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來跡FutureBeauty 林宇
在法規監管底層邏輯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整個化妝品行業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提速前行,迎來回暖之春。
《FBeauty未來跡》也注意到,新規落地實施的同時,也勢必會給整個產業和消費者帶來一些 “磨合期”。
比如,近期在小紅書平臺內,就有博主指出,本土護膚品牌“肌膚未來377面霜”中,作為主要宣稱的“377”成分卻被標在“其他微量成分”一欄,認為這屬于“概念添加”,對其有效性提出質疑。微量添加是否等于無效添加?這一話題引發業界對于當前美妝科普迷思的進一步關注和反思。
一個共識是,在科技驅動創新的大時代,跟隨新規步伐并做好有效的科學傳播正成為美妝品牌和整個行業面前的大課題。
01 “1%分界線”消失,更清晰的標簽新規5月全面生效
伴隨著“成分黨”和“功效黨”的崛起,中國消費者對于個人護理的求知欲空前高漲,對于產品背后的科學故事充滿好奇心。其中,作為日常消費者選品的重要參照,標簽成分一直是社交平臺上討論的熱點。
事實上,國家層面也正在全面推進化妝品標簽管理法規變革。
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實施《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的公告 (2021 年第 77 號)(2021年5月31日發布)(以下簡稱“辦法”)中明確,自2022年5月1日起,申請注冊或者進行備案的化妝品,產品標簽必須符合《辦法》的規定和要求。此前申請注冊或者進行備案的化妝品,未按照《辦法》規定進行標簽標識的,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必須在2023年5月1日前完成產品標簽的更新。(這意味著從2023年5月1日起,所有化妝品的標簽都必須符合《辦法》要求)。
其中,該法規中有關化妝品成分標注的方式變化引發了廣泛關注?!掇k法》規定:“化妝品標簽應當在銷售包裝可視面標注化妝品全部成分的原料標準中文名稱,以‘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并按照各成分在產品配方中含量的降序列出。化妝品配方中存在含量不超過0.1%(w/w)的成分的,所有不超過0.1%(w/w)的成分應當以‘其他微量成分’作為引導語引出另行標注,可以不按照成分含量的降序列出?!?/p>
在此之前,GB 5296.3-2008 《消費品使用說明 化妝品通用標簽》規定:“如果成分的加入量小于和等于1%時,可以在加入量大于1%的成分后面按任意順序排列成分名稱”。
很顯然,新舊法規對于化妝品成分的標注形式發生了顯著變化。
新規頒布前,小紅書平臺中就曾有不少博主專門發布“如何掌握1%分界線”的相關筆記,將國家明確規定添加量不允許超過1%的成分進行匯總,來大致估算產品中的成分含量。
圖源:小紅書
這也從側面說明,對于化妝品成分表,消費者期待獲得更清晰認知的訴求。新《辦法》則為大眾展現了更為精準的化妝品成分的呈現方式,這意味著,日后消費者將會對成分表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知,不需要再通過其他“自創”方法進行反復推敲。
中國藥品監管研究會化妝品專委會主任委員謝志潔表示:“化妝品標簽是消費者獲取產品基本信息和安全使用的最直接途徑,與化妝品使用安全息息相關?!掇k法》對添加量不超過0.1%(w/w)成分標注的要求,是將確保產品使用安全和維護消費者健康權益的需要置于首位,體現了《辦法》對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誠意。對目前的化妝品市場而言,這一要求將有力破除‘概念性添加’這一行業痼疾,比如某些產品宣稱含有某些功效性原料,而實際上添加量非常低,根本不能發揮作用。明確微量成分標注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虛假營銷行為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當然,標注為‘微量成分’,并不表示微量添加等于概念添加,也不是對成分效果的判定,比如一些活性成分雖然添加量低于0.1%,但也能達到效果,起到關鍵的功效作用。這一要求更主要是為了讓消費者知悉原料真實的添加情況,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薄掇k法》的出臺,可以說為規范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消費者,都在主動學習化妝品相關的專業知識,想要更加科學地去護膚。”資深研發人士、環亞全球首席科學家潘志也認為,新規恰是在回應用戶對于產品功效追求這件事,并要求品牌提出功效宣稱的背后必須要有相應的數據作為支撐。對于品牌企業來說,未來“產品要能夠經得起推敲和挑戰?!?/p>
《FBeauty未來跡》注意到,自2022年《辦法》正式實施后,市面上部分品牌已經早早落實,包括夸迪、璦爾博士、肌活、肌膚未來等等國貨產品。
02 微量添加≠概念添加,泛濫的“濃度迷思”需科學校正
《辦法》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起效濃度”的各種匯總帖也在社交平臺流傳。
圖源:小紅書
據了解,除了將“微量成分”等同于“概念添加”的群體,小紅書平臺內也有一些博主與品牌為“微量”二字發聲,表示要參照成分的量效關系,并匯總了部分成分的起效濃度。但綜合對比來看,這些起效濃度的匯總,還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
《FBeauty未來跡》將下圖中的濃度匯總貼向某美妝企業內部研發人員求證,得出的結論是:總結相對比較客觀,行業人員應該都比較認可?!暗行┰蠜]有做過相關測試,數據是0.01還是0.02,不太好說。”
圖源:小紅書
那么,成分添加和產品效果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
首先,必須要確定的是,高濃度與產品功效間并無絕對關系。這已是美妝專業圈的共識。
“一味追求高濃度的做法有失偏頗?!薄案D醫學”創始人梅鶴祥告訴《FBeauty未來跡》,在一定范圍內,成分的濃度越高越好是合理的,但要從具體成分來具體分析?!氨热缫恍┖铣沙煞忠约疤烊桓呒兌瘸煞?,可能非常微量就能夠起到作用?!?/p>
“這種情況要考慮三個問題?!泵氟Q祥補充道,第一,成分是單一使用還是復配,滲透技術做的如何;第二,成分針對的靶點有沒有特異性;第三,產品配方是否考慮到成分本身的生物利用度。
謝志潔也表示,標注為“微量成分”,并不表示微量添加等于概念添加,也不是對成分效果的判定。“對于概念性的微量添加產品,將起到一定扼制作用,而對于關鍵成分微量添加但確實能起到效果的產品,隨著消費認知的提高,將逐漸被消費者理解和使用。微量成分在配方內是否有效、有沒有作用?這個是需要科學研究數據來判斷的,不能簡單的一刀切?!?/p>
想要深入探尋所謂“起效濃度”,還需要從其測試過程開始說起。
據了解,起效濃度通常指在特定模型中與合理對照組相比,能夠帶來顯著功效差異的最低濃度。在成分開發實驗中,研發人員通常都會對一定濃度梯度下的功效表現進行測定。
“通常在一定濃度梯度范圍內,你會看到功效應該是伴隨濃度增加而有提升。”潘志解釋道,這種提升空間是有上限的?!爱敐舛确秶^一定上限,基本功效也不會再提升了,而且同時要特別關注濃度對細胞活性的影響,如果不斷提升活性物濃度,最終還會對細胞產生負面影響?!?/p>
以美白成分377為例,此成分具有抑制酪氨酸酶的功效。研發人員在做酪氨酸酶抑制測試過程中,會衡量IC50的數值(即在某一實驗模型中,此成分對酪氨酸酶起到50%抑制率時的濃度。可以反向說明該成分的功效活性,IC50值越小,說明此成分對酪氨酸酶的抑制性越強)。在標準化操作下,不同成分在相同酪氨酸酶抑制測試得出的IC50數值可以進行客觀的橫向對比,從中選擇活性高的成分,而活性越高意味著IC50值越低,即達到相同抑制水平所需的活性物濃度越低。
潘志表示,在實驗過程中,不同成分的IC50差距非常大?!巴ǔ.斎粫炏冗x擇活性特別高,在很低濃度下就可以起效的成分?!?/p>
此外,起效濃度的數值與實驗模型高度相關。也有資深護膚品開發總監指出,不同實驗模型測試出的起效濃度有很大差別,即便是臨床驗證也存在局限性,需要考慮很多測試條件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才能夠設計一個合理且準確的測試。
“所以,理論上的在細胞模型上得到起效濃度的最主要意義在于,我們在做配方時,要保證當從配方中的添加量換算到用戶每次的正常使用量乘以透皮率,透過角質進入皮膚表皮層及真皮層的量應該高于在體外細胞中測到的起效濃度,這也是我們在理論上去評估活性成分能夠起效的一個非常簡化的基本原則?!迸酥緦Υ丝偨Y說。
此外,也有部分消費者提出,一些產品中成分的添加量與原料供應商的“建議添加量”存在差距,這也令其對產品效果產生疑問。
對此,梅鶴祥告訴《FBeauty未來跡》,這其實是一個歷史問題。
“最低起效濃度也考慮了在水劑中的數值,而水劑是最不容易被吸收的一種劑型。而在其他劑型當中,非常低的添加量也可以起效,這是不矛盾的,但如果不加上前置條件會很容易產生誤會。”
關于這一點,潘志也表示,原料供應商的建議添加量通常是基于其有明確臨床功效證據的濃度來推薦。更低濃度如果沒有測過,也就無法推薦?!皩嶋H上,供應商一定希望其單一原料在任何劑型中都能夠帶來明顯功效,所以他給出的一定是具有功效性但同時又沒有安全風險的數值區間?!?/p>
值得關注的是,在如今品牌越發關注自身科技力的大環境下,具有自我測試和研發能力的品牌對供應商提供的數據都僅將其作為參考數據。相應的,自主研發能力相對欠缺的品牌可能會選擇直接使用原料商的建議添加量,進而使用原料商的數據進行背書,對產品進行備案。
那么,誰可以為成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關數據負責?
“新規的出臺,實際上就是令品牌方成為產品功效和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迸酥颈硎?,為自己的數據和功效負責,是很基本的態度。
梅鶴祥也表示,這是企業或原料商的一個基本誠信和科學精神問題?!耙粋€負責任的企業,首先不會去夸大成分功效,其次不會采用不可靠的數據?!?/p>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成分起效濃度的測試過程非常復雜,需要涉及和考量多種因素,并且從原料供應商的建議數據并不能合理推斷產品對成分濃度的選擇是否有效。
03 科學添加時代來臨,品牌與消費者精準溝通任重道遠
謝志潔表示:“微量成分”的要求,更能讓化妝品企業知道,真正的功效護膚時代已經來臨,想要做好真正的功效產品,必須注重科研投入,加強在原料端對活性物的篩選,做到真實添加、安全可靠,并且還需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才能獲得消費者認可。因此從長遠看,整體是利好行業的,尤其是對于注重投入、扎實研究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一味打出‘高濃度’,也是一種研發上的懶惰。”潘志表示,2015、2016年成分黨在國內興起,并且因為市場教育成本較低,很多“成分黨”品牌在這時便展開了成分濃度的比拼。“這忽視了對活性成分本身功效性、安全性以及對原料品質等諸多考慮,單純比拼濃度其實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p>
事實上,在科普營銷風日盛背景下,越來越多消費者確實也意識到,離開配方和工藝談濃度、談功效是一種誤導,很容易陷入消費怪圈。從1.0“成分黨”,到2.0“濃度黨”,再到3.0的“科學添加時代”,消費者對于美妝護膚的認知在不斷進階,也對下一階段品牌的內容輸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FBeauty未來跡》此前所做的“科學傳播”相關調查中發現,消費者對美妝品牌的科普傳播關注度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傳播者=傳播內容>形式>渠道。(相關閱讀:美妝科學傳播:誰來傳、傳什么?200+消費者吐露真實需求)
在潘志看來,品牌直接向消費者描述不同活性成分是如何進行橫向比較篩選、又如何在特定濃度、特定組合、特定配方下一步步驗證并得出結論,的確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所以不如回歸到消費者關注的臨床結果上來?!氨热缫豢钚Q美白的特證產品,那就要提供臨床功效驗證數據并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我也建議消費者更加關心產品背后的有效數據,而不是濃度本身。”
梅鶴祥則認為,消費者不必過度糾結某一成分的濃度?!敖ㄗh首先將產品安全性放在首位。其次,即便關注了成分濃度,使用劑型和企業技術的不同都會影響到最終的使用效果。所以這最終涉及到復購率的問題,消費者可以經過自身嘗試后再決定是否復購。”
在實際調研中,也有消費者直言“很多時候專家的各種研究成果雖然聽起來很厲害,但不能夠充分了解,用戶的使用反饋更能吸引自己?!?/p>
這意味著,一方面,品牌有必要為消費者提供簡潔明了、具有權威性的實驗結果,同時不斷對消費者進行市場教育,引導其關注最有價值的數據,帶動科學添加的集體認知形成;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自身甚至抱團式學習提升、去偽存真走向專業的過程中,其實也側面推動整個美妝市場良幣驅逐劣幣,走向健康發展。
事實上,在加速細分的市場中,除了有追求成分功效的“學習型消費者”,還有追求感觀體驗的“氛圍感消費者”,因此,在安全高品質前提下,品牌需要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展開與目標消費群體的精準溝通。
總而言之,《辦法》的推出與實施,不僅僅是從法規層面推動著化妝品行業的規范,更是從底層推動著消費者與品牌端的雙向進步,共同形成一股正向合力,推動行業更健康和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