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浙大,疾跑出一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浙大,疾跑出一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

浙大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梳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2023年2月,一則生物材料和再生醫學服務商賢石生物完成戰略融資的消息吸引了動脈網的注意。

一方面,再生醫學行業近兩年熱度攀升,生物再生材料、干細胞修復等再生醫學關鍵領域創新頻出,并在2022年成為吸金熱門,位列年度發生融資時間最密集細分領域首位。這一年,22家企業完成了28起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禮來亞洲、鼎暉投資、啟明創投等醫療創新頂級投資機構的身影。

另一方面,賢石生物也是當下備受關注的科學家創業類項目。賢石生物創始人、CEO俞小華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材料科學博士,2020年開始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骨科研究所擔任特聘研究員。也是在這一年的9月,他創辦了賢石生物,專注開發新一代組織再生材料,部分產品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臨床注冊。

動脈網進一步梳理再生醫學領域創新創業者背景發現,不止賢石生物,狄賽生物、永沁泉智能、捷諾飛生物、碧泰醫療、鵬拓生物等都與浙江大學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浙大教授、博士走上了再生醫學產業化道路;另外,浙大也在通過投資、孵化途徑,支持科學家創業的“最初一公里”。不知不覺間,浙大已經疾跑出了一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

這群浙大教授、博士,在再生醫學細分領域深度布局

再生醫學涵義廣泛,有觀點認為“整個醫學范疇都可以叫做再生醫學”。蛋殼研究院曾通過專家調研,認為狹義的再生醫學范圍主要涵蓋CGT、組織工程和再生材料等。按照這一范圍,本文梳理了部分與浙大相關的再生醫學信息。

再生醫學是一條具有十足生命力的年輕領域,吸引著一批批高校的科學家們沉醉其中。浙江大學對其也十分重視并較早地做了相關布局。

2011年,浙江省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前身是由浙江大學醫學院歐陽宏偉教授于2006年歸國始建。次年,歐陽宏偉教授領銜組建了浙江大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浙江省再生醫學重點創新學科,浙江省再生醫學重點創新團隊,以及浙江省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重要基地。

之后,一系列的再生醫學相關實驗室或科研團隊陸續出現,并頻繁結出科研成果。

浙大部分再生醫學相關實驗室/產業化公司

“再生醫學”這個在普通民眾中相對陌生的術語,以“對人體受損組織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替代”優勢在醫學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長期成為浙大的熱門研究方向。經過漫長的研究,一些科學家也在細分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希望將其產業化,應用于臨床。

浙大教授、博士們走向產業化

雖然是“90后”,但狄賽生物創始人林賢豐自2008年起就開始從事脫細胞再生修復技術的基礎研究,已有10余年之久。2013年,林賢豐被錄取為浙江大學骨外科學研究生。之后,他成為了浙大醫學院骨科學博士,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特聘研究員、骨科主治醫師。

2018年,他與導師、我國知名微創脊柱外科專家范順武教授共同創辦了狄賽生物,專注于去免疫原性的脫細胞生物材料在組織損傷和再生修復方面產品的科研與產業化。其首款骨修復產品現已提交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申報。狄賽生物曾在2021年獲得由浙商創投領投,上海麥迪睿醫療跟投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在狄賽生物成立的同一時間段,位于蘇州的永沁泉智能也正式開始了運營。永沁泉智能是以浙江大學生物制造實驗室科研成果為基礎的產業轉化項目,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導賀永創辦并擔任董事長。

生物3D打印是一種基于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狹義上來說,是指操縱含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其中,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打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永沁泉智能現已建立了生物墨水的量化生產線,推出10余種系列的生物墨水,可提供整套細胞3D培養和生物3D打印解決方案,在三維細胞培養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已服務哈佛、劍橋、清華、北大、浙大等國內外數千個課題組。永沁泉智能曾獲得蘇州創投投資的Pre-A輪融資。

捷諾飛生物創始人徐銘恩博士也有一段浙大的求學經歷。他在1995年考入浙江大學,獲得藥學學士和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后,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做生物3D打印的博士后研究。

2013年,徐銘恩團隊創辦了捷諾飛生物,現已成長為生物醫學領域3D打印技術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具備從生物3D打印設備、生物材料和器械,到類組織器官研發與生產的完整技術體系,為科學研究、藥物開發、再生醫學和個性化醫療等研究與臨床應用領域提供系統化產品和服務。

需注意的是,動脈網僅列舉了部分“浙大系”再生醫學領域創業者,還有很多旨以個人之力造福行業的創新者們,在再生醫學細分領域發光發熱。他們如同打磨平凡物件的匠人,借技術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超越傳統。

浙大的再生醫學研究:學科覆蓋范圍廣、交叉研究深

賢石生物俞小華博士總結到,浙大在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呈現出了“廣而深”的特點。俞小華博士介紹,再生醫學本身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醫學,浙大的再生醫學研究并未局限于單個學科、學院中,藥學院、醫學院、生科院、材料學院等都有開展相關研究,且能夠挖掘出不同的研究維度,在實際研究中,各團隊之間也會提供不同維度的合作支持。

研究的深度則主要表現在浙大各個學科之間、學院與浙大附屬醫院之間的協同,即醫工結合。

一方面,浙大系醫院的強大臨床學科支撐、臨床資源,與浙大基礎研究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發現和培育出貼合臨床需求、具有高潛力和成長性的原始創新項目。另一方面,基礎研究也能賦能臨床學科,面對一些臨床疾病診治難題,基于浙大的綜合性大學背景,臨床科研人員可以跳出傳統醫學的思維框架,借助其他學科知識,“曲線”解決臨床難題。

比如,2022年12月,林賢豐團隊與浙大化學系唐睿康團隊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實現了向哺乳動物細胞跨物種植入來自植物的天然光合系統,并讓植入的光合系統獨立提供關鍵能量代謝來可控增強細胞合成代謝,實現了光合作用系統的跨界醫學應用。這一研究在衰老退行性疾病(骨關節炎)治療中顯示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兩條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營造再生醫學成果轉化土壤

浙大在再生醫學領域的長周期研究,讓科學家們培育出了再生醫學科技成果的種子,而要讓種子萌芽、生長,浙大還需要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一塊擁有“政產學研醫投”元素的肥沃土壤。

當前,科學家們正面臨著再生醫學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雙重政策機遇。首先是各級政府對再生醫學領域的高度重視和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明確了再生醫學行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另外,在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宏觀政策和配套文件不斷出臺,作為重要源頭的高校也在不斷完善校內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當下,醫學創新轉化工作已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呼吁,轉變為地方和高校、醫療機構的行動自覺。

具體到浙大,系列改革舉措連續出臺,建立一套較完善的政策體系,為浙大科技轉化提供實踐指引和依據。

浙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一些創業者也提到了浙大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及完善的政策體系和透明化的知識產權轉化落地審批流程。“浙大醫院系統的教授、研究員,想做一些創新轉化的事情,政策的可及性是非常高的。”

在“學”與“產”之間架一道“研”的橋梁

在產學研方面,浙大也在主動探索技術轉移體系方面的建設,整合科學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工研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校內機構資源,搭建了原始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孵化產業化全鏈條轉化流程。

浙大工研院是浙江大學創新鏈條的重要環節,擁有成果轉化組織管理、地方研究院歸口管理和工研院總部建設三大職能,全方位提供科技創新、技術轉移轉化、創業孵化與產業化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服務。

2019年,工研院發布“浙大智誠”創新創業生態社區建設運營品牌,深耕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特色小鎮等創新創業載體,服務區域創新、國家戰略,構建高質量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其中,FOCUS創新服務體系為品牌核心,致力于打造全維度(Full-Field)、跨范疇(Overarching)、畢生制(Career)、全球化(Universal)、高賦能(Stimulating)的專業服務。

良好的知識產權循環機制能夠激發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力和生產力。而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能夠加強高校與外部創新力的聯系,推動更多創新項目順利走出實驗室,完成項目落地。

2008年,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就被認定為國家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堅持“長三角戰略必爭、珠三角和京三角戰略合作、中西部和東三省戰略互動”的科技合作戰略,不斷優化產學研合作布局,目前在國內已建設93家區域分支機構。

2016年8月,浙江大學還與浙江省科技廳共同發起成立了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工作,提高學習知識產權策劃與服務能力,實現協議定價、掛牌和拍賣三大交易方式全覆蓋。截至2022年8月14日,該中心累計成交各類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7726項(含專利6238件),成交金額達17.4284億元。

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也是浙大推動再生醫學成果轉化的重要途經。比如浙大賀永教授創辦的永沁泉智能便是依托蘇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的。該研究院是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吳中科創園共建,是一個以“研發+產業孵化“模式,集人才聚集、成果轉移轉化、新型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服務五位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在校企合作上,浙江大學還與賽傲生物簽署了為期十年的技術開發合作協議,設立再生生物醫學聯合實驗室,由浙大生科院余路陽教授帶領,共同致力于人羊膜上皮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等干細胞治療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發。2022年11月,浙江大學-賽傲生物再生生物學聯合實驗室的干細胞試驗單元跟著“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抵達了中國空間站。

直接投資,讓“學”直接跨越到產業界

值得一提的是,浙大不僅在為“學”與“產”之間搭建橋梁,而且還以投資模式實現從實驗室“跨越”峽谷,到達生產線。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技術變革和科學家創業大勢下,越來越多的高校VC出現,依靠學科優勢、醫療資源、科研技術實力和產業網絡等資源,更好地支持科學家創業的“最初一公里”。

浙大早在2012年便成立了科技成果投資轉化平臺--“浙大創新院”。在過去的十年里,浙大創新院收獲頗豐,醫療健康成績單上不僅有柔靈科技、晟視科技、領腦科技、碧泰醫療、普昂醫療、凱實生物等一批高潛力科技企業,還有明峰醫療、歸創醫療、聯川生物、微泰醫療等上市企業。

2021年7月,浙大創新院投資了剛成立不到半年的鵬拓生物。鵬拓生物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孟國路博士領銜,是一個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平臺,具有生物醫用材料設計-研發-轉化-生產-質量體系管理-產品注冊全面產業化能力。

2022年12月,浙大創新院和紫金港資本共同領投了碧泰醫療。碧泰醫療是由浙江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旭博士擔任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導陳思博士擔任總經理。

碧泰醫療專注于醫用水凝膠和生物材料研發和生產,在全球原創了“多模態顯影”和“間隔保護-藥物緩釋-可監控”組合技術搭建的生物材料研發平臺,自主設計開發出全新一代可注射快速原位成型、精準定位、長效顯影、個性化可控降解的放療保護間隔材料,服務全球市場,填補國內空白。

現在,依托浙江大學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人才優勢,浙大創新院已成長為浙大控股旗下一家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投資、人才培養、企業孵化于一體的早期科技項目的綜合性科創平臺。

此外,針對入園企業的融資需求,浙大也在整合政府部門、創投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資源,通過設立紫興天使投資基金、紫金創投聯盟、金融超市、浙大科技板等舉措,開展從企業初創期到成熟期的各類科技金融服務,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為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全鏈條、多元化的“智誠·智融”投融資服務體系。

讓企業跑得更快:資源適配、資源對接、技術轉移透明化等

一位創業者曾形容創業之艱難,“如同跳下懸崖,在下落過程中組裝飛機”。科學家創業,更是如此。

一方面,這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作為科學家創業者,需要轉變思維,直面管理和運營上的短板,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科學家創業路徑,并且依靠天然的科研、臨床資源,加強自身的企業壁壘。

如何讓這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如何跑得更快,我們從企業需求中了解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是政策端,當前很多地方扶持政策更多服務于初創企業,對成長期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待調整和升級,希望誕生更多適合成長期企業產業化落地的政策;其次是,擁有浙大背景的再生醫學企業,本就擁有天然的臨床資源優勢,在臨床資源對接上或可更緊密,“爭取在項目更早期,請臨床專家介入,參與產品的研發流程,讓產品更符合臨床痛點。”

另外,將視角放在再生醫學領域來看,這支“創業天團”產業參與者,本身也主動或被動地參與著市場的激烈競爭。

根據蛋殼研究院在《2022再生醫學行業報告》中對再生醫學行業趨勢的預測,由于組織工程、干細胞技術、再生材料本身的發展歷史較短,再生醫學全球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且國內目前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這一領域的中國和海外領先技術差距非常小,中國企業存在大量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也正因為產業尚處新興階段,再生醫學企業在創新技術和產品轉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兩個較大阻礙:

第一,器械審批、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度尚不完善,這些擁有前沿創新產品的企業,在臨床適應癥的確立、臨床審批方面會遇到較多困難;第二,臨床醫生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程度較低,部分投資人對原始創新項目的認知不夠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市場教育。

總的來說,在科技成果轉化大潮下,這支浙大的“再生醫學創業天團”,正代表著醫療創新行業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出身高校,內心專注,性情純粹,在漫長的科研歲月中,依舊保持著年輕時的創新活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浙大,疾跑出一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

浙大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梳理。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動脈網

2023年2月,一則生物材料和再生醫學服務商賢石生物完成戰略融資的消息吸引了動脈網的注意。

一方面,再生醫學行業近兩年熱度攀升,生物再生材料、干細胞修復等再生醫學關鍵領域創新頻出,并在2022年成為吸金熱門,位列年度發生融資時間最密集細分領域首位。這一年,22家企業完成了28起融資,其中不乏紅杉資本、禮來亞洲、鼎暉投資、啟明創投等醫療創新頂級投資機構的身影。

另一方面,賢石生物也是當下備受關注的科學家創業類項目。賢石生物創始人、CEO俞小華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材料科學博士,2020年開始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骨科研究所擔任特聘研究員。也是在這一年的9月,他創辦了賢石生物,專注開發新一代組織再生材料,部分產品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臨床注冊。

動脈網進一步梳理再生醫學領域創新創業者背景發現,不止賢石生物,狄賽生物、永沁泉智能、捷諾飛生物、碧泰醫療、鵬拓生物等都與浙江大學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浙大教授、博士走上了再生醫學產業化道路;另外,浙大也在通過投資、孵化途徑,支持科學家創業的“最初一公里”。不知不覺間,浙大已經疾跑出了一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

這群浙大教授、博士,在再生醫學細分領域深度布局

再生醫學涵義廣泛,有觀點認為“整個醫學范疇都可以叫做再生醫學”。蛋殼研究院曾通過專家調研,認為狹義的再生醫學范圍主要涵蓋CGT、組織工程和再生材料等。按照這一范圍,本文梳理了部分與浙大相關的再生醫學信息。

再生醫學是一條具有十足生命力的年輕領域,吸引著一批批高校的科學家們沉醉其中。浙江大學對其也十分重視并較早地做了相關布局。

2011年,浙江省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前身是由浙江大學醫學院歐陽宏偉教授于2006年歸國始建。次年,歐陽宏偉教授領銜組建了浙江大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成立,這是浙江省再生醫學重點創新學科,浙江省再生醫學重點創新團隊,以及浙江省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技術重點實驗室的重要基地。

之后,一系列的再生醫學相關實驗室或科研團隊陸續出現,并頻繁結出科研成果。

浙大部分再生醫學相關實驗室/產業化公司

“再生醫學”這個在普通民眾中相對陌生的術語,以“對人體受損組織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替代”優勢在醫學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長期成為浙大的熱門研究方向。經過漫長的研究,一些科學家也在細分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希望將其產業化,應用于臨床。

浙大教授、博士們走向產業化

雖然是“90后”,但狄賽生物創始人林賢豐自2008年起就開始從事脫細胞再生修復技術的基礎研究,已有10余年之久。2013年,林賢豐被錄取為浙江大學骨外科學研究生。之后,他成為了浙大醫學院骨科學博士,浙大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的特聘研究員、骨科主治醫師。

2018年,他與導師、我國知名微創脊柱外科專家范順武教授共同創辦了狄賽生物,專注于去免疫原性的脫細胞生物材料在組織損傷和再生修復方面產品的科研與產業化。其首款骨修復產品現已提交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申報。狄賽生物曾在2021年獲得由浙商創投領投,上海麥迪睿醫療跟投的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在狄賽生物成立的同一時間段,位于蘇州的永沁泉智能也正式開始了運營。永沁泉智能是以浙江大學生物制造實驗室科研成果為基礎的產業轉化項目,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導賀永創辦并擔任董事長。

生物3D打印是一種基于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型再生醫學工程技術,狹義上來說,是指操縱含細胞生物墨水構造活性結構的過程。其中,開發合適的生物墨水一直是生物3D打印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永沁泉智能現已建立了生物墨水的量化生產線,推出10余種系列的生物墨水,可提供整套細胞3D培養和生物3D打印解決方案,在三維細胞培養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已服務哈佛、劍橋、清華、北大、浙大等國內外數千個課題組。永沁泉智能曾獲得蘇州創投投資的Pre-A輪融資。

捷諾飛生物創始人徐銘恩博士也有一段浙大的求學經歷。他在1995年考入浙江大學,獲得藥學學士和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后,在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做生物3D打印的博士后研究。

2013年,徐銘恩團隊創辦了捷諾飛生物,現已成長為生物醫學領域3D打印技術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具備從生物3D打印設備、生物材料和器械,到類組織器官研發與生產的完整技術體系,為科學研究、藥物開發、再生醫學和個性化醫療等研究與臨床應用領域提供系統化產品和服務。

需注意的是,動脈網僅列舉了部分“浙大系”再生醫學領域創業者,還有很多旨以個人之力造福行業的創新者們,在再生醫學細分領域發光發熱。他們如同打磨平凡物件的匠人,借技術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超越傳統。

浙大的再生醫學研究:學科覆蓋范圍廣、交叉研究深

賢石生物俞小華博士總結到,浙大在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呈現出了“廣而深”的特點。俞小華博士介紹,再生醫學本身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醫學,浙大的再生醫學研究并未局限于單個學科、學院中,藥學院、醫學院、生科院、材料學院等都有開展相關研究,且能夠挖掘出不同的研究維度,在實際研究中,各團隊之間也會提供不同維度的合作支持。

研究的深度則主要表現在浙大各個學科之間、學院與浙大附屬醫院之間的協同,即醫工結合。

一方面,浙大系醫院的強大臨床學科支撐、臨床資源,與浙大基礎研究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發現和培育出貼合臨床需求、具有高潛力和成長性的原始創新項目。另一方面,基礎研究也能賦能臨床學科,面對一些臨床疾病診治難題,基于浙大的綜合性大學背景,臨床科研人員可以跳出傳統醫學的思維框架,借助其他學科知識,“曲線”解決臨床難題。

比如,2022年12月,林賢豐團隊與浙大化學系唐睿康團隊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實現了向哺乳動物細胞跨物種植入來自植物的天然光合系統,并讓植入的光合系統獨立提供關鍵能量代謝來可控增強細胞合成代謝,實現了光合作用系統的跨界醫學應用。這一研究在衰老退行性疾病(骨關節炎)治療中顯示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兩條產學研深度融合路徑,營造再生醫學成果轉化土壤

浙大在再生醫學領域的長周期研究,讓科學家們培育出了再生醫學科技成果的種子,而要讓種子萌芽、生長,浙大還需要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一塊擁有“政產學研醫投”元素的肥沃土壤。

當前,科學家們正面臨著再生醫學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雙重政策機遇。首先是各級政府對再生醫學領域的高度重視和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明確了再生醫學行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另外,在一系列鼓勵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宏觀政策和配套文件不斷出臺,作為重要源頭的高校也在不斷完善校內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當下,醫學創新轉化工作已從國家層面的政策呼吁,轉變為地方和高校、醫療機構的行動自覺。

具體到浙大,系列改革舉措連續出臺,建立一套較完善的政策體系,為浙大科技轉化提供實踐指引和依據。

浙大部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一些創業者也提到了浙大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及完善的政策體系和透明化的知識產權轉化落地審批流程。“浙大醫院系統的教授、研究員,想做一些創新轉化的事情,政策的可及性是非常高的。”

在“學”與“產”之間架一道“研”的橋梁

在產學研方面,浙大也在主動探索技術轉移體系方面的建設,整合科學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工研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校內機構資源,搭建了原始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孵化產業化全鏈條轉化流程。

浙大工研院是浙江大學創新鏈條的重要環節,擁有成果轉化組織管理、地方研究院歸口管理和工研院總部建設三大職能,全方位提供科技創新、技術轉移轉化、創業孵化與產業化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服務。

2019年,工研院發布“浙大智誠”創新創業生態社區建設運營品牌,深耕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特色小鎮等創新創業載體,服務區域創新、國家戰略,構建高質量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其中,FOCUS創新服務體系為品牌核心,致力于打造全維度(Full-Field)、跨范疇(Overarching)、畢生制(Career)、全球化(Universal)、高賦能(Stimulating)的專業服務。

良好的知識產權循環機制能夠激發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力和生產力。而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能夠加強高校與外部創新力的聯系,推動更多創新項目順利走出實驗室,完成項目落地。

2008年,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就被認定為國家首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堅持“長三角戰略必爭、珠三角和京三角戰略合作、中西部和東三省戰略互動”的科技合作戰略,不斷優化產學研合作布局,目前在國內已建設93家區域分支機構。

2016年8月,浙江大學還與浙江省科技廳共同發起成立了浙江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工作,提高學習知識產權策劃與服務能力,實現協議定價、掛牌和拍賣三大交易方式全覆蓋。截至2022年8月14日,該中心累計成交各類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7726項(含專利6238件),成交金額達17.4284億元。

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也是浙大推動再生醫學成果轉化的重要途經。比如浙大賀永教授創辦的永沁泉智能便是依托蘇州智能制造研究院成立的。該研究院是由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與吳中科創園共建,是一個以“研發+產業孵化“模式,集人才聚集、成果轉移轉化、新型企業孵化、創新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服務五位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

在校企合作上,浙江大學還與賽傲生物簽署了為期十年的技術開發合作協議,設立再生生物醫學聯合實驗室,由浙大生科院余路陽教授帶領,共同致力于人羊膜上皮干細胞、間充質干細胞等干細胞治療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發。2022年11月,浙江大學-賽傲生物再生生物學聯合實驗室的干細胞試驗單元跟著“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抵達了中國空間站。

直接投資,讓“學”直接跨越到產業界

值得一提的是,浙大不僅在為“學”與“產”之間搭建橋梁,而且還以投資模式實現從實驗室“跨越”峽谷,到達生產線。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技術變革和科學家創業大勢下,越來越多的高校VC出現,依靠學科優勢、醫療資源、科研技術實力和產業網絡等資源,更好地支持科學家創業的“最初一公里”。

浙大早在2012年便成立了科技成果投資轉化平臺--“浙大創新院”。在過去的十年里,浙大創新院收獲頗豐,醫療健康成績單上不僅有柔靈科技、晟視科技、領腦科技、碧泰醫療、普昂醫療、凱實生物等一批高潛力科技企業,還有明峰醫療、歸創醫療、聯川生物、微泰醫療等上市企業。

2021年7月,浙大創新院投資了剛成立不到半年的鵬拓生物。鵬拓生物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孟國路博士領銜,是一個生物醫用材料研發與產業化平臺,具有生物醫用材料設計-研發-轉化-生產-質量體系管理-產品注冊全面產業化能力。

2022年12月,浙大創新院和紫金港資本共同領投了碧泰醫療。碧泰醫療是由浙江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旭博士擔任首席科學家,教授、博導陳思博士擔任總經理。

碧泰醫療專注于醫用水凝膠和生物材料研發和生產,在全球原創了“多模態顯影”和“間隔保護-藥物緩釋-可監控”組合技術搭建的生物材料研發平臺,自主設計開發出全新一代可注射快速原位成型、精準定位、長效顯影、個性化可控降解的放療保護間隔材料,服務全球市場,填補國內空白。

現在,依托浙江大學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成果、人才優勢,浙大創新院已成長為浙大控股旗下一家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投資、人才培養、企業孵化于一體的早期科技項目的綜合性科創平臺。

此外,針對入園企業的融資需求,浙大也在整合政府部門、創投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資源,通過設立紫興天使投資基金、紫金創投聯盟、金融超市、浙大科技板等舉措,開展從企業初創期到成熟期的各類科技金融服務,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為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全鏈條、多元化的“智誠·智融”投融資服務體系。

讓企業跑得更快:資源適配、資源對接、技術轉移透明化等

一位創業者曾形容創業之艱難,“如同跳下懸崖,在下落過程中組裝飛機”。科學家創業,更是如此。

一方面,這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作為科學家創業者,需要轉變思維,直面管理和運營上的短板,找到符合自身情況的科學家創業路徑,并且依靠天然的科研、臨床資源,加強自身的企業壁壘。

如何讓這支“再生醫學創業天團”如何跑得更快,我們從企業需求中了解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是政策端,當前很多地方扶持政策更多服務于初創企業,對成長期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待調整和升級,希望誕生更多適合成長期企業產業化落地的政策;其次是,擁有浙大背景的再生醫學企業,本就擁有天然的臨床資源優勢,在臨床資源對接上或可更緊密,“爭取在項目更早期,請臨床專家介入,參與產品的研發流程,讓產品更符合臨床痛點。”

另外,將視角放在再生醫學領域來看,這支“創業天團”產業參與者,本身也主動或被動地參與著市場的激烈競爭。

根據蛋殼研究院在《2022再生醫學行業報告》中對再生醫學行業趨勢的預測,由于組織工程、干細胞技術、再生材料本身的發展歷史較短,再生醫學全球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且國內目前呈現蓬勃的發展態勢,這一領域的中國和海外領先技術差距非常小,中國企業存在大量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也正因為產業尚處新興階段,再生醫學企業在創新技術和產品轉化的過程中會遇到兩個較大阻礙:

第一,器械審批、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度尚不完善,這些擁有前沿創新產品的企業,在臨床適應癥的確立、臨床審批方面會遇到較多困難;第二,臨床醫生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程度較低,部分投資人對原始創新項目的認知不夠深,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市場教育。

總的來說,在科技成果轉化大潮下,這支浙大的“再生醫學創業天團”,正代表著醫療創新行業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出身高校,內心專注,性情純粹,在漫長的科研歲月中,依舊保持著年輕時的創新活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富裕县| 永登县| 大厂| 湖北省| 台前县| 西乡县| 辽中县| 呼伦贝尔市| 同心县| 侯马市| 平湖市| 始兴县| 香格里拉县| 伊川县| 五指山市| 沿河| 深州市| 朝阳县| 濉溪县| 金坛市| 池州市| 靖江市| 九寨沟县| 弥渡县| 波密县| 芷江| 徐水县| 家居| 都兰县| 观塘区| 武清区| 车致| 黑水县| 阳西县| 揭东县| 根河市| 竹北市| 龙川县| 永济市| 北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