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獵云網 韓文靜
2017年,第一家鍋圈食匯在鄭州開業,通過一步步“蠶食”市場,鍋圈用了僅僅6年時間,門店網絡的總數接近1萬家。
同樣起步于鄭州的蜜雪冰城,成為門店數量超1萬的茶飲企業時,距離第一家門店開業已經過去23年。
靠賣火鍋食材這門小生意,默默無聞的鍋圈狂奔6年,終于在4月3日,鍋圈向遞交招股書,即將站上IPO敲鐘舞臺。
鍋圈近三年的營收累計達140億,期間還獲得了IDG、茅臺、物美等資本撐腰,成為了餐飲行業的最大黑馬之一。
2020年9月,鍋圈簽下知名相聲演員岳云鵬為品牌代言人,進一步將品牌營銷與岳云鵬深度綁定,那一年,公司的門店數量突破5000家。
極速擴張的背后,火鍋食材賽道的入局門檻并不高,面對賽道上林立的競爭對手,鍋圈能否突圍而出?火鍋行業熱度消退后,鍋圈又會講出什么故事?
餐飲老兵的再創業,估值超百億
鍋圈的創始人楊明超是河南周口人,1972年出生。
1994年,從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后,楊明超有了一份令大多數人都羨慕的鐵飯碗工作,但“不安分”的他,還是選擇了辭職創業。
早年,楊明超在鄭州開燒烤店,冬天時他又轉做火鍋。他推出了小板凳火鍋,僅一年時間就發展到80多家門店。
即便火鍋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楊明超卻不滿足于此。
多年的創業經歷,也讓楊明超十分清楚火鍋食材供應存在的痛點,一開始,楊明超把公司定位為B2B的經營方式,主要是給飯店提供食材供應。
2017年,楊明超將原來的店送給員工,在鄭州某居民區開出了第一家鍋圈食匯,定位于火鍋燒烤食材超市。
據傳聞,楊明超的創業契機很簡單,源于自己想和兒子想在家吃火鍋,到附近超市買食材,但發現種類很少,沒什么選擇余地。
彼時,火鍋食材超市還是一個“新物種”,從食材、鍋底、蘸料到工具一應俱全的鍋圈食匯,給居民提供了應該在家吃火鍋的場景。在招股書中,“在家吃飯”一詞也被提到了223次。
這種新穎的模式使得鍋圈食匯迅速發展。楊明超曾表示“我們從2017年開了第一家店,第一年開了87家店,第二年2018年是474家店?!?/p>
如今,鍋圈食匯的門店網絡的總數已經接近1萬家。
直到2019年,為進一步跑馬圈地,鍋圈才開始接觸資本。從2019年到2022年的3年時間里,鍋圈食匯獲得了累計6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不惑創投、三全食品、IDG資本、啟承資本、招銀資本、茅臺、物美投資等機構,累計融資近30億元,以當年三全食品1.09億元對應0.9760%的股權計算,鍋圈食匯的估值約為111.68億元。
招股書顯示,鍋圈在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楊明超、孟先進及李顯示根據彼等之間的一致行動人士協議,共同于已發行股本總額中擁有約33.01%權益,而楊明超亦通過鍋圈企管及鍋小圈科技分別于已發行股本總額中擁有約12.42%及3.21%權益。
至此,楊明超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擁有約48.64%權益,按公司的估值計算,其身價也超過了50億。此外,IDG通過Wealthy Limited,持股8.55%;CMBI重慶市招贏朗曜持股7.22%;三全持股6.60%;不惑創投通過不惑鉑金和上海不約而同,合計持股6.28%;茅臺基金持股0.43%。
近萬家門店,只有5家直營
事實上,當時為了快速占領家庭火鍋市場,楊明超并沒有自己投錢做直營門店,而是面向全社會開放特許加盟模式。
鍋圈與加盟商簽訂特許經營協議,但不收取或依賴加盟費。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中國建立9221家自主品牌門店的網絡,包括9216家加盟門店及5家自營門店。
鍋圈食匯招股書
目前,鍋圈食匯的收入主要來自向加盟商銷售產品。
招股書顯示,于往績記錄期間,來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飯產品銷售額由2020年的人民幣29億元增加28.1%至2021年的37億元,并進一步增加73.7%至2022年的人民幣64.7百萬元,分別占總收入的98.2%、94.2%及90.3%。
一方面,加盟模式讓鍋圈食匯的門店數量在短時間內劇增,擴大規模;但另一方面,粗放式的加盟模式,也讓鍋圈食匯的隱患逐漸暴露。
據相關媒體報道,鍋圈食匯旗下加盟店的一些食材并非統一采購,加盟店還要進行自主的切割、散裝、包裝等工作,這些都留下了食品衛生安全問題隱患。不少關于鍋圈食匯旗下加盟店食品安全問題的投訴,也漸漸開始發酵。
2020年-2022三年的時間里,鍋圈食匯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占比在增加,分別為28家、194家、279家,分別占當年加盟店總數的0.7%、2.8%及3.0%。
此外,急劇擴張的背后還有巨額的成本支出,加盟門店數量快速增長并沒有為鍋圈食匯帶來與擴張規模相匹配的業績增長。鍋圈于2020年及2021年分別錄得虧損凈額4330萬元及4.61億元,直到2022年鍋圈才實現首次盈利,凈利潤文2.41億元,扭虧為盈。
事實上,火鍋食材是一個沒有門檻的賽道,想在此分到一塊蛋糕并不是件易事。小到普通的線上超市,大到盒馬等生鮮巨頭,都可以成為鍋圈食匯的競爭者。
首先,鍋圈食匯要直面傳統火鍋品牌的競爭壓力,海底撈開過火鍋食材超市,命名為“海底撈外送食材自提站;蜀大俠也推出了自己的火鍋食材超市品牌。
其次,類似叮當買菜、盒馬鮮生這類零售跨界大佬,也會提供相關產品,其成熟的零售體系也為其帶來有力支撐。
最后是以鍋圈食匯、火鍋物語、懶熊為代表的專業領域玩家搶占市場,行業激戰程度可見一斑。
試圖賺“火鍋”以外的錢
眾所周知,火鍋行業早已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是紅海一片。鍋圈食匯也并未止步,除了火鍋以外,也開始進行新的嘗試,走上了“去火鍋”化的路
2020年,鍋圈食匯嘗試在自熱產品和方便速食品類中立足,推出了子品牌“憨憨”,產品包括自熱火鍋、方便螺螄粉、自熱米飯等,面向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產品在門店與APP中進行銷售。
2021年,鍋圈推出了鹵味品牌“鹵拉拉”,并上新包括鴨鎖骨、鹵香鵪鶉蛋、鴨脖、鴨翅膀、鹵香鳳爪、鴨頭等產品,進軍鹵味市場。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已經從火鍋及燒烤產品類別擴展到其他不同類別,包括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合共755個SKU。消費者可以依據自己的口味及飲食習慣搭配出不同的產品組合。
鍋圈食匯招股書
只是,這并不意味著鍋圈食匯能從中輕易分到一杯羹。近三年來,公司其他產品的收入占比雖然有所提高,但依然在10%左右。
在招股書中,鍋圈食匯提到,公司經營“鍋圈食匯”品牌下的業務,其多元化的一站式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為消費者提供各種餐飲場景下“好吃方便還不貴”的產品。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由于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可滿足不同的用餐場景及提供各種各樣的食物及菜肴,迎合幾乎各種用餐需求,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的選擇正日趨重要,預計于2021年至2026年成為中國餐飲行業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
據悉,我國在家吃飯的市場規模自2017年以來以26.1%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2021年的2903億元。招股書顯示,2022年,按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產品的零售銷售額計,鍋圈食匯是中國所有零售商中最大的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零售商,占據3.0%市場份額。
資本寵幸下的鍋圈食匯,未來又能否繼續講好在家吃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