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高佳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四所北京高校將到雄安新區建設新校區的消息近日引發廣泛關注。2023年4月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同日發文稱,北京校區和雄安校區將“一校兩區,協同發展”。
此前在2022年10月,首都教育官微發布消息稱,雄安新區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擺在重要位置,著力推進高校、醫院等疏解項目落地。首批4所到雄安建立新校區的在京高校分別是: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北京林業大學。
近日,河北媒體報道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成為首批疏解到雄安新區的四所“雙一流”高校,四所高校預計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并于當年秋季對外招生,到2035年全部搬遷完畢。
針對“全部搬遷”相關報道,涉事三所學校分別發文予以回應,并在文章標題中特別強調“一校兩區、協同發展”。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微信公眾號4月2日發布《一校兩區,協同發展 | “京”心謀劃,“雄”心壯志,向未來!》一文稱,該校將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兩校區建設,逐步構建聯動融合、協同互補的“一校兩區”大發展格局。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表示,將持續加大北京校區建設力度,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努力將其打造為地學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國際地學交流合作中心。
北京科技大學微信公眾號4月2日發文《一校兩區,協同發展,譜寫鑄就鋼鐵脊梁的新篇章!》稱,3月31日,該校召開“學科建設大討論—雄安校區建設規劃”專題研討會。會議重點研討了“一校兩區”總體規劃,明確學校以雄安校區建設為重大契機,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要求,推動北京校區和雄安校區“協同發展”,實現融合互補、同向發力。
北京科技大學表示,北京校區圍繞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重點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基地、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和國際交流基地。雄安校區是未來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承載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推動聯合研究生院、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助力雄安新區建設全球人才和科技創新高地。
“學校堅持疏解與發展并重,推動北京校區與雄安校區協同布局、協調發展,積極構建“一體兩翼、互為支撐”的事業發展新格局,堅定不移向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北京科技大學在文章中表示。
北京交通大學微信公眾號則在4月2日發文《北京交大:海淀雄安一校兩區協同發展》稱,近日,學校召開專題會議通報雄安校區建設最新動態。會議強調,雄安校區作為新校區,是學校落實中央和教育部關于雄安新區建設、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戰略部署,解決學校辦學空間不足,著眼下一個百年發展的長遠布局。北京海淀校區作為北京交通大學這所百廿老校賡續發展的根基,將進一步保持優勢,突出特色,調整結構,持續做優做強。
“雄安校區和海淀校區要優勢互補,協同發展,一起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基地,共同為北京交通大學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有力支撐。”北京交通大學表示。
北京林業大學近日沒有專門發文強調“一校兩區、協同發展”。不過,該校近日與雄安新區簽訂了首批雄安新區科技專項落地合作協議。合作協議包含共同組織推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共同開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共同推進項目成果落地等三方面內容。
此前在3月27日,河北省在雄安新區召開推動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協同創新座談會。界面新聞注意到,首批四所到雄安建立新校區的在京高校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孫友宏、北京交通大學校長余祖俊、北京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武貴龍、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均參會并發言。
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王洪元在座談會上發言時表示,四所高校遵循“兩高”目標融入雄安新區建設是“公轉”,圍繞“兩高”目標開展協同創新是“自轉”,要服務教育、科技、人才強省和基礎教育強省建設,促進文化交融,該校將發揮自身學科優勢,服務雄安率先創建“近零碳”城市。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建設河北雄安新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從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為重點,分期分批推動相關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疏解。新華社報道稱,目前雄安新區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規模開發建設同步推進階段。
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雄安新區建設提速。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總部開工建設,4所高校和2家醫院選址落位,20多家央企子公司注冊落地。2023年,全面落實中央疏解清單,推動4家央企總部、4所高校、2所醫院加快建設,爭取30家央企二三級子公司落戶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