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編號為236845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侯祥麟星”。
4月4日,“侯祥麟星”命名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國石油大廈舉辦,以紀念侯祥麟院士杰出貢獻和崇高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會上,何梁何利基金信托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國家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共同為“侯祥麟星”命名銅匾揭幕。
侯祥麟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學家和國內石油石化領域的戰略科學家,也是中國煉油技術的奠基人和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曾組織領導和指導支持了大量科技攻關,為國家填補了石油石化領域的許多重大科技空白,為國內石油工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侯祥麟星”經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該星位置處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在2007年9月11日被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此前,同為石油石化行業先驅、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曾在2015年獲此殊榮。
侯祥麟出生于1912年4月4日,廣東汕頭人。今年是其誕辰111周年。1935年,侯祥麟畢業于燕京大學化學系,1945-1948年就讀于美國卡乃基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獲博士學位。
1950年,他回國歷任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兼燃料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連工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代室主任,石油管理總局煉油處主任工程師,石油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副司長,石油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代院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4月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
1981年,侯祥麟曾組織石油化工方面的專家,研究探討如何用好中國自產原油,在中國科協的委托下,主持了100多人參加的論證會,起草了《關于合理利用一億噸原油的若干意見》上報國務院,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采納。
1994年,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侯祥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設立資深院士制度。侯祥麟成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和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
2003年5月, 91歲的侯祥麟曾以課題組組長的身份,主持啟動了“中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
2008年12月8日,侯祥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朱麗蘭在命名儀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侯祥麟星獲得國際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榮譽,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侯祥麟先生的卓越成就、崇高風尚的高度褒揚。
戴厚良在命名儀式上指出,侯祥麟是科技界的大先生,他不僅留下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要以紀念和學習侯祥麟院士為動力,堅持“四個面向”,堅持事業發展科技先行,堅持支撐當前、引領未來,奮力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世界能源與化工創新高地、人才高地。
中國石化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馬永生致辭時說,侯祥麟推動國內石油化工工業大踏步趕上了時代,筑起了國內石油化工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正因為有像他這樣的戰略科學家、實干家,中國才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大踏步走在世界石油化工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