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21世紀初的中國醫藥行業,既沒有頂層畫好的藍圖,也沒有那么多分析師和咨詢公司寫出的報告。甚至,在海外眼中,中國是創新藥荒漠。
近年來,在政策、資本等多方支持下,中國創新藥行業進入絕佳的加速時間點。中國創新藥行業與全球醫藥的競合,也從單點走向全面。
但如何衡量中國創新藥近幾年的發展,似乎依然是個難題。如果單純以商業價值衡量,made in china的重磅炸彈藥物,仍未出現。
或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
在成熟的創新藥世界,biotech可以說是整個體系運轉的毛細血管。它們代表著未來,是市場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
盡管過去一年市場環境驟變,但透過最新財報來看,biotech的堅韌超乎想象。經歷行業周期波動,它們依然保持著足夠的活力和創造力。
某種程度上,這些biotech的活力和創造力,代表著行業的發展底色。那么,中國創新藥行業的底色,究竟如何?
/ 01 /從“能力”說起
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Biotech需要構建相對均衡的綜合能力,才能在殘酷的創新藥世界,占據有利位置,也才有未來可言。
國內biotech早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努力向“多邊形戰士”邁進。綜合實力突出的biotech,已不在少數。
藥企突圍Claudin 18.2靶點是最好的見證。在被譽為“下一個HER-2”的競爭中,國內實力藥企悉數入局Claudin 18.2靶點研發,各顯神通。我們也得以借此窺探中國biotech的底色。
創勝集團是一個絕佳觀察樣本。作為全球Claudin 18.2靶點研發領頭羊之一,創勝集團在最新發布的2022年財報中預計,其第二代Claudin 18.2單抗TST001,將于今年第三季度進入一線胃癌的全球關鍵性3期試驗。
這意味著,TST001將會成為全球研發進度第二的Claudin 18.2靶向藥,僅次于安斯泰來。某種程度上來說,TST001是創勝集團研發體系中,高效執行力的一個縮影:
TST001不是國內最早進入臨床的抗體,但通過創勝集團細致、嚴格地執行策略,它能夠后來居上,并且從始至終保持全球研發領先身位。
執行力之外,TST001也凸顯了,國內biotech已經具備研發BIC產品的實力。
通過差異化的表位設計,以及降低抗體Fc區域的巖藻糖含量的舉措,TST001的ADCC活性顯著優于安斯泰來的IMAB362。
這使得TST001具有較好安全性的同時,潛在治療效果突出。2022年ESMO大會上,創勝集團公布的TST001聯合CAPOX,作為晚期或轉移性胃癌、胃食管連接部癌一線治療的中期數據顯示:
根據RECIST1.1標準,15例可測量病灶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達100%,其中73.3%的患者腫瘤呈現部分緩解。
相比IMAB362,TST001更大的優勢在于,有望覆蓋Claudin 18.2低表達的患者人群,進一步擴大了患者的覆蓋范圍。這也使得,TST001未來在全球與IMAB362的對壘中,具備競爭優勢。
當然,創新藥研發不只是技術之爭,更取決于藥企的戰略能力。
在TST001的研發過程中,體現創勝集團戰略能力的核心在于,其不僅同步開發了伴隨診斷產品,并且是全球第一個推進Claudin 18.2/ PD-1(O藥)聯合療法的藥企。
在精準治療時代,伴隨診斷工具的缺失一直是痛點。創勝集團伴隨診斷產品的同步開發,意味著TST001上市后不會因為工具的缺失,導致商業化進展的延緩。
而與PD-1聯合療法推進的奧秘則在于,有望引領下一輪一線胃癌治療領域的方案,拉開與其它選手的差距。在免疫治療時代,O藥聯合化療具有替代化療,成為胃癌一線療法的趨勢。
在創勝集團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家中國biotech的多樣能力,不僅是研發力、執行力,更包括戰略能力。
Biotech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大多數問題,本質還是因為戰略能力不強,洞察力不夠。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創新藥世界中,領導者是否能夠看清行業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有遠見的預測未來,并作出正確抉擇,是一家藥企能站多高、走多遠的關鍵。
/ 02 /保持加速的韌性
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家biotech短期沖刺并不難,但要想持續加速奔跑卻很難。從0到1的過程,必定需要經歷層層挑戰。
在研發之外,“搞錢”能力也是biotech們的一項必備技能。夢想的實現離不開錢,生物科技產業的現實從來都是這樣殘酷。
資本周期波動下,裁員、砍管線等成了不少biotech必要的動作。而在整個行業的困境與挑戰下,部分實力biotech的韌性也得到凸顯。
1月份,市場剛剛回暖之際,部分先知先覺的biotech很快抓住來之不易的再融資機會;與其同時,部分biotech也在積極對外BD,盡可能補充現金,實現可持續性造血。
不過,不管是BD還是再融資,都不是常態化造血功能。對于biotech來說,在更早的時間,看清形勢,并付諸行動尤為重要。
這一點,東曜藥業、創勝集團等biotech,或許能夠給予我們啟示。基于生產工藝方面的優勢,這兩家biotech順應時勢,積極推進CDMO業務的發展,極大提高了自身的安全邊際。
以創勝集團為例,2022年,公司CDMO業務規模逆勢大幅增長,新增30余家客戶,收入增長超80%。得益于CDMO業務強勢表現,創勝集團全年營收達1.019億元,同比增長102.8%。
在管線尚未上市之際,孵化的CDMO業務已經具備為公司“造血”的可能,意味著創勝集團不需要依靠外部輸血,也能走得更遠。
當然,對于大部分創新藥企來說,上述路徑難以復制。這是由各家的基因和技術實力決定的。
創勝集團之所以能夠進軍CDMO業務,在于長年累月深耕所形成的技術優勢。其子公司奕安濟世在2018年就開始從事CDMO業務,近年來吸引了諸如擁有28年從業經歷的張晞晨博士等好手的加入,實力不斷增強。
得益于先進、高度一體的連續流生物工藝、改進的細胞株表達系統等綜合優勢,奕安濟世能夠實現7g/L的日容積生產率,在行業處于領先位置。
在效率提高的同時,奕安濟世還通過采用自主品牌培養基等一系列供應商本土化的措施,實現了成本方面的優化。
也正因此,在全球產能轉移疊加國內生物醫藥發展帶來內需增加的背景下,創勝集團能夠抓住機遇,從順勢而為到逆勢而上。
這也讓我們通過另一個維度,看見中國biotech的韌性。
/ 03 /從質變到裂變
Biotech成長,是一個逐步釋放能力和潛力,不斷變強、加速的過程。即,完成從0到1的質變,還要完成從1到N的裂變。
頭部創新藥企已為我們證明這一點。以PD-1起家的信達生物,如今的管線早已經不局限于PD-1,從類似藥到減肥藥,信達生物不斷拓圈。
新一代Biotech的發展路徑也不會例外。Biotech的本質是探索,可以看到,在核心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后,部分新生代企業也在加速向無人區沖鋒。
榮昌生物是典型,在ADC、自身免疫、眼科賽道埋下諸多潛在重磅炸彈。除了HER-2 ADC管線,還有包括c-MET ADC RC108等潛力十足的新管線。
就拿RC108來說。c-Met信號通路異常,會導致肺癌等多種癌癥的發生發展,過表達與臨床預后不良和EGFR抑制劑的耐藥密切相關,是腫瘤靶向治療的潛在靶點。具體潛力有多大,大約60%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例中發現c-MET過表達,潛在患者規模龐大。
創勝集團也在加速向前,TST001之外,更多具備FIC、BIC潛力的差異化管線蓄勢待發。
比如,靶向Gremlin1的高親和力單克隆抗體TST003,就是一款具有競爭力的FIC產品。作為FGFR1的新型配體,TST003通過調控FGFR1/MAPK信號通路,有望改寫可塑性、促進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療格局。目前,TST003中美臨床均已獲批,且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腫瘤之外,創勝集團還在試圖構建非腫瘤差異化管線,進展最快的TST002已遞交2期臨床的IND補充申請。若推進順利,TST002將成為骨質疏松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非腫瘤差異化管線中,更大的看點在于針對自免領域研發的兩款FIC分子TST008、TST801,兩者均是針對B細胞的雙抗。
影響廣、病程長的特點,決定了自身免疫疾病市場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藥王”屢見不鮮;而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則為后來者提供了突圍機會。
B細胞異常誘發的多種自免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干燥綜合征、多發性硬化癥等均為大適應癥,極大的想象空間吸引了眾多探險者。
TST008、TST801均能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阻斷信號傳導,達到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若TST008或TST801能夠脫穎而出,或許將帶領創勝集團更上一個臺階。
可以說,差異化布局能力,正成為檢驗biotech活力與創造力的關鍵。
相信每家biotech都有遠大志向,但市場規律決定,成功只屬于少數有勇有謀者。而它們,也代表著創新藥行業的發展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