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育產業生態圈 宋鑫宇
編輯|李祿源
3月30日,陜西長安競技俱樂部副總經理江洪照例定制了一款球隊隊徽形象的蛋糕,跟球迷們共同慶祝了球隊成立以來的第7個生日。同一天,球隊官方旗艦店中,成群結隊的球迷將店內所有商品搶購一空。
然而在此之前,中國足協公布的2023賽季職業聯賽準入名單中,卻沒有出現陜西長安競技的名字。
這支剛剛在上賽季取得隊史最佳成績的中甲俱樂部,就這樣以一種悲壯卻又荒誕的方式,告別了中國職業足球序列——這也是陜西球迷在過去的20年中,第四次失去自己的主隊。
2003年,老球迷胡建文沖進陜西國力訓練場,跪倒在時任球隊總經理王珀面前,乞求對方能為陜西足球留下一絲火種。
那一跪,也被稱為中國足壇的「最悲憤一跪」。
整整20年后,又一批陜西球迷再次跪倒在球隊訓練場邊,他們同樣祈禱能夠挽回自己的主隊,但結果依舊沒能改變。
“浐灞”往事
在中國足壇的這個「多事之春」,陜西長安競技的「出身」似乎并不起眼。但相比于廣州城、昆山、河北等中超球隊,恰恰又是這支次級聯賽俱樂部的死,牽動了更多球迷的心。
或許對于國內大多數地區的球迷而言,難以理解西安這樣一座在長達12年時間里都不曾有過頂級聯賽球隊的城市,為何能躋身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的行列當中。
在新中國體育史上,陜西從來不是一個體育強省,足球也沒有遼寧等傳統強省那樣龐大的群眾參與基礎,但在這片職業足球長期貧瘠土地上,當地人民對足球的熱情卻冠絕全國。
可以說,陜西球迷對自家球隊的熱愛,就像對自己城市的熱愛一樣淳樸、真摯——哪怕是個「外來戶」,只要叫「陜西隊」,球迷們就能心甘情愿為其放聲吶喊。
1995年,八一隊將主場放在西安,盡管只短短一年便南下昆明,但頭一回經歷了職業聯賽洗禮的陜西球迷們,卻從此將對足球的熱愛刻進了這座城市的基因當中。
1996年初,將八一隊引入陜西的西安人李志民,籌建了陜西國力足球俱樂部。僅僅四個賽季之后,這支球隊就以甲B第一的成績沖A成功,陜西球迷終于擁有了西北第一支全國頂級聯賽球隊。
此后的幾個賽季,場均五萬人、每場超百萬的票房收入,造就了西安響當當的超白金球市,幾代球迷因為足球而瘋狂。
「國力是陜西本土的第一支頂級聯賽,所以幾乎所有人都是狂熱球迷。當時我還在上幼兒園,印象非常深的就是每個比賽日,家里父母帶著我去現場看球,然后第二天的大街小巷每個人都在談論前一天的比賽和比分。」從小被家里人帶著一起去看球,在這種氛圍下耳濡目染長大的李虹雨也成為了一名典型性的陜西球迷。
「當時是因為假球和一些其他的事情,國力搬走其實球迷們心里多少還能接受,而且很快浐灞也來了西安,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陜西球迷的空虛。」李虹雨說的是2006年,當時被永大集團收購的上海中遠將球隊遷至西安,更名陜西浐灞。
雖然并非實打實的本土球隊,但在李虹雨的記憶中,陜西球迷很快就將浐灞當作了「自己人」。
而對于于天雨這一代球迷來說,浐灞則是貫穿他們青春歲月的球隊:「國力對我們來說更多的是兒時模糊的記憶,相對來說浐灞則是我們這一代陜西球迷投入了更多感情的球隊。」
進駐西安后,浐灞在2008賽季前半程以破中超紀錄的34分,奪得了中超聯賽半程冠軍,并在隨后的幾年中接連引入孫繼海、趙旭日、曲波、毛劍卿等強援。出色的成績和強大的陣容,讓陜西球迷再次回到了昔日那種狂熱的狀態。
但沒人想到的是,就在2011賽季結束后,球隊突然宣布將遷至貴州。這一決定讓無數陜西球迷愕然。
「浐灞對于陜西球迷的觸動遠比國力來的更大。當初國力的離開球迷們還有個心理準備,也知道是球隊沒錢的無奈之舉,而浐灞甚至最后一個主場還在跟球迷們說著‘明年再見’,然后轉身就離開了,這樣的拋棄和打擊是大家無法接受的。」
浐灞的突然離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許多陜西球迷的人生軌跡,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做體育、做中國足球的種子——如果大家能一起讓陜西的體育發展起來,那么是不是就再也不會失去我們的球隊了?
陜西球迷的心思單純且質樸。
陜西長安競技之“死”
「希望下一支陜西球隊可以借鑒我們有過的優點、并繞開我們走過的彎路,要以陜西球迷為本。」在3月29日晚間,陜西長安競技發布的告別信中,這句話成為了俱樂部留給陜西足球最后的回憶。
事實上,回顧這7年歷程,「以球迷為本」一直是陜西長安競技秉承的理念。
2016年3月,陜西捷馬體育公司聯手七家不同行業的公司以自然人形式,在工商部門正式注冊成立「陜西長安競技足球俱樂部」。作為一支陜西土生土長的球隊,長安競技可以說是從成立之初,就成為了陜西球迷的心頭肉。
「從成立開始,很多老陜西球迷就在關注球隊的一舉一動。最早時候中乙沒有轉播,我們就會想各種辦法去了解比賽,陪球隊去客場遠征,保定、沈陽、梅州、南通很多的客場比賽中都有大量的陜西球迷。」于天雨告訴我們。
一年之后,順利沖乙的陜西長安競技迎來了陜西省水務集團秦之泉飲品有限公司的冠名贊助,「陜西大秦之水隊」成為了陜西球迷心中新一代的「西北狼」。隨后的兩個中乙和一個中甲賽季,這支球隊分別以16957、22857、24377的場均上座人數,成為聯賽里球市最火爆的賽區。
而俱樂部更是基于龐大的球迷基礎,開發出各種周邊產品、并想方設法拉近與球迷的距離。副總經理江洪會跟球迷一起為俱樂部慶生,球隊也會根據比賽的成績進行針對性的營銷——比如中乙時期,陜西在圣朱雀大勝河北精英,專賣店里所有服裝給球迷打5折,當天排隊的球迷圍著店門口繞了好幾圈;2021賽季朱雀體育場改造完成后,俱樂部也特別安排球迷親自為體育場安裝座椅。
俱樂部走近球迷,球迷則同樣用行動表明,無論是中超、中甲還是中乙,級別和水平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這支球隊,叫「陜西隊」——只要你代表陜西,就是球迷的子弟兵。
陜西球迷為改造后的體育場安裝座椅,遺憾的是,倒在黎明前的這支球隊,甚至未曾回到主場進行過任何一場比賽
然而多年來金元足球導致的中國足球投資門檻不斷升高,還是讓陜西長安競技的發展舉步維艱。
「作為陜西球迷,疫情前我們對球隊進行過背景調查,以一個中甲球隊來說,陜西長安競技的經營狀況非常出色,但受困于當時中國足壇的整體環境,卻很難稱得上是良性運營。」有投資人士告訴我們,曾有很多品牌和企業對陜西長安競技有興趣,但最終都被中國足球的投資環境嚇退了。
曾深入考察過長安競技的橘貓在其文章中也坦言,「長安競技的商務運營能力可以算得上國內頂級,贊助收入甚至能夠排到中超前列,但現存負債高企,未來每年需持續投入的金額過高,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背后并沒有金主的長安競技,長期只能依靠陜西體彩、陜西水務等當地企業的資助,加上俱樂部門票、周邊產品的售賣維持球隊運營。然而隨著疫情的到來,連續三年的賽會制讓俱樂部收入大打折扣,球隊虧損也極速增加。足球之夜《陜西長安競技:拼命的活著》的專題片中明確表示,最終陜西長安競技負債金額高達上億。
2022年初,在大力推行股改的背景下,陜西長安競技與贊助商大秦之水的母公司陜西水務集團一度接近達成合作。據球隊法律顧問、盈科西安創始合伙人張立鋒律師介紹,當時雙方實際上已經完成合作,俱樂部已經搬至水務集團內的辦公地點,然而隨著陜西水務集團內部的變動,雙方的合作無疾而終。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定下了新賽季沖超目標的陜西長安競技已經完成了針對性的引援補強,包括主教練王寶山在內一眾新援的薪資,讓俱樂部在失去水務集團支持的情況下難以承受。
而據消息人士透露,最終導致陜西長安競技沒能完成準入的直接原因,正是這一批新援的欠薪問題。
「疫情也好、跟水務集團的合作也好,其實這些背后凸顯的,還是目前中國足球市場和俱樂部在運營方面走歪了。」
有陜西當地球迷告訴我們,以大秦之水為例,雖然已經支持俱樂部多年,但是大秦之水并不是一款面向社會的產品,其更多是作為陜西全運會指定用水和許多商務會議用水被當地人熟知,甚至于在絕大部分的超市、便利店中都沒有這款產品的售賣。
「實話實說,大秦之水的贊助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本土企業對本土球隊的支持,單純從贊助回報率、贊助效果等方面考慮,大秦之水和水務集團完全沒有理由去贊助長安競技,因此雙方的合作最終沒能達成也有著其必然性。」
從事體育營銷工作多年的陜西球迷于天雨也認為,雖然陜西的球市非常火爆,但陜西能否擁有一支職業球隊、甚至是高水平球隊,同樣要取決于經濟基礎、市場潛力和支持力度等多種因素:「從結果出發,俱樂部為了自救推出的會員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據俱樂部官方給出的數據推算,一共可以籌集約1200萬的資金。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這是在以‘俱樂部危機時刻’的情緒為基礎。俱樂部想要生存下去,僅靠會員發售是不夠的,也離不開商務開發的成效與球迷商業轉化的潛能釋放。」
也有投資人士表示,「陜西長安競技推出的會員制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但是其推出的時機過于倉促,在設置上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觀感上也更像用這樣的成績向潛在的投資方、政府表明‘我們的球迷基礎是值得來投資’的態度。」
陜西足球的未來在哪?
雖然再次經歷了失去球隊的劇痛,但「未來」,依舊將是這個春天里,被陜西人提起最多的詞。
3月29日,就在陜西長安競技宣布解散的同一天,西安市政府印發了《西安市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2—2025年)》,明確提出將堅持強保障重實效、打基礎穩提升、搭平臺求突破,建設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立「社區(村)—街道(鎮)—區縣(開發區)—市」四級足球協會管理體系;到2025年,力爭全市再新建改建各級各類足球場地200塊;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萬元,用于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建設及高水平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等工作。
足球當然需要城市的政策支持,但以陜西足球的歷史而言,更需要球隊在政府和贊助商之外,首先能夠扎根在城市和社區當中,培養足球文化,讓每個人享受足球,并不是成為純粹的政府形象工程和宣傳工具。
無法忽略的是,20年中連續失去4支球隊,對于陜西球迷的熱情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即使再出現一支球隊,往日里輝煌的球市短時間內也很難再次重現。
因此,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陜西隊而言,當務之急還是培養球迷氛圍。
職業體育其實從側面上反映的就是當地的經濟文化的實力,陜西不斷失去球隊的事實令人惋惜和遺憾,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下陜西表面上的火熱球市仍不足以支撐一支球隊存活下去。
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今天發生在陜西長安競技和陜西球迷身上的一切,并不孤立。
過去三年里,我們告別了8支中超球隊、12支中甲球隊、24支中乙球隊。我們希望這一切不要再發生在你我支持的球隊身上。
陜西不能沒有足球,中國不能沒有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