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梁珺怡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清明祭掃高峰即將到來,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全面恢復常態化殯葬服務保障工作,嚴禁隨意限制、暫停殯葬服務,扎實細致做好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保障工作。
2023年3月31日,民政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司長王金華表示,2023年清明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實施乙類乙管之后的第一個清明節。因疫情原因三年中許多群眾沒能回鄉祭掃故人,今年清明節群眾踏青祭掃、安葬悼念、追思親人的需求將明顯增長。
“加上清明節假期僅有一天,‘時間短、流量大、空間小、密度高’的特點更為突出,清明節當天祭掃的人流量將更大。各地清明節祭掃服務保障工作將面臨較大壓力,相比往年任務更重、責任更大?!蓖踅鹑A表示。
王金華介紹,為做好今年清明節祭掃服務保障工作,民政部前期已做了工作部署和安排。民政部要求各地充分認識做好今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加強對清明節祭掃工作的形勢研判和風險評估,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具體措施,千方百計提升祭掃服務保障水平。
民政部已專門成立了清明節祭掃工作辦公室,由部領導和司領導帶班值班,及時統籌調度各地祭掃服務保障情況。同時要求各地民政部門相應設立清明節祭掃工作辦公室或建立專門工作機制,負責清明節祭掃工作的統籌協調、信息發布和監測預警等工作。
民政部還要求各殯葬服務機構通過移動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服務渠道,及時發布祭掃相關信息,方便群眾及時掌握祭掃動態;嚴格落實相關管理服務標準規范,做到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及惠民措施公開公示。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特別是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保留線下服務傳統模式,設立綠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體祭掃需求。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采取預約、錯峰、限流等方式,降低祭掃高峰期人流密度,防止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據介紹,3月20日至31日期間,民政部組織了7個調研組,由司局級領導帶隊,分別赴河北、山東等14個?。ㄊ校?,聚焦清明節群眾祭掃服務保障工作等情況進行現場查看、摸底調研和督促檢查?!霸S多地方3月初就進入了清明祭掃階段,目前看各地清明祭掃工作平穩有序?!蓖踅鹑A說。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朱玉軍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建立了面向城鄉困難群眾的惠民殯葬政策,通過減免費用或補貼方式提供遺體接運、存放、火化、骨灰寄存以及綠色生態安葬等基本殯葬服務。北京、天津、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四川等9省份的惠民殯葬政策已覆蓋到全體戶籍居民。
目前,全國共有殯儀館2100多個、殯儀服務站1300多個、公益性公墓(含農村公益性墓地)71000多個、經營性公墓2400多個、公益性骨灰堂14000多個。隨著各地不斷加快殯葬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優化殯葬服務設施布局,全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王金華表示,隨著互聯網發展,特別是近三年新冠疫情期間,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方式相繼出現,不同程度上滿足了群眾祭掃需求。據統計,2022年網絡祭掃人數第一次超過現場祭掃人數?!拔覀冋J為,祭掃方式是人們真實情感的表達,但必須合法合規、符合公序良俗,不能傷害民族感情,不能侵害個人合法權益,不能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王金華表示。
此前在2016年,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海葬、樹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2017年,民政部在全國80個試點地區(單位)部署開展了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等8個方面內容的殯葬綜合改革試點。
王金華表示,隨著各地對公益性生態安葬設施建設的力度加大,相關惠民政策和獎補激勵措施的推行,自愿選擇生態安葬方式的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群眾接受和認同這些方式,特別是一些黨員干部帶頭參與,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相信未來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會成為社會的主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