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汽車報
進入4月,多家新能源車企公布了3月份的銷量數據,給出了第一季度“成績單”。其中,比亞迪以54.8萬輛的銷量數據穩(wěn)居銷量榜首位,同比增長92.81%;埃安第一季度銷量超過8萬輛,同比增長最快;理想汽車、蔚來等多家車企也在3月份實現了銷量回暖。
多家新能源車企銷量回暖
今年3月份,汽車行業(yè)掀起了力度空前的價格混戰(zhàn)。此前,市場普遍認為,各家車企的降價宣傳會加重消費者的觀望情緒。但從各家車企公布的3月份銷量成績單來看,降價潮似乎并未明顯沖擊到新能源車企。相反,多數新能源車企的銷量已回暖。
其中,比亞迪的銷量遙遙領先,3月份銷售新能源汽車20.71萬輛;1-3月份,比亞迪累計銷量為55.21萬輛,同比增長92.81%。
除比亞迪外,廣汽集團旗下的埃安品牌和理想汽車3月份表現也相當出色。其中,埃安3月份銷量達到40016輛,同比增長97%。今年第一季度,埃安銷量超過8萬輛,同比增長79%。理想汽車3月份共交付新車20823輛,同比增長88.7%;第一季度累計交付52584輛,同比增長65.8%。
此外,多家新能源車企也在3月份實現銷量同比增長。蔚來、賽力斯、極氪3月份分別交付新車10378輛、8511輛、6663輛。
在激烈的價格戰(zhàn)和市場競爭中,仍然有車企掉隊。其中,哪吒、小鵬和零跑汽車掉隊趨勢明顯。銷量數據顯示,哪吒汽車3月份交付10087輛,同比下滑16.1%;小鵬汽車3月份交付7002輛,同比下滑54.6%;零跑汽車3月份交付6172輛,同比下滑38.6%。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以下簡稱“百人會”)上,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lián)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預計,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規(guī)模在850萬輛左右,整體增長30%,增速逐步放緩。他認為,未來隨著電動化持續(xù)發(fā)展,燃油車的報廢周期會縮短到10年或者更短時間,新車銷量會大幅增長。
鋰礦價格下探會有第二波降價嗎?
據上海鋼聯(lián)發(fā)布的數據顯示,4月3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23.25萬元/噸。和2022年年底60萬元/噸的最高點相比,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跌幅已超過六成。
“我們估計還會進一步下降,探到10萬元/噸以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而是極有可能。”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在百人會上表示,2022年碳酸鋰、氫氧化鋰的供需是平衡的,之所以會出現價格暴漲的情況,其中有很多炒作的因素。所以,在今年的市場環(huán)境中,碳酸鋰價格會飛速地回歸。
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顯示,動力電池大約占據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隨著碳酸鋰價格顯著下滑,新能源汽車是否會迎來第二波降價呢?
“這一輪的波動基本上已經過去了,行業(yè)也會逐步回歸理性。這一輪波動之后會進入到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后面更多的是價值決定價格。”深藍汽車總經理鄧承浩認為,現階段,碳酸鋰的降價還不足以支撐新能源汽車售價再次下移。這一輪新能源汽車降價已經透支了碳酸鋰的價格下降空間,車企在提前“消費”碳酸鋰的降價。
“不過,未來價格越來越往下走,這是一定的。”零跑汽車CEO 朱江明在百人會上算了這樣一筆賬,碳酸鋰價格每降低10萬元/噸,對電池的影響就是每瓦時5分錢,每度電是50元。如果一輛電動汽車搭載了50度的電池,那就可能有2500元的降價空間。“此外,通過國產化和產能提升,電驅、IGBT模塊、隔離驅動、MCU等成本均將大幅下降。10年后,中高端電動車價格有望下降到5萬元。”朱江明說。
行業(yè)轉型進入陣痛期,多人呼吁延長購置稅減免
“2023年是新能源汽車革命與汽車行業(yè)深度轉型的陣痛期。”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百人會上指出,“陣痛期”主要體現在整車價格競爭與汽車產業(yè)鏈轉型、電動車充電難與能源產業(yè)鏈轉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波動與電池產業(yè)鏈轉型三個方面。
他認為,中國全面完成電動化轉型仍然需要10年左右時間。從近中期來看,現在正處于電動車整體價格偏高,電池成本也偏高,補貼又在下降或停止的階段。未來5至10年內,插電混動車和增程式電動車在整個新能源汽車中的占比會有所提升,從去年的22%提升到30%-40%是有可能的。從中長期來看,電池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空間很大,電池購置和使用的綜合成本還會持續(xù)下降,純電動車的優(yōu)勢會越來越明顯。2030年后,插電混動車和增程式電動車價格會逐步降低。
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席萬鋼也在百人會上指出,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全面市場化發(fā)展正面臨著新挑戰(zhàn)。目前,全面市場化發(fā)展不均衡、不充分,產品性能和質量尚難以滿足消費者的全氣候、全場景使用需求。此外,與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相比,充換電、加氫網絡、車路協(xié)同的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滯后;基礎資源價格偏高、供應鏈不暢,以及一些技術制約問題導致產能發(fā)展遇到瓶頸。
目前,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對傳統(tǒng)燃油車已形成替代效應,但在產業(yè)規(guī)模化發(fā)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挑戰(zhàn),特別是原材料價格高企,在很大程度上稀釋了車企的利潤空間,新能源汽車“銷量增幅大、利潤低”的特點仍然存在。
針對這樣的產業(yè)現狀,多位業(yè)內人士呼吁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希望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到2025年。”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于4月1日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已經在去年年底退出,購置稅減免政策也已明確到今年年底結束。考慮到新能源汽車開發(fā)周期較長,從產品開發(fā)、設計到成本管理都需要做較長遠的安排,因此希望購置稅減免政策能夠延長且快速出臺。
大眾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大眾汽車集團(中國)銷售負責人孟俠也建議,將新能源汽車的購置稅免征期限延長到2023年以后,并制訂相對穩(wěn)定的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