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ummer
圖片來源:pexels
“年輕人都不愿意再干腦力活,紛紛轉向體力活?”這應該算是最近人們討論頻次最高的話題之一。前不久,一段“211畢業(yè)生從500強裸辭干保潔”的視頻走紅: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的小代之前任職于一家世界500強公司,當時24小時工作的狀態(tài)讓人極度焦慮。于是,小代辭職后選擇進入一家政公司做保潔,這份勇氣讓不少網(wǎng)友為其點贊。
且不論這些職位到底是否符合年輕人當初的設想,最起碼一個顯著的事實則是,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圍困在24小時的工作狀態(tài)中,他們寧愿重復做一些體力勞動,比如送快遞、送外賣、送水、甚至入廠擰螺絲等等,這和數(shù)十年前人們”唯讀書皆上品“的論調截然相反。
的確,從小到大的教育體系中,我們所接收到的則是類似”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格子間的打工人要好過揮汗如雨的勞動者“、“不要做一個平凡的人”等,然而當下年輕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這些言論一一打破,也讓大家開始思考為何這套體系行不通了。
我們認為,這與越來越嚴峻的就業(yè)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2023屆數(shù)據(jù)來看,全國高校畢業(yè)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無論是考公、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亦或是私企,進入門檻越來越高,”內卷”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龐大的就業(yè)壓力甚至是生存壓力正在壓縮他們的空間。
于是,迷茫的年輕人除了轉向體力勞動外,甚至開始從“燒香”層面尋求心理安定,有數(shù)據(jù)表示,自今年2月以來,預定寺廟景區(qū)門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這些“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動”的人們,希望從玄學的角度來給生活一些勇氣和指引,也試圖從寺廟的安定中找回一點平和。
事實上,面對競爭激烈和無力改變的生存環(huán)境,無論是主動“下沉”就業(yè)市場,還是“燒香拜佛”,都是年輕人遵從自我內心,重置價值衡量體系的表現(xiàn)。
當理想逐漸腳踏實地,當生活逐漸被日常圍繞,我們的人生到底應該怎樣度過才算完美,亦或者根本不需要標準答案,平凡度過也算是最佳方向?基于此,TOPHER整理以下人生指南書籍,希望能讓大家看到不止一面的精彩生活。
PART 1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對于當下的年輕群體而言,探尋人生的意義成為了新的命題,尤其是面對這個迅速變化的時代,更多人都在苦苦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甚至在不確定的路上尋尋覓覓,勤勤懇懇,最后撞得頭破血流。
這個時代是怎樣的呢?它像是萬花筒般令人目眩神迷的存在,選擇和誘惑無處不在:社交媒體上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有趣又豐富的新奇體驗,讓我們對自己擁有的現(xiàn)狀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滿,更對所謂的“成功”模版生出渴望。
然而,人生真的有標準答案嗎?別人擁有的就一定比你的更好嗎?并非如此。
由知乎攜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合作推出的《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一書,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生活模版的魅力。本書展現(xiàn)了23位主人公,讓我們看到這代年輕人中理性、認真、好奇、熱誠的一面。
在這里,他們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有人遇到了有趣的靈魂,有人點亮了生活的燈盞,有人錨定了人生的航向。你會讀到在故宮守護古建筑的段子手、完成黃河全程漂流壯舉的工程師、帶上愛人一起旅行的專職博主、專門教人如何送禮物的時尚達人,以及摯愛足球的靈魂創(chuàng)作搭檔等人的故事。
比如在不知名四線小城開設咖啡館的DimLau,將店名命名為“定格咖啡”,開店12年,他堅守初心,保持純粹。比如探險家閃米特將漂流當做一生的事業(yè),前半生的他是一個外企工程師,擁有亮麗人生的他卻在接觸皮劃艇后辭掉高薪工作,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其中。41歲那年,他一人一槳,沿黃河漂流。比如從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博物館工作的「螺旋真理」,他曾參與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受到熱烈反響。
除此之外,還有旅行博主小墨和阿猴夫婦,兒童課程設計師打泡泡等主人公,他們都從事著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特立獨行,意義非凡。
透過知乎這扇窗,我們看到了另一些生命,在同樣的時間維度里,捕捉機會、擁抱變化,開啟全新的體驗,其中有忐忑摸索,有錨定而動,有一路順遂,也有跌宕起伏,但無一例外,他們是堅定及勇敢的。
這種力量為當下在迷茫中渴望活得明白的年輕人送上了一束光,也讓你在面臨重要選擇時,學會詢問自己,究竟喜歡做什么,想成為怎樣的人。
在《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這本書中,眾人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那些平靜的文字、深度的思考、深刻的感受,都在講述著勇氣的意義、傳奇的意義、探索的意義、向死而生的意義。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也,讓人們看到如何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本書里,你可以找到參考答案,可以從浩瀚星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北極星,也可以在喧囂、孤獨甚至黑暗中找到前行的既定方向。
圖片來源: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薦書:《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作者:知乎研究院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知乎BOOK
PART 2 人生難得糊涂
我們常說人生“難得糊涂”,這背后或許意味著,將生活看得太過明白,可能沒法幸福的過完一生。該怎么辦呢?是不是讓自己變得笨一些,對生活糊涂一些,庸庸碌碌、無所作為一些,反而能夠更好的度過這一生?
還別說,真有人試圖讓自己變笨,在法國作家馬丁·帕目的作品《我就是這樣變笨的》中,他用荒誕的故事和忍俊不禁的細節(jié),為人們勾勒出生命變化的本質及生活的本來面目。
25歲的安托萬認為聰明并不會帶來幸福快樂,從小他就被大家叫作天才,但他最大的一個毛病就是想太多,常常覺得自己和社會格格不入。由于受夠了自己敏感的心思和過度的自我意識,他發(fā)誓要不擇手段把自己變笨,成為一個快樂的“正常人”。
這個匪夷所思的實驗沒有難倒“聰明人”安托萬,他擬訂了一份詳細的行動計劃書,比如先是通過“酗酒”讓自己沉浸于酒精之中,麻醉精神世界,后來他又選擇自殺,可被人告知這是成功率最低的方式,于是安托萬走進診所,希望藥物能夠把所有的聰明行為方式都戒除,從而走進和其他人一樣“無趣”的人生之中。
在爆笑的變笨過程中,他曾遇到長篇大論的酒鬼導師、喜歡嚼舌頭的親戚、奇怪的自殺俱樂部成員和追名逐利的“成功人士”,還有一群瞎攪和的“狐朋狗友”。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準備和“幸運”的誤打誤撞,安托萬儲備了足夠多的錦囊妙計,終于朝向“變笨”之路飛奔而去……
雖然一系列行為看似荒謬,但這個聰明人學習變笨的爆笑實驗、這場白日夢還是讓人產(chǎn)生了諸多思考:那些因為“太聰明”而陷入過痛苦的人,同樣有權利得到關懷與同情,同樣有權利變得平凡一些、糊涂一些。
《我就是這樣變笨的》堪稱初入社會的青年的反省之書,無死角投射出現(xiàn)代人都曾有的迷茫時刻。本書中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言之鑿鑿的觀點令人難以抗拒,也令人著迷。這一次,讓我們跟隨主角全身心地投入到“變笨”的事業(yè)中,一起去尋找解藥吧!
圖片來源:貴州人民出版社
薦書:《我就是這樣變笨的》
作者:[法] 馬丁·帕日
譯者:和又和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PART 3 人生需要利用積極情緒
疫情之后,人們對生活似乎失去了一定的掌控感,幸福指數(shù)直線下降,對健康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對經(jīng)濟的不看好等負面情緒正在全方位的侵襲人生。如果我們一味放任這種消極情緒的擴大,不僅僅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越是在這種環(huán)境里,越需要我們去正視自己,更好的采取積極措施去調節(jié)自我情緒,比如常常肯定暗示自我和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長此以來它會擴展我們的思維和視野,促進身心健康,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從而收獲完滿人生。
換句話說,人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體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chuàng)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那么,怎么才能提升并利用自己的積極情緒呢?
作為積極心理學領軍人,芭芭拉將理論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在《積極情緒的力量》一書中,她為人們呈現(xiàn)了極具開創(chuàng)性和顛覆性的研究成果。
本書集結了芭芭拉對積極情緒的應用研究,比如通過“擴展和建構理論”指出了積極情緒對提升人們創(chuàng)造力的巨大意義;闡述了什么是“最佳情緒配比”,讓我們看到了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平衡狀態(tài)是怎樣的......
可以說,這本書是了解積極心理學核心和前沿理論不可不讀的佳作。如果你對心理學尤其是積極心理學感興趣,這本書干貨滿滿的理論成果能讓你對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如果你想提升幸福感和創(chuàng)造力,這本書也能給你切實可用的實操指南。
比如,作者在書中指出十種積極情緒包含喜悅、感激、寧靜、興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勵、敬佩和愛。為了更好的調動積極情緒,作者認為可以適時建立「喜悅檔案袋」,這之中可以包含以下內容:
1、當你覺得安全、輕松和喜悅,對于那一刻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感到絕對的高興,是在什么時候?
2、當事情完全按照你的心意發(fā)展,甚至比你期待的還要好,是在什么時候?
3、當你感到腳步輕快、止不住地微笑或者有一道暖融融的光線照射在身上,是在什么時候?
4、當你覺得好玩,想要一躍而入并參與其中,是在什么時候?
當列出上述問題并一一解答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美好回憶和積極情緒的力量會讓你充滿愉悅因子,也會讓你更有底氣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
其實,生活不如意是人生常態(tài),只有學會創(chuàng)造積極情緒、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感和美好生活。也唯有修煉好這項人生技能,我們才能保持理智、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圖片來源: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薦書:《積極情緒的力量》
作者:[加]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譯者:王珺
出版社: 湛廬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
PART 4 人生需要做好決定
人生的每一天都充滿了決定,大到學業(yè)、事業(yè)和婚姻,小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你做出選擇。換句話說,你是誰、你將成為誰(或者已經(jīng)成為了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的決定,我們的人生也是由所做的選擇決定的。
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的生活質量取決于你的決策質量。因此,決策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不管是大事還是小事,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就是將自己的未來交給了命運。
好在,通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完善決策技能,提高決策能力。
在羅賓斯博士的著作《做出好決定》中,總結了千余篇決策學的相關研究,并針對不同讀者的個性特點給出了12條建議。此外,書中也分析了大家普遍存在的17個心理陷阱,幫助讀者反思自身,不再因錯誤的決策而后悔。
羅賓斯博士是管理學、組織行為學大家,長期研究從事決策學研究,其著作曾被以為20種語言、暢銷600多萬冊。他認為,決定往往能夠塑造未來,重大的決策不斷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軌道,而小決定也會改變生活的軌跡。這也是為何人們要學習改善決策質量、做出好決定的重要原因。
本書用輕松易懂的語言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案例,告訴我們如何避開雷區(qū)、做出決定。除了大量的真實案例以外, 羅賓斯博士還在每個章節(jié)的開頭引用與主題相關的名言,比如:先要知道事實真相,然后你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歪曲事實;即使是在正確的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里,你也會被超越等等,每一句都發(fā)人深省。
除了這些亮點外,羅賓斯博士還在《做出好決定》中指出,人生大多數(shù)災難性錯誤的根源在于人們對自己和自己的表現(xiàn)保持著不切實際的積極看法:他們高估自己的知識儲備,低估風險,高估自己控制事態(tài)的能力。
他認為,不切實際的設想之外,系統(tǒng)性的傾向、偏見和誤差也會伺機潛入我們的決策過程,讓我們不那么理性,比如人類會極大地依賴經(jīng)驗、沖動、直覺以及更方便的“抽簽”方式來做出決定。
那么該如何做到理性決策呢?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六大步驟,分別為:識別和確定問題、確認決策標準、評估標準、制定備選方案、評估每一個備選方案、選擇得分最高的方案。
通過這些步驟,你或許能夠找到正確抉擇的竅門,做好大大小小的每個決定,針對性地避免失誤,從而理性掌控人生的每一步。
圖片來源: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薦書:《做出好決定》
作者:[美]斯蒂芬·P·羅賓斯
譯者:包云波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5 人生需要勇敢超越秩序
我是個被老手教做人的職場新人怎么辦?
我想躺平又不甘心怎么辦?
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怎么辦?
周圍的人都在內卷我怎么辦?
上級安排的工作愚蠢可笑怎么辦?
我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他人的錯怎么辦?
我的生活特別無聊怎么辦?
我總是回憶痛苦的過去怎么辦?
我總和另一半爭吵不休怎么辦?
我無法擺脫壞習慣怎么辦?
我比別人更不幸怎么辦?
......
這或許是每一個渴望破解困局的現(xiàn)代人的迷思:學業(yè)的失意、工作的不順、親密關系中的爭吵……都能成為人們痛苦迷茫的誘因,將人帶入情緒低谷,陷入生活的混亂與無措。但是,痛苦背后蘊藏著智慧,問題同樣也是自我成長的契機,只要你掌握人生的十二法則,你就可以從容應對。
由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大五人格研究專家喬丹·彼得森所撰寫的現(xiàn)象級暢銷書《人生十二法則2》以全新的視角提出,只有勇敢超越秩序的邊界才能積蓄起抵御悲觀、焦慮與痛苦的內在能量,獲得自由且豐盛的人生。
本書根據(jù)現(xiàn)代讀者都很關心的問題,比如如何經(jīng)營親密關系、如何突破事業(yè)瓶頸、如何化解內心的傷痛,提煉出了破解人生困局的12條基本法則,為人們每一次的迷茫、猶豫和困苦指明方向,也給現(xiàn)代人提供了應對混亂生活的一劑良藥。
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彼得森經(jīng)常會鼓勵來訪者選擇現(xiàn)有的最佳選項,就算這個選項和他們的理想相距甚遠。他告訴來訪者,要暫時放下遠大目標和自尊心,用現(xiàn)實替代幻想,從而獲得心理健康的改善。
此外,彼得森表示,不要將復雜的個人和社會問題歸因于性別、階級和權利等單一變量,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他認為,我們應該在解決問題而不是抨擊指責的層面理解問題、也更應該在指出問題之前,先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最后,彼得森提出了一個更加具象的觀點,那就是“在修復世界之前,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只有將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收拾整齊,并盡力美化它們,才能以此為起點,把這種關系擴展到生活乃至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時,這種有序的行為會讓你對生活有更完善的規(guī)劃,更認真地對待未來。
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書后,也能和彼得森一樣,經(jīng)歷命運與苦難的淬煉,提取出破解人生困局的良方。
圖片來源:中國紡織出版社
薦書:《人生十二法則2》
作者:[ 加] 喬丹·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
譯者:史秀雄 / 張鵬程 / 楊翊瑄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品方:湛廬文化
尾
伯特·海靈格曾在《我允許》中寫下:
“我允許任何事情的發(fā)生。
我允許,
事情是如此的開始,
如此的發(fā)展,
如此的結局。
我知道,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來。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jīng)歷,
全然地享受。”
當我們將人生的關鍵詞從“成功”轉換為“體驗”后,
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變成了曠野,
而非一條筆直的軌道。
如果活在既定秩序下的你已經(jīng)感到疲憊,
那不如打破所謂的標準,
去體驗、去奔跑、去放歌、去前進!
那一刻,你也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