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或許是汽車行業上半年年來最受關注的話題,在近日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期間,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管鳴宇也在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專訪時談到了相關問題。
他告訴界面新聞,所謂價格戰其實是各家公司在市場的快速變化中,調整自身策略,適應新的發展的市場行為,“這樣的行為在過去十幾、二十幾年一直在發生”。他提到,汽車產業的上半場是資格賽,下半場是淘汰賽,現在淘汰賽已經打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場席卷全國的價格戰,不過是汽車產業整體轉型的一個側面。當然,這背后也蘊含著汽車市場消費趨勢的變化。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在專訪中表示,目前,消費者對于跨國品牌支付溢價的意愿顯著下降,只有不到50%的消費者愿意為傳統品牌支付溢價。“如果將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分拆來看,新能源車超過60%的消費者不愿意為傳統高端品牌支付溢價。”
在這輪轉型中,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受到消費者青睞,尤其是比亞迪,在很多人看來,其在新能源領域已經成為特斯拉之外的第二個代名詞。而這兩家汽車制造商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深度的垂直整合。
在產業發展初期的時候,汽車生產的很多環節還處于“開荒”狀態,新技術不斷涌現,產業的整體的配套能力尚未形成。在這一階段,擁有垂直整合能力往往具備一定優勢,但當產業區域成熟、規模化,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技術、成本等優勢將會體現。
麥肯錫全球董事合伙人彭波表示,當前,電動車產業智能化,包括軟件等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具備一定垂直整合能力才能在市場獲得優勢,“但是再往下面發展,其實是動態的博弈過程,產業越來越成熟,它的規模越來越大就會有更多的創新者進入。”
他指出,當產業規模再成熟的時候,結構就會發生變化,不同企業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策略。
在方寅亮看來,垂直整合的趨勢背后還存在著汽車產業各環節中利潤的變化。“傳統主機廠原來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于動力總成,現在新能源化以后,這部分利潤削弱了。很多公司在實現垂直一體化的過程中,一方面為了推動創新,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收獲未來產業真正的利潤點。”
產業競爭之外,汽車行業對消費者心智的爭奪也日趨激烈。管鳴宇在專訪中提到一個數據,據麥肯錫消費者調研,當一個消費者想買車的時候,真正想到的品牌只有三個。在特斯拉、比亞迪領先優勢已經較為穩固的當下,如何完成品牌重塑,講好自己的故事,將是汽車公司們共同需要解決的難題。
在汽車產業鏈發展方面,管鳴宇表示,很多其他地區的主機廠和供應商在走出其主要市場時仍采用抱團發展的方式,“我們覺得也值得中國很多汽車公司、零部件產業深度思考,怎樣在未來形成集團軍的優勢。”
對于中國汽車出口,管鳴宇分析稱,從每個地區的汽車公司以及它在目標市場的份額來看,中國汽車公司目前還處在“嬰兒期”。他判斷,未來三年將是決定期,通過這三年考驗的公司將真正成為世界領先的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