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4月2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億緯鋰能(300014.SZ)董事長劉金成、孚能科技(688567.SH)董事長王瑀、瑞浦蘭鈞營銷副總裁張小聰等頭部鋰電企業的高管們先后發言,就碳酸鋰價格上漲、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勢、中國電池企業出海等話題發表各自看法,以下為他們的主要觀點。
孚能科技王瑀:鋰鹽漲價致去年鋰資源產業利潤增加千億元
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表示,“動力電池行業經過此前二三十年的努力,已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已經進入到好不好的階段。”
在他看來,動力電池目前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價格高且資源受限。王瑀稱,根據原本預期,全球動力電池包價格將在2023年下降到每千瓦時100美元,達到電動車和燃油車的成本臨界點。
“但碳酸鋰突然漲價,打破了我們所有的理想和愿望。”王瑀稱,去年碳酸鋰價格從每噸5萬元上漲到50萬元,漲幅在十倍左右,僅僅由于鋰資源價格的變化,就導致動力電池每瓦時的售價增加0.2元。
王瑀稱,去年約有500吉瓦時的鋰電池出產,意味著包括整車企業和電池廠在內的全行業,為鋰資源產業貢獻了將近1000億元的利潤。他用“非常糟糕”來形容這一情況。
王瑀透露,孚能科技已將“去鋰化”列入了公司的議事日程,今年將是該公司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第一年,為客戶提供能量密度為160瓦時每公斤的鈉離子電池。未來三年,還有將近四代的鈉離子電池會進入到產業化階段,旨在徹底解決鋰資源制約動力電池行業發展的問題。
根據規劃,短期內,孚能科技將為續航里程300公里以下的經濟車型提供鈉離子動力電池的適配方案。續航里程500公里以下的實用車型,將提供磷酸鐵鋰或者磷酸錳鐵鋰方案,高端性能車型會繼續提供三元電池方案。就中期而言,鈉離子電池將取代鋰離子電池,成為實用車型的動力電池適配方案。
王瑀也在論壇發言環節呼吁,行業和政府應加大對鋰、鎳、鈷等資源的普查,合理有序開發利用,避免出現類似鋰金屬這樣的十倍價格增長,對行業造成很大殺傷力。
瑞浦蘭鈞張小聰:國內電池行業今年或迎來洗牌
“2023年應該是一個轉折點,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三年的高速增長后,今年遇到了比較大的發展阻力,可能會實現一個微增長狀態。”瑞浦蘭鈞營銷副總裁張小聰預測稱,未來兩三年的情況可能也會類似。
張小聰稱,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萎靡影響,最近幾個月,整個電池產業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寒冬,無論是原材料企業還是電池企業,都出現了比較高的庫存。同時行業達產率相對較低,有些企業可能不到六成。
他補充稱,一些企業可能前期對市場發展過于樂觀,擴張速度較快,加劇了行業競爭。“今年對電池行業來說,應該比較困難,甚至會觸發行業洗牌。”張小聰認為。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不景氣,也造就了原材料價格快速回落。碳酸鋰價格從今年年初的50萬元左右快速下滑到目前約25萬元。張小聰稱,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為整體成本在下降,產業鏈價值重新分配,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也會降低。
他認為,與國內情況形成反差的是,歐美新能源汽車市場則會呈現高速發展狀態,無論在國家政策還是汽車企業層面,對于新能源汽車都非常重視。歐美政府出臺的刺激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力度甚至遠超中國此前幾年的力度。
張小聰透露,在現有五座國內生產基地的基礎上,瑞浦蘭鈞今年將啟動歐洲工廠和印度尼西亞工廠的投資布局,該公司計劃到2026年達到200吉瓦時的電池總產能。
他對此解釋稱,一方面國內鋰電池企業已經具備較強競爭力,在海外市場同樣如此。“第二方面,因為國內太卷了,已經變成紅海,國外目前還是藍海,所以我們到海外去,以技術換市場。”張小聰稱。
億緯鋰能劉金成:快充是電動車發展需要解決的最后瓶頸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稱,通過多年努力,汽車動力電池安全性的問題得到了根本改變,動力電池已進入到講究成本、關注成本的新階段。今年,行業將會在動力電池的結構優化和成本選擇方面,做出方向性選擇。
他認為,這將與動力電池的快充能力和快充網絡的建設緊密結合。“從全社會使用成本角度考慮,快充技術和快充網絡的建設,是電動車發展需要解決的最后一個瓶頸問題。”劉金成表示。
他提及,如果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間能夠減少到十分鐘左右,將讓消費者擁有非常方便的體驗,并且車載電池的載電量會下降,減少對鋰、鈷、鎳等基礎材料的占有量,進而節約全社會總成本。
劉金成透露,億緯鋰能從2018年起在供應鏈領域進行了約150億元的投資,和國內頭部企業成立了22家合資公司,以保障原材料供應并控制成本。
他在論壇發言環節提及,全世界的整車廠商正向中國鋰電池企業發出熱情的邀請。在電池產業國際化的背景下,要求中國企業在全球制造、全球服務、全球合作,億緯鋰能也會成為歐洲整車廠商的主要電池供應商之一。
他也向鋰電行業的同行發出呼吁,“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從來不手軟的,但是如果在全球其他地方依然采取下不封底的方式(競爭),其實并不好玩。我們要玩就把它玩漂亮一點,有一點紳士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