幫助投資人更深入地了解行業并及時抓住產業變革機遇。而放大了看,產業會議在支撐投資人的同時,何嘗不是在推動醫療產業的發展。
整理上百場產業會議,究竟透露了醫療行業怎樣的訊息?
正如前文所說,會議在產業生態圈中其實是承擔了推動者的角色,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透過會議能大致看到整個行業的變化軌跡,而在醫療領域,也有幾場這樣訴說行業軌跡的會議備受投資人的關注。
一個是由克利夫蘭診所舉辦的“全球醫療創新峰會”,至今已舉辦十九屆,每一屆都會發布“全球十大創新醫療產品”;另一個是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以下簡稱JPM大會),作為全球醫療投資領域規模最大的行業盛會,已經舉辦41屆的JPM大會已然成為了全球醫療領域的風向標。
圖2.“第七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細分論壇
當目光轉向國內,以創投屬性標榜的“未來醫療百強大會”也很受業內關注,一方面是大會每年會根據企業在一級市場的估值從藥、器械、服務、數字醫療四大領域評選出Top100創新企業;另一方面是大會會根據當年市場重點關注方向設置細分領域論壇,例如今年,大會就特別設立類器官、核藥、RNA療法、創新藥科研成果轉化、再生醫學、手術機器人、ITBT&AI制藥等現階段市場熱度很高的前沿領域。
但這只是其中一個點,據公開資料整理,動脈網發現,今年上半年我國醫療領域將進行上百場產業會議,這其中既有大型產業峰會,同時還有小型沙龍或論壇,那么透過這些產業會議,我們究竟能看到醫療領域怎樣的變化呢,未來的創投風向確定了嗎?
先從領域來看,最直觀的感受是傳統熱門領域依舊很“搶手”,例如細胞與基因治療(CGT)、mRNA、疫苗、創新藥、合成生物學等仍是當前醫療產業會議的“高頻詞匯”。以CGT為例,即將舉辦的“2023第四屆QbD生物藥質量科學大會”、“2023北京生物藥產業創新峰會”、“第九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大會”等都為其專門設立了產業論壇。
圖3.2023年上半年醫療產業會議最受關注十大細分領域
當然,除了傳統熱門領域,還有一些新方向也在逐漸起勢,比如核藥、類器官、生命科學工具、罕見病等。以近年來逐漸走入市場的罕見病為例,據統計,在今年上半年醫療領域近百場產業會議中,與罕見病直接相關的多達35場,就在剛剛結束的“2023CBIIC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罕見病就引起了行業熱議。
事實上,無論是傳統熱門領域,還是亟待爆發的新賽道,能被產業會議反復提及都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該賽道有巨大需求人群,市場空間極大,比如罕見病,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國內罕見病藥物市場2030年將增長至259億美元;另一方面是該賽道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符合當前醫療領域成果轉化和硬科技的大趨勢,以合成生物學為例,據動脈橙數據庫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我國合成生物學領域共完成88起融資,且95%都聚焦在A輪以前。
除了對熱門賽道的挖掘,從大量產業會議之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行業的發展趨勢,典型代表就是“出?!?。據觀察,最近剛結束的“2023創新藥出海與商業化志合峰會(IGAC)”就是以創新藥出海為主題,而在今年6月,以器械為聚焦點的“第二屆中國醫療器械出海大會”也將拉開帷幕。除此之外,在“第七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第九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合作大會”等多個產業會議上也都有與出海相關的話題討論。
而“出?!敝阅艹蔀楫斍爱a業會議的焦點,實質上也是行業變化所致,從企業自身來看,在集采以及疫情之后行業逐漸復蘇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出?!背蔀榱酸t療企業的新增量,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醫療領域創新進程的不斷深入,現階段很多醫療創新產品已經具備與國外頂尖產品抗衡的能力,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我國醫療器械出口額440.45億美元,占我國醫療領域出口總額的35.19%。
除了“出?!?,數字化營銷、醫藥合規、成果轉化、審批等也都是當前醫療產業會議的關鍵詞匯,而透過這些關鍵詞匯,看到的是企業和投資人未來的發力方向,同時也看到了醫療產業未來的增長空間。
線上見千面,不如線下見一面
在此次采訪中,一位投資人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他談到,在2022年上海封控的那段時間,他一直在和一位創始人在線上溝通,但始終都沒什么進展,一直到封控結束,他去北京當面見了創始人后,合作才最終敲定。現在回過來看,這位投資人認為,封控期間投資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雙方對于彼此的不信任,畢竟人是感官動物,只有在線下面對面地交流時,他才更愿意輸出和接受更多的信息。
與投資人一樣,醫療領域的產業會議在2022年也大都困在了疫情里,很多會議要么延期要么取消,只有一少部分會議迫于無奈最終選擇了在線上舉辦,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線上會議對于產業的推動還是相對有限的。
某早期投資人向動脈網透露,在2022年,他大概參加了近20場線上會議,最直觀的感受有兩點,一是在線上自己對于信息接收的敏感度會變低,二是很難在第一時間觸達到想要對接的資源,一般都需要很長的周期。所以,醫療投資人才會更愿意在當下頻繁參加產業會議,目的就是為了在線下找到線上給不了的真實感。
事實上,這種與創始人近距離接觸的真實感是極其有必要的,某投資人在接受動脈網采訪時表示,他之所以愿意在今年花更多的時間在線下產業會議中,一方面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企業,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與創始人更近距離地溝通,這是因為在衡量一個項目的投資價值時,不只是技術這一個點,人也很重要,畢竟再好的技術也都需要人來推動,尤其是在當前醫療領域以原始創新及成果轉化為主題的大背景下,創始人本身的價值會被不斷放大。
圖4.2021年“第五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現場圖
回過頭來看,2021年無疑是醫療行業最頂峰的一年,無論是在一級市場還是在二級市場,各項核心數據都在以20%甚至是50%的加速度往上漲,這種熱鬧也很好地體現在了當年的產業會議上,以“第五屆未來醫療百強大會”作為參考,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的產業論壇都擠滿了人。
而將目光聚焦當下,不少接受采訪的投資人表示,2023年對于醫療行業可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這種“新”一方面是指疫情冷卻之后行業形成的新市場格局,另一方面是指行業不斷被挖掘的新發展機遇。
因而對于投資人來說,如何在市場格局變化中找到穩定增量,以及如何抓住產業創新紅利都尤為關鍵,而產業會議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投資人理清思緒找到理想答案,所以,在即將啟幕的“第七屆百強大會醫療大會”上,包括君聯資本、經緯創投、啟明創投、鼎暉VGC、比鄰星創投、華興資本、荷塘創投等在內的一線資本均以聯合主辦人的身份深度參與,另外,截至目前該會議已有近千名投資人報名參會,這都很好地表露了投資人對于今年醫療產業的信心。
其實不只是投資人,醫療企業也同樣如此,據悉,目前已有包括恒瑞醫藥、遠大醫藥、平安健康、健世科技、京東健康等多家上市企業參與到今年的百強大會,另外,聚焦在各個前沿細分領域的上千家初創企業也都將參與其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投資人和企業一樣,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但只有當他們站在一起時,對于行業的推動力才會更明顯,而這就是醫療領域當前大大小小產業會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