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見財經
3月29日收盤,在港股上市的東風集團股份小幅收跌0.28%,延續著近幾天以來弱勢反彈的走勢;回看三月東風集團的股價走勢,雖然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但其股價的振幅卻并不小。
時間回到3月初,受到湖北車市降價促銷的刺激,東風集團股價持續走高,一路從2月28日最低的4.01港元/股沖到了3月7日最高的4.46港元/股,短短幾天時間漲幅便超過了10%。
不過,在沖高之后,東風集團的股價又迅速回落。截至3月29日收盤,東風集團股價報收3.61港元/股,和3月7日的最高點相比,短短半個月時間其股價便大跌超過了20%,而且如今的股價不但已經跌回到了原點,甚至比2月28日的最低價4.01港元/股還要低了大約9%。
從“過山車”一般的股價走勢來看,不可否認降價促銷的確是一副“猛藥”,但卻并非東風集團真正的解藥。如今,距離湖北史上最強購車優惠季結束僅剩下幾天時間,在本輪降價促銷結束之后,東風集團將走向何方?嘗試過降價促銷這劑“猛藥”之后,東風集團真正的解藥又到底在哪?
從“二汽”到東風汽車
1969年,東風汽車的前身、中國第二個汽車制造廠的“二汽”正式落地湖北十堰。
剛開始,“二汽”還是一家軍工型企業,主要的業務是生產大噸位的軍用越野車。不過,隨著國內外環境的劇烈變化,軍用越野車的需求大幅減少,1978年“二汽”一度成為湖北省最大的虧損單位,而到了1980年“二汽”甚至因為虧損金額過大,被列入了“停緩建”名單。
作為一家當時擁有3萬多名員工的企業,“二汽”被列入“停緩建”名單的影響頗大。
此時,時任“二汽”廠長的黃正夏向高層提出“只要政策,不要投資”的想法,并制定了“自籌資金,量入為出,分期續建”的方案,沒多久后“二汽”被批準繼續建設,但由于需要自籌資金進行建設,此時的“二汽”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可以任由虧損出現的軍工企業了。
1980年到1992年,這是“二汽”成長最為快速的十年,其生產的多款東風商用車備受國民追捧,重、中型卡車和農用車持續大賣,為當時國內經濟建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1993年,“二汽”正式更名為東風汽車,并在2006年將總部遷至武漢,隨后開始在全國范圍進行大規模的擴張。
作為我國四大汽車集團之一,后來東風汽車的發展歷程和長安汽車較為類似。
在剛開始時,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一樣也是選擇了走合資路線,其在1992年與法國雪鐵龍公司合資成立了神龍汽車公司,正式開始經營轎車生產業務;而到了2000年之后,東風汽車又先后與起亞、日產、本田成立合資企業,合資業務逐漸成為了東風汽車的核心。
根據數據統計,東風汽車的合資品牌前后一共有9家之多,分別有東風雷諾、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東風悅達起亞、東風裕隆納智捷、東風本田、東風日產、鄭州日產、東風英菲尼迪,而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東風汽車的銷量高達383萬,比一汽的銷量還要高出40萬輛。
不過,隨著合資品牌的日漸勢微,東風汽車出現了跟長安汽車一樣的問題:合資業務逐漸萎靡。
回看東風汽車合作過的多個品牌,如今的東風雷諾已經宣布退市,東風悅達起亞銷量從巔峰時期的65萬輛下跌到了2022年的不足10萬輛,東風標致和雪鐵龍所屬的神龍汽車銷量也從巔峰的70.5萬輛暴跌到不足10萬輛,而核心的日產、豐田、本田銷量也同樣在持續走弱。
當然,合資造車業務走弱是中國汽車發展的大趨勢,畢竟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崛起,眾多合資車型必將受到沖擊,不過,由于自主品牌業務并不成功,東風汽車卻開始逐漸“步履維艱”。
自主品牌何時“突圍”?
一般來說,像一汽、長安、東風這樣的由轉型而來的車企都會經歷兩個大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合資造車階段。由于剛開始時國內的造車技術比較落后,車企往往會選擇“合資造車”的模式,中方提供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外方提供圖紙、品牌、資金、技術人員等,這樣的模式下,雖然外資企業賺了“大頭”,我們只能賺點辛苦錢,但是可以在合作中學到技術。
第二個階段則是自主品牌崛起階段。在合資造車的過程中,傳統車企往往會培養自主品牌,像長安汽車就有長安、深藍等,而一汽則有紅旗,隨著自主品牌的逐漸崛起以及技術的日益成熟,合資造車業務將難以避免地走向下坡路,此時自主品牌業務就會成為發展重心。
從東風汽車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來看,其也完整經歷了合資造車和培育自主品牌兩個階段。
關于合資造車階段,上面的內容已經有詳細的描述,而在自主品牌業務方面,雖然跟著眾多外企合作了多年,但東風汽車的自主品牌做得并不好,甚至能夠用“拉垮”兩個字來形容。
據介紹,目前東風汽車擁有8大自主品牌,分別是風度、啟辰、風光、風行、風神,小康、御風、嵐圖以及東風創造,其中嵐圖和東風創造是近幾年才有的品牌;早期,東風汽車內部曾經定下過“4+2”大自主戰略,推動打造風度、風行、風光、風神為主的四家企業,連帶啟辰與裕隆兩大品牌發展的核心矩陣,可以看到,其實東風汽車在自主品牌業務上的“野心”并不小。
不過,雖然說是自主品牌,但東風汽車的這些自主品牌實際上卻并無核心技術可言。
例如曾經主打的品牌啟辰,剛成立時的目標是承接日產技術高度,利用合資的優勢想要將啟辰打造成東風體系內重磅級的自主品牌,不過在后來的發展中卻慢慢成了另一款日產代工車。
還有東風汽車傾注資源最多的東風風神和風行,一個主打中高端群體,另一個主打低端人群。兩大品牌雖然有過短暫的高光表現——東風風行在2016年時全年銷量超過了15萬輛,但在2017年之后便開始走起了下坡路,2018年銷量跌破了10萬,到2022年月銷量只剩下幾千。
降價難“起效”?
3月7日,東風汽車突然搞起了“大降價”,降價力度之大,直接引爆車市。
據統計,東風汽車集團旗下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東風日產、東風本田、東風嵐圖、東風風神等共計7大品牌58款車型,參與本輪購車補貼,補貼力度從5000元至9萬元不等。
其中,東風雪鐵龍的降價幅度最大,東風雪鐵龍C6補貼幅度在4萬-9萬元,其中C6共創版、舒適版最高優惠9萬元,在降價后僅需12萬就能拿到一款B級轎車,網友紛紛高呼“21萬元的C6老氣橫秋,12萬元的C6成熟穩重”,足可見東風汽車本輪降價力度有多大。
實際上,在本輪大降價的背后,是東風汽車無比慘淡的經營狀況。根據數據統計,2022年東風汽車的銷量為246.45萬輛,相比于前一年的277萬輛減少了約30萬輛,下降幅度超過10%;而到了今年1月,東風汽車銷量繼續下滑,1月賣出新車約11萬輛,同比大跌64.4%。
不過,從股價表現來看,本輪大幅降價對于東風汽車起到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太大。
截至3月24日收盤,東風集團股價報收3.62港元/股,和3月7日的最高點相比,短短半個月時間股價大跌超過了20%,而且如今的股價不但已經跌回到了遠點,甚至比2月28日的最低價4.01港元/股還要低了大約9%,很顯然,降價只能短暫“止血”,卻并非真正的解藥。
其實,在“大降價”之外,東風汽車已經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積極向新能源方向轉型。
今年1月,東風汽車就對外發布了“招賢令”,為旗下的“猛士汽車”更新了上百個需求崗位,作為東風汽車面向高端市場的民用豪華電動越野品牌,東風汽車顯然已經定好了方向。
近兩年,隨著新能源的不斷發展,東風汽車曾將大量資源傾注到了新能源品牌“嵐圖”上。
據媒體介紹,自2021年嵐圖的首款車型上市至今,其已完成從性能級智能電動SUV——嵐圖FREE,到電動豪華旗艦MPV——嵐圖夢想家,再到追光者自發光——嵐圖追光的SUV、MPV和轎車的全覆蓋,也實現了東風汽車預期計劃中“三年三車型”的布局之路。
不過,這款被東風寄予了厚望的新能源品牌銷量卻并不是太好。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嵐圖全系列的銷量僅為1.9萬輛,甚至不及比亞迪這些巨頭的零頭,發展并不順利。
當下,在嘗試過降價這條路之后,向新能源方向轉型成為東風汽車最后的“解藥”。不過,由于銷量持續下滑、基本盤不穩固等問題,留給東風汽車轉型新能源的時間顯然也不會太多了。